《民商法论丛》1994年创刊,是我国创办*早的法学类集刊,亦为CSCI来源刊。本书是第71卷,共14篇文章,分为6个栏目。 民法 专栏围绕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部分连带责任、作者合同、合同法中的强制性规则以及夫妻个人财产等展开研究和译介。 商法 栏目探讨了被除名股东的财产权保留、股东查阅权以及与公司相比较下信托在英美商业史中的发展和重要作用。其余栏目分别涉及间接识别性个人信息规制、法律父爱主义视阈下的劳动保护路径、机器人诉讼地位、法院地国适用外国国际强制规范的考量要素。
随着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日益成熟,生物识别正被广泛应用于公共管理、工业生产和商业服务等领域。为规范和引导生物识别技术科学发展,展现科技向善的力量,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法律法规和政策加以规制。全
2位首席大法官、17位高级法院大法官、11位下级法院法官,以讲演的方式,分享自己对法治的观察、对公正的理解。他们的名字,您一定耳熟能详:霍姆斯、卡多佐、布伦南、鲍威尔、伦奎斯特、斯卡利亚、金斯伯格、苏特、布雷耶、波斯纳……这些著名法官的作品,首次完整收录到一本书中。透过《法官能为法治做什么》一书,读者可以了解到美国法官对司法功能的认识,对自身角色的定位和对司法政治的洞察,知晓美国式“案多人少”的困境和信息化时代庭审逐渐消失的缘由,而更加重要的,则是对于法官能为法治做什么的思考。
本书由浙江省企业法律顾问协会组织相关专家编写,是企业法律风险防控系列丛书之一。本书主要揭示建设工程业务各个环节的法律风险及如何采取措施加以防控。主要内容有建设工程从业资格管理的法律风险防、控建设工程招投标和合同阶段的法律风险防控、施工阶段的法律风险防控、勘察设计的法律风险防控、监理的法律风险防控、建设工程海外承包的法律风险防控、建设工程保险等。
本书首先分析提炼了传统的与基于区块链的数字作品管理理论模型,并分别建立了传统的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作品管理模型中原创者和平台方的收益模型,定量分析了原创者在两种数字作品管理模式下的收益差别,证明了区
随着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日益成熟,生物识别正被广泛应用于公共管理、工业生产和商业服务等领域。为规范和引导生物识别技术科学发展,展现科技向善的力量,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法律法规和政策加以规制。全
2位首席大法官、17位高级法院大法官、11位下级法院法官,以讲演的方式,分享自己对法治的观察、对公正的理解。他们的名字,您一定耳熟能详:霍姆斯、卡多佐、布伦南、鲍威尔、伦奎斯特、斯卡利亚、金斯伯格、苏特、布雷耶、波斯纳……这些著名法官的作品,首次完整收录到一本书中。透过《法官能为法治做什么》一书,读者可以了解到美国法官对司法功能的认识,对自身角色的定位和对司法政治的洞察,知晓美国式“案多人少”的困境和信息化时代庭审逐渐消失的缘由,而更加重要的,则是对于法官能为法治做什么的思考。
本书选取德国经典的工程私法判决,其内容涵盖工程合同和工程侵权两大部分,前者包括工程合同的效力、承包人的给付义务范围、工期和工程质量、发包人的单方指示变更权、固定价合同的变更、工程合同的解除、发包人的任意终止权、工程价款、验收,后者包括工程保修与瑕疵责任、报酬请求权的担保等问题。本书特色在于,选取《德国民法典》颁行以来德国联邦高等法院具代表性的工程私法判例,呈现德国工程私法的典型特征,揭示其最基本的法律适用问题,能够帮助读者了解德国工程私法的基本面貌,加深读者对德国法相关条文的理解。
本书围绕环境法中私法逻辑的价值、识别与制度体现等问题展开。在环境法的基础理论及相关实践中,历来将公共利益作为环境法基本范畴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以公法逻辑为主导的制度构建,该认知惯性及研究进路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缺陷。从根本上来说,环境法的基本范畴是生态利益,生态利益除了非功利性、多层次性等属性之外,还具有典型的利益共生性特征,即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共生。因此,生态利益并不仅仅只体现为公共利益,事实上,自然人始终作为独立的个体享受环境公共利益,从生态利益归属或者享有的过程来看,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始终共生共存,仅从公共利益的角度理解和定位生态利益无疑是片面的,对个体生态利益诉求正当性的肯定和确认,有利于提高社会个体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对于生态公共利益的实现也有积极影
本书共分为五章,主要包括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股份公司的股权转让、国有股权的转让、离婚时夫妻股权分割、涉外股权转让,涉及股权内部转让和对外转让的限制、股权转让的正当程序、股权转让的完成标志、国有股权转让的特殊规定、离婚时股权分割以及涉外股权转让行为的效力和法律适用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