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基于长期的研究积累,并充分发挥其从事反垄断前沿实务的经验,坚持以理论、实践与国际比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数字经济时代反垄断法因应与变革的初步方案展开论述。本书汇集总结了国内外数字经济领域新的反垄断理论和执法实践成果,是目前该领域内少有的全景式论述新型经济环境下反垄断法的专著。
标准必要专利反垄断规制问题是摆在我国法律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这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知识产权反垄断法治、增强我国高科技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书立足这一背景,创造性地从专利基础性问题、FRAND许可承诺和许可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典型许可滥用行为、经营者集中控制、禁令救济和完善反垄断规制路径的建议七个方面展开论述。
全书由竞争法基础理论、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三编组成,结构完整,体系性强。本书依循从理论到制度的编写思路展开,具体涉及竞争法的概念、原则与地位,竞争法的历史沿革,竞争主体,竞争法的执法机构,对主要的垄断行为的规制,以及对主要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同时,各章在正文论述中,穿插 延伸思考 典型案例 背景资料 等栏目,内容丰富,能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其了解国内外竞争法研究的现状和实践中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及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的全球化推进,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已经成为国家和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策略,由此产生的标准必要专利垄断问题已然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本书对 标准 生命周期中涉及的专利垄断问题进行研究,从标准制定与标准实施两个阶段,对专利权人的欺诈行为、专利劫持与反劫持、标准必要专利权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垄断协议、禁令救济、FRAND许可费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与分析,科学、体系化地探究标准必要专利反垄断规制的方法与策略。同时,考察、分析其他国家和地区标准必要专利反垄断制度,对完善我国标准必要专利反垄断制度以及标准必要专利反垄断国际协调与合作提出对策与建议。
《反垄断法的相关市场界定及其技术方法》作为一个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入研究反垄断执法中相关市场界定的学术成果,在法学方面,深入研究了相关市场界定在美国、欧盟以及东亚国家包括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清晰地论述了需要进行市场界定的反垄断案件类型,深入探讨了在经营者集中控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垄断协议等各个领域的重要作用;还深入探讨了界定市场的证据规则,包括举证责任、合格证据的标准、证据的来源以及各种证据的证明力等;在经济学方面,全面和系统地分析研究了界定市场迄今使用过的13种技术方法,探究了应用这些方法的市场环境和各自的局限性,比较了这些方法在不同市场条件下使用的频率和效果。
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关系由于理论上认识不清,导致在司法领域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适用方面的冲突,而数字技术使这种冲突表现得更为突出、更具典型性,增强了解决冲突的迫切性。本书通过对知识产权单行法(如《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在数字环境下具体冲突的表现进行提炼总结,提出解决数字环境下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适用冲突时要坚持的 平行保护说 ,制定合理有效的冲突协调原则和措施。
政府补贴是法律、政治、经济交织的复杂问题。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纠正 市场失灵 ,但过度使用则会导致 政府失灵 。补贴问题反映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国际贸易领域,补贴可能会扭曲自由贸易,而反补贴措施也容易异化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因此,补贴问题成为贸易自由化进程中争议的问题之一。本书从条约宗旨、适用对象、约束范围、判定基准、规制领域五个方面,对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与CPTPP非商业援助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研究。
本书立足于我国经济转型和制度变迁的宏大时代背景,从竞争法的上位概念 市场规制法 开始,结合新修改的《反垄断法》和即将修改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详细阐述了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制度和进展。相比以往竞争法的研究,本书结合数字经济的新发展和新出现的不正当竞争方式做了详细论述。全书贯穿 总-分 的逻辑结构,在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具体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制的内容进行了介绍,即先阐释基础概念和基本制度,再阐述制度的具体内容。同时,全书注重具体制度形成的历史考察和中外比较,在结合制度运行效果的基础上,探讨该制度的本来面目和新发展方向,以期为实现我国竞争法治的现代化贡献绵薄之力。
本书对国外反垄断执法后的经济效果评估,从制度和实践层面上作了梳理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反垄断执法效果的评估机制的建设健全提出了建议。
本书针对反垄断法律制度中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制度展开,聚焦数字经济领域的相关新问题,主要针对数字经济领域的非价格竞争问题(大量产品和服务涉及多边市场的免费模式)进行研究。全书以非价格竞争问题的认定、抗辩与救济为核心主线,同时关注国际发展趋势,以及我国2022年《反垄断法》修正的现实背景。在此基础上,还针对该领域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直接关联的监管科技,以及部门间协调等新问题进行探讨。
《竞争法》共分四编十七章,全书体例和各章结构皆根据全新的立法规范予以安排,在精炼的阐述中论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制度,亦兼顾国内与国外的竞争法律制度。 内容上,《竞争法》注重学理阐释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既吸收竞争法全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也评析大量争议或典型的案例,还回应网络经济时代对竞争法的影响和挑战,如互联网新型不正当竞争、免费模式下的相关市场、平台经济的反垄断问题等。形式上,本教材设置"讨论""知识拓展""案例""思考题"等模块,并在必要处辅以图表。同时,本教材特设思维导图折页,以助广大读者学习研究之用。 《竞争法》主要为高等院校法学本科生、研究生学习用书,同时也适合于高等院校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竞争法学(第三版)》是对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系统介绍。其特点大致如下:首先,在兼顾体系性的基础上注重理论分析(因为该领域的法律实践时间不长,国外相关经济理论非常多,需要有效的内化到国内的法律框架中)。第二,内容的创新。包括探讨了同类教材中未曾涉及的竞合问题,互联网不正当竞争问题等;法律不足问题的探讨,例如俄罗斯法对行政垄断规制的借鉴。第三,理论与实践结合。相关知识或原理的表述中以简要案例的方式加以说明。另外,结合国内外并以中国法律文中心展开相关表述。 此次改版主要是因为今年底《反不正当竞争法》将要修订推出,这次是自1993年颁布以来的首次修改。而反不正当竞争是竞争法两个重要部分之一。而反垄断方面也会根据理论研究和案例的一些发展作出更新。
《竞争法的基本范畴研究》针对我国竞争法基本范畴研究的不深入、不系统现状,采用语义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竞争法基本范畴体系的建构及分析进行了一些尝试。首先从总结、借鉴哲学范畴体系建构的方法与步骤入手,推导出法学范畴体系建构应遵循的基本方法,指出法学范畴要重点融合法学特色,考察法律实践,反映法律现象的本质。其次,提炼出竞争法的基本范畴:市场、竞争、垄断,并进一步分析这三者在竞争法基本范畴体系中的层次及关系。再次,比较研究法学、经济学及其他学科对他们的界定,并采纳、吸收其对竞争法有借鉴意义的合理部分,从竞争法的角度归纳和分析它们各自的定义、构成要件和基本分类;再通过考察相关的立法,进一步明确他们的内涵与外延。最后,作者李彬对中国的竞争立法中范畴的确立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本文采用奥地利学者威尔勃格的“动态系统”理论,提出应综合考虑如下因素并考虑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最终得出结论:各方经营者的利益考量(包括原告所要求保护的利益、被告行为对原告利益的影响、原告采取避免损害措施的可能性及成本、被告正当的竞争需求、被告的行为是否歧视性针对原告等);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等;以及公共利益等。
为了在优选新一轮竞争中把握知名品牌权和主动权,各国均加大力度创新,优选创新竞争手段更趋多样且日趋激烈。竞争与战略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竞争法与战略布局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创新是转化为经济增长驱动力的能力;这样的链条在市场经济成熟国家发挥重要作用已过百年,市场经济越发达和经济发展越健康的国家,越知晓如何运用竞争法与战略规划相结合促进市场乃至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本书可作为法学专业、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使用。
当前,互联网由 消费互联网 向 产业互联网 发展, 互联网 经济发展呈现网络化、平台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特征, 互联网 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法实施问题日益复杂。 本书以 互联网 经济发展的反垄断法保障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包括相关反垄断法理论保障、反垄断法规则体系内容保障、反垄断法重点实施方法保障、实施体制机制保障等,并提出了 互联网 经济发展的我国反垄断法保障制度建议。 本书在分析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后芝加哥学派、新布兰代斯学派反垄断法理论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 互联网 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法理论和实施策略,对超级平台、智能制造、先进技术互操作、算法合谋、未达到申报标准经营者集中有关的反垄断法实施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有效推进反垄断法实施,为 互联网 经济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