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仲裁制度在中国的探索由来已久,但其理论发展与实践运行却呈断裂状态。对于临时仲裁的本土化,既有理论研究大多未谈及临时仲裁在中国实践中可能遭遇的困境与突破。本书梳理临时仲裁与机构仲裁之界分及比较优势,基于我国自贸区纠纷解决机制的创新与实践,阐述临时仲裁本土化构建的现实必要性与可行性;结合《横琴规则》《最高院意见》对自贸区临时仲裁制度构建的探索历程,以及其中存在的技术性瑕疵与适用难题,分析中国开展临时仲裁机制创新的制度障碍;立足《仲裁法》修改大背景,探讨临时仲裁司法协助制度的本土建构、临时仲裁机构化的破解、临时仲裁与机构仲裁的接轨与融合、临时仲裁的司法救济与司法监督等问题;最后,从宏观、微观层面搭建我国临时仲裁立法的体系与规则,完善临时仲裁的相关配套制度。
民法典颁布和实施以来,民诉法领域的许多相应法律法规内容均陆续进行了配套修订。包括基础性的《民事诉讼法》(2021年修改)及其解释(2022年修改)。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版的内容已经不适用的读者使用需求,需要进行改版。此次改版在版的基础上,一是修订了和更新了新的法律规范,同时加入新颁布的重要法律法规;二是进一步精简了相关内容,在编排上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在保证体系性的同时更加突出重点法律法规,方便读者高频使用。
《诉讼证明过程分析 --民事诉讼真实与事实发现》以民事诉讼新司法解释为中心,分析和比较不同诉讼真实观之异同,对中国学者关于诉讼真实的不同论述及司法实践的立场和判例进行了分析评价。对于诉讼真实与诉讼结构的关系,进行了深度分析;对诉讼证明过程的必要手段——证据调查、自由心证的运用进行比较法的归纳,认为不同制度下的证据运用具有共通规律。 本书认为,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是民事诉讼结构的两个,前者强调法官广泛的证据调查权,但是需要司法资源更多的投入;后者则是法官消极发现事实,能降低国家支付的诉讼成本,但需要良好的律师服务且当事人能支付律师费用。我国司法实践应当取其有利元素,构建中国的合作或协同主义模式,强调民事诉讼中法院(法官)运用职权发挥能动作用,与当事人实现充分地相互沟通与协作。
本书第八版遵循大陆法系规范出发型民事诉讼的法律思维传统,深入浅出地阐发民事诉讼 法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系统、准确地阐述民事诉讼法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权利保护的诉讼目的观和正当程序的价值理念,塑造他(她)们健全的程序法律思维。在内容上,结合*人民法院2015年2月4日颁布实施的新民诉法司法解释的规定,做到 权威 性 前沿性 规范性 新颖性 实用性 ,力争使本书成为民事诉讼法研习者步入民诉法学殿堂的阶梯。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民事诉讼法研习方法、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诉与诉权、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民事诉讼受案范围、管辖、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多数人诉讼、民事诉讼证据与证明、法院调解、临时性救济、诉讼保障制度、*审普通程序、简易程序与小额诉讼程序、民事裁判、上诉审程序、再审程序、特别
廖中洪所著的《民事速裁程序比较研究》在比较世界各国有关“民事速裁”类型、裁判机制、设置原理与基本理论思想的基础上,从我国民事纠纷的特点以及民事司法裁判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于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民事速裁”类型、机制及其裁判制度,以及我国《民事诉讼法》有关民事简易快速裁判制度的立法完善,提出了我们的思考、想法与研究观点,希望有助于我国“民事速裁”程序制度及其速裁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陆岳松主编的《民事诉讼法原理与实务(警官高 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依据民事诉讼的基本脉 络,通过纠纷发生、管辖选择、当事人确定、证据收 集与证明、参与法庭审理、协助案件执行等过程性知 识内容,系统介绍民事诉讼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全书分为八大模块,即导论、诉讼主体、民事证据与 证明、诉讼保障制度、民事审判程序、非讼程序、民 事执行程序及其他民事程序规定。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学校法律事务、法律文秘等 专业的基础教材,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法律专业师生、 律师及其他从事法律服务工作的社会相关人员的学习 和参考用书。
本教材系一本系统阐述我国民事诉讼制度和基本原理的教材。该教材融入了近年来民事诉讼法的修正内容、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的主要司法解释以及其他相关的民事诉讼规范,整合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作者根据自己长期的民事诉讼教学实践撰写本教材,很好地突出了民事诉讼制度和基本原理的重点、焦点、难点和疑点,观点阐释层次清晰、逻辑谨严,深入浅出,并注意通过有关制度、程序的结构和流程图示,使得本教材具有更好的可读性和直观性,有利于读者更好地学习、理解和运用民事诉讼制度和原理。
l 所选取的文本均为国家公布的正式文本,并全面收录各类司法解释文件的权威文本。 l 按照民事诉讼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排序,相关法律文件排在基本法律后面。 l 附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的解释》的新旧条文对照。
作者通过选择若干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基层法院和中级法院,深入司法实践,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法官访谈、召开小型座谈会、司法实践观摩、收集统计数据、查阅案卷和法院内部刊物等方式,全方位地对所选取的民事诉讼制度专题展开实证考察,并在进行必要理论阐释和制度反思的基础上,进而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与路径选择。
本书包括三个大部分,分别是和谐社会的思想与民事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民事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理论与实践、公证的屏障作用与民事执行的保证功能。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为内容,从和谐社会的基本原理出发,探讨了民事诉讼、仲裁、执行、公证等在构建和谐
《民事程序法研究》(第十三辑)的刊首语由中国民事诉讼法研究会会长张卫平教授以《为新民诉法司法解释点赞》为题,从民诉法司法解释的贡献和付出等角度,表达了对司法解释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且极具可读性。 本辑以专题化形式呈现,撷取了代表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界高水平高质量学术成果。有几个新鲜新颖的专题值得推荐。由刊首语、制度探究、学理研析、实务探微、紫荆沙龙、书评构成。值得推荐的是,本辑聚焦第三人撤销之诉这个热点问题,各位学者集思广益,形成了我国当下第三人撤销之诉的集大成者。还有紫荆民事诉讼青年沙龙实录,读者可通过此感受到民诉法学术精英的“头脑风暴”。
《高等政法院校专业主干课程系列教材:民事诉讼法学(第三版)》内容简介:台湾著名民法学者王泽鉴在其《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自序”中指出,“法学乃实用之学,旨在处理实际问题”。民事诉讼法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整个法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不少学者认为,民事诉讼法与民事实体法如同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共同构成民事法学。台湾著名民事诉讼法学者邱联恭教授在《口述民事诉讼法讲义》中提出了学习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学养与心态:一要从民事诉讼法的功能看宪法上的诉讼权、自由权、财产权、平等权、生存权等权利如何实现;二要留意实体法上的权利如何透过民事诉讼法加以实现;三要了解民事诉讼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四要留意民事诉讼法上的各种各样的基本要求;五要通过民事诉讼理论去影响民事审判。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笔者张卫平以为,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民主政治、法治建设一定会出现更新的景象,立法、司法、守法诸环节将会有不少新动作,作为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也一定会在这个大背景下得到完善。我们的理论研究会更加深入,我们的研究视野也会不断拓宽。中国民事诉讼法研究会主办的理论刊物,《民事程序法研究(第十一辑)》是汇聚了各方志士的研究成果的专集。相信它会为有关部门即将出台的有关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司法解释增加新的理论视角和论证资料。
《民事程序法研究》是我社与中国民事诉讼法研究会合作的成果。该套书每年至少一辑,第12辑的刊首语由中国民事诉讼法研究会会长张卫平教授以《问题的提出》为题,表达了他对做学问和民事诉讼研究的一些心得和体会,文章短小精悍,且极具可读性。第12辑以专题化形式呈现。但有几个新鲜新颖的专题值得推荐。个是诚实信用原则专题。该专题刊发实务界和理论界关于诚信原则这一民事诉讼活动基本原则的研究性文章和实践性成果。如收录了江伟法官和陈巧玲检察官的《诚实信用原则到诉讼规则》,针对我国民事诉讼活动中当事人虚假陈述大量存在,提出通过诚实信用原则对当事人的虚假陈述进行规制实有必要;该文作者从自身的工作实践出发,以理论与实践结合,论证了从诚信原则到规则的实践逻辑和实现路径。第二个是本辑开设第三届青年论坛专栏,
民事诉讼法学是关于民事诉讼正当程序和国家治理的学科,其体系构成是:总论(正当程序原理和民事诉讼基本理论等);总则(基本原则、审判基本制度、法院管辖、当事人、诉讼费用和及时救济等);证明(由谁负责提供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程序(审判程序和执行程序及涉外程序和司法协助)。 江伟主编的《民事诉讼法(第3版)》内容全面、结构合理、论述严谨,是法学专业本科生精品教材。本书第三版根据我国2010年6月~2016年7月颁行和修正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进行修正;根据新近研究成果和实务经验,进行修正。
本教材系一本系统阐述我国民事诉讼制度和基本原理的教材。该教材融入了近年来民事诉讼法的修正内容、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的主要司法解释以及其他相关的民事诉讼规范,整合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作者根据自己长期的民事诉讼教学实践撰写本教材,很好地突出了民事诉讼制度和基本原理的重点、焦点、难点和疑点,观点阐释层次清晰、逻辑谨严,深入浅出,并注意通过有关制度、程序的结构和流程图示,使得本教材具有更好的可读性和直观性,有利于读者更好地学习、理解和运用民事诉讼制度和原理。
本书围绕着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就2007年、2012年修订《民事诉讼法》中部分重要诉讼制度的实践效果进行实证研究,通过调研、问卷调查、典型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以起诉与受理、人民陪审制度、审判委员会制度、法院调解制度、审限制度、第三人撤销之诉、实现担保物权非讼程序、案外人执行异议制度等民事诉讼法实施过程中对当事人诉讼权利、实体利益有重大影响以及影响司法公正等重大诉讼制度实施情况进行评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