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一本学术著作,作者沿立法思维、立法进路、法理基础到具体制度的脉络进行了系统化研究。提出以"系统演进”的立法思维替代“应对式”立法思维,要在尊重时效原理和劳动法价值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化制度构建,通过将视角回归于"仲裁”、核心围绕于"准司法性”、机制诉诸于“专有”的路径,解决劳动仲裁时效名实不符的问题。通过对制度正当性的逻辑展开,提出要实现从"平等的自由”向“自由的平等”的法理转向,以脱离形式正义走向实质正义,在此基础上对劳动仲裁时效适用对象、期间和起算等相关应然规则进行了立法探讨,对特殊仲裁时效、二倍工资时效等实然规则进行了解释适用分析。劳动仲裁时效是一项极具本土特色的法律制度,历经多次修改仍面临适用上的难题。
本书是针对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发展需求,对其理论基础、发展历程、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推进以及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专著。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新时代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为指导,结合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路径,旨在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马超俊、余长河的代表作――《比较劳动政策》,由商务印书馆1936年出版,现以简化字再版,凸显其阐发的法理具有永不过时和法律文明的永恒性。 《比较劳动政策(民国比较法文丛)》共九编,含劳动组织、团体协约、劳动调整策、劳动保护策、劳工生活保障策、劳工生活改进策、劳资协调策等。作者用比较的方法逐一阐释个人主义、国家主义、社会主义的劳动政策与法。将世界劳动政策与法的历史发展,划分为自由主义时期、社会主义运动时期、战后新发展三个阶段进行了系统翔实的梳理,全面地揭示了劳动立法的社会背景与中国当时所处的历史分期,以及中国应然的立法选择。本书是中国劳动法领域的经典性著作,尤其能居于世界劳动法发展的前沿讨论中国问题,理论线索清晰、立论十分精当,可谓劳动法理论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由于,《比较劳动
福利政治发展研究,要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理论层面,剥离出福利政治发展的基本要素,探究福利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二是学术层面,从政治学的学科开展具有中国话语权的福利政治的发展研究;三是实践层面,从 一体化视角对福利政治的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寻求转变社会发展思路的发展资本。据此,郑青著的《社会变革中的福利政治发展研究》确立了“社会变革中的福利政治发展”作为研究主题,本书从:福利政治发展的内涵、福利政治发展的逻辑、福利政治发展的功能、福利政治发展的条件等八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当前,大量中小企业陷入债务困境。这种情形,势必连累到企业的管理人员。本书的目的,在于从公司法律的层面,以大量案例为参照,为老板们如何保护好自身提供参考意见。本书所称的老板,主要是指两类人:一类是股东,主要是大股东,另一类是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管。在企业,人们一般俗称这两类人为老板。全书共分为七部分三十一章。第一部分共三章,主要是针对老板们对公司的保护作用认识不透,分别以“灵魂”、“防火墙”、“护身法宝”为比喻,论述了股东有限责任、公司法人资格、公司规则对老板的保护作用。第二部分共五章,主要是从出资的角度,阐述股东老板有可能承担的责任。这一部分从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的后果、实缴出资期限未满情形下的责任承担、非货币财产出资的缴付、过户与责任承担、虚假出资、抽逃出资情形下的
随着这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我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正逐步趋于完善;同时,无论是劳动者还是用人单位在这方面的法律意识也逐渐增强。这也就意味着社会对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方面的服务要求会日益增加。因此,作为法律服务行业中坚力量的律师,如何从中迅速地发现业务?如何利用这些业务得到客户的认同,从而占领更大的市场?本书作者通过知识介绍、事务技巧、案例分析等方式将作者本人多年办理劳动法业务案件的丰富经验介绍给广大青年律师。
该书从最高法院指导性裁判的角度,以劳动纠纷为基础,将实践中常见的裁判理念和方法作为整本书的前半部分,后部分以实践中发生的比较有代表性、疑难性、指导性的案例提炼规则,辅以审理要览,落笔于规则适用。 主要内容包括:劳动关系确认、劳动合同履行、劳动合同变更、解除与终止、劳动合同报酬与补偿、工伤事故赔偿与劳动争议处理等。 本书作者为最高法院业务庭的法官,从最高院审判指导性业务的角度写作本书,会对下级法院有业务指导作用,对广大律师也有一定的指导借鉴作用,因此,此类用书在司法实务用书方面具有一定的市场。
作者总结从事劳动保障、劳动信访工作十多年经验,针对当前劳动争议案件呈现出“多、新、难”的趋势,在本书中对企业在劳动用工管理中经常会遇到的劳动合同管理的疑难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同时精选了大量的不同种类的典型劳动争议案例。本书力求内容全面、系统、准确、实用,旨在使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了解和熟悉劳动合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及终止过程中的相关法律规定,从而做到知法、守法、并通过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