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咏所著的《非法证据排除的证明问题研究》的研究对象限定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中的证据规则,即审查证据合法性程序中遵循的证据能力限制规则以及包括证明责任分配和证明标准设定的证明机制。对于非法证据的内涵和外延、相应的排除方式以及排除非法证据排除问题的审查程序等实体性以及程序性规则,虽然其理论研究价值及实践探索意义也十分重大,但囿于篇幅和研究能力所限,不作为本书的研究对象。本书按照从一般到具体、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思路展开讨论,其中,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以问题所在、产生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为主要研究路径。总体上,本书分为基本理论和具体规则两个层次。个层次是宏观层面的内容,从非法证据排除中的证明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比较法考察两个角度展开分析。第二个层次微观层面的内容,探讨
本书在理论上深刻认识DNA证据的内涵及DNA证据形成过程中国家权力与公民基本权利的冲突;全面了解和掌握DNA证据立法和实践现状,准确发现症结所在。在结构上,本书分为六章。本书分为六章。 章为DNA鉴定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第二章为DNA证据的内涵与应用。第三章为DNA证据的形成与公民权利保障。 第四章为DNA样本采集及其程序构建。第五章为DNA数据库的应用与完善。 第六章为DNA证据的鉴真。
本书以“两个证据规定”为研究对象,围绕“两个证据规定”的立法评述、“两个证据规定”的司法现状以及“两个证据规定”完善的具体立法建议三个方面展开。本书采取实证考察和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科学而严谨,研究成果具有很强实践意义。本书不仅适合法学研究人员阅读,也适合法律实务工作者研习。
卷首白话 冤案的发现与认定/何家弘 聚焦错案 通过证据制度改革预防刑事错案/吕广伦 德恒论坛 刑事技术与错案预防/罗亚平 通过技术实现正义——聚焦美国定罪后DNA检验立法/李奋飞 学术沙龙 试论行政诉讼上证明模式的分野与应用路径/毕玉谦 试论行政执法决定的事实认定规则/高家伟 实务研究 品行证据在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逮捕程序中的适用——以刑事处遇个别化为视角/陈星亮 检察机关参与民事公益诉讼研究/王辉 韩荣
《证据法论 第三版》立足于现行三大诉讼法典中的证据法则以及人民法院于不同时期颁行的关于证据法的司法解释,在大量吸收国内学者的关于证据法*成果之基础上,阐释了民、刑证据法基本原理、证据中的基本制度与基本证据规则,缕析了我国证据规范所存在的缺漏并就如何完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证据法论》立论平允,其中不少为作者自己所持之见解,在此意义上讲,其实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教科书,毋宁认为乃真正意义上的证据法著作。《证据法论》不仅可作为初学者入门之用,也可作为法学专业研究生进一步研习证据法的高级读本。
本书是在作者的博士论文基础上扩展而来,是跨文理多学科研究,作者在证据法的语境中利用多种学科工具辩证分析证据推理过程,既是司法认识论研究,同时也为新技术在司法裁判中的应用提供了逻辑工具。随着律师行业对于知识管理的日益重视,运用大数据分析、知识管理工具支持法律服务已然不再是陌生概念。新技术、新知识在诉讼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案件事实认定过程中,本书为对于理解新技术方案在事实认定的作用机制,帮助事实认定者掌握新技术的运用进路提供了便利。 本书是近年来围绕证据法形成的颇具特色跨学科研究作品,体现了证据理论研究开放和包容特点,作者深厚的逻辑学功底为本书的论证分析增色不少,将诸多学科合理串联不失中心思想,以逻辑为线将繁复散落的学科之珠串接,帮助事实认定者切中各类证据分析的要害,合理评价证据
《证据排除规则研究:以民事诉讼为中心》从证据排除规则的基本理论入手,重点就各类证据排除规则进行逐一分析,并阐明我国证据排除规则的构建思路。具体言之,主要包括:,从证据、证据能力、证明力、证据排除规则等概念出发分析证据法的基本理论和本质内涵;第二,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角度论证民事证据排除规则的理论根据,探讨民事证据排除规则的法哲学基础;第三,对两大法系证据排除规则进行比较,从中探寻一般规律性,指出两大法系在证据排除规则方面的融合性趋势,冀望结合目前我国证据排除规定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全面完善我国证据排除规则的思路,为我国民事证据排除规则的制定提供参照;第四,结合司法实践判例,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分别探讨各类证据排除规则问题,包括: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资格证据排除规
司法公正和诉讼效率是证据制度的价值目标。证据制度在注重司法公正的同时应兼顾诉讼效率。证据制度的建立既是在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之间、在实体真实与正当程序之间的一种合理平衡,又是基于程序经济性、诉讼效益性作出的一种理性选择。证据规则设计的不同将影响诉讼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效率,也将影响对诉讼资源的有效配置。要构建证据的*规则,就必须考虑诉讼的成本和诉讼的收益,以实现诉讼成本小化和诉讼效益*化。本书论述了证据制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价值、证据制度经济学分析的内在逻辑和基本工具,论证了我国证据制度立法的必要性和模式选择,阐述了证据制度经济学分析的重要性,并就诉讼证明责任、诉讼证明标准、诉讼证据的相关规则等进行了具体的经济学分析。
在人人手握“话筒”的自媒体时代,如何才能在喧嚣的舆论场中看清真相,不被别有用心之人误导和利用? 2012年影响中国百名博主之一、中国政法大学疑难证据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吴丹红,在这本《用证据说话》的书中,以证据和法规为依据,拨开网上网下舆论喧嚣的迷雾,为读者有理有据地揭示了“微博约架”“小贩杀城管”“唐慧上访”“北大起诉邹恒甫”“朱令中毒悬案”“初中生发帖被拘”“陈永洲被捕”等热点案件中的真相和法理,旨在向读者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传递这样一个理念:只有在用证据说话的基础上进行的论辩,才是有成效的沟通;只有在用证据说话的基础上表达的观点,才会有其传播的生命力。
本书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相关的概念进行概述,阐释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基础理论,基于理论的层面对国外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进行考察,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例外为视角,分析这些例外产生的背景和特定环境。在建构层面,通过塑造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之理念,修改现行宪法及刑事诉讼法中相关的法律规定,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模式选择,设置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相关的的配套制度和措施。本书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深入的研究,将对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实务提供重要的参考作用,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法庭证人询问中的推理是关于事实发现的推理,它为完成司法审判中的三段论构造提供材料和基础。欣迪卡的“探究的询问模型”是一种事实发现或者信息探寻的推理模式,该模型既分析了推理中的逻辑步骤,也分析了询问步骤,前者是关于逻辑推论的,后者是分析如何正确地提问的。欣迪卡利用认知逻辑、询问博弈等理论成果,研究不同类型的问答。本书将基于此模型构造和分析法庭问答中的推理。另外,法庭询问主要体现于证人证言的质证过程中,因此还将基于图尔敏的论证模式来分析诉诸证人证言的论证。对法庭证人询问的推理展开评价也是很重要的工作,本书将引入层次性分析的思想对它进行评价,同时也重点探讨了询问中产生的数种谬误。基于这些主要工作,本书将依照如下章节展开:引言部分主要概述问答逻辑的发展,并引出从形式推理和论证模
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后正式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一系列相关的司法解释也对该规则进行了细化。从近些年具体实施的情况来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认定非法证据的案件不多,由于排除非法证据而对案件实体审判结果造成影响的案例更少。 《法大诉讼法学博士文库:中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系统梳理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中国的确立和发展历程,分析了实践当中的典型案例,探讨了现阶段制约该规则发展的相关制度因素,进一步厘清了非法证据的范围、证明及程序等关键性问题。 通过《法大诉讼法学博士文库:中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读者能够加深对中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及其实施情况的整体了解,引发对完善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这一重要刑事司法制度的深入思考。
《法院证据调查制度研究》是李晓丽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法院证据调查,是以法院为主体的收集证据和审查证据的制度,既包括实质层面上提出证据权力的配置,即将证据引入诉讼;又包括形式层面上证据调查程序的设置,即依照证据调查程序、运用调查措施获悉证据资料。根据案件性质的不同,应当分别以修正的辩论主义和职权探知主义为法理基础,通过举证释明和证据协力义务,在实质层面上规范法院的职权运用;通过证据调查期日制度和证据调查措施,在程序层面上规范法院职权的具体运用。《法院证据调查制度研究》选取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民事诉讼立法,着重分析和比较了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民事诉讼法的证据调查制度。
本书是 打官司就是打证据 普法系列套书的合同分册,以劳动纠纷案例为基础,对案例进行法理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对该类纠纷中的常见证据、举证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阐述,指引读者如何举证。具体来说,本书在结构和内容上分为三个部分: *部分为 劳动纠纷常识导读 ,因为本书面向的是没有法律知识背景的读者,所以开篇即为读者介绍劳动纠纷中常见、常用的法律术语,便于读者理解后文内容,增强本书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本书第二部分,即主体部分为 劳动纠纷典型案例及证据指引 。在该部分,作者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劳动纠纷案例并进行分析: (1)通过 法理分析 梳理案例中的法律关系,结合《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规定和现实生活中不同的情况,分析案件可能的裁判结果。这对读者来说具有较强的参考性,读者可以结合
本书运用实证分析和理论研究两条主线研究刑事瑕疵证据规则。以我国东、中、西部三地公、检、法三机关的司法实践为具体研究对象,对瑕疵证据规则实际运用状况进行统计分析。本书透过上述纷繁复杂的事实与现象,提示了隐藏的深层次结构因素。本书在实证观察的基础上,探索瑕疵证据补救方法,找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对策及制度完善的方法,试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瑕疵证据规则体系。
本书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提出诉讼活动中涉及的法律法规。系统全面地解读了我国三大诉讼法关于证据收集、运用的法律规定。书中所选案例紧扣法律规范,具有示范性与指导性作用,对读者有较强的参考借鉴价值。 本书适合作为各院校法律相关专业的案例教材,也适合作为广大民众咨询日常法律纠纷事务的实用指导书,还可作为各企事业单位、法律培训机构、法官和律师等法律从业者以及其他法律爱好者进行法律实践和研究的专业参考书。
本书对2012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中有关证据问题和证据制度在学者研究与论述的基础上吸收了证据法学的*理论成果和司法实践的经验,尤其是刑事诉讼法修改过程中的争议,在保持李连宁深度的基础上,力求系统、准确、全面地阐述新的证据观念及证据需要完善的规则,并提出了一些带有探讨型的研究问题。为理论研究与解决实践中存在的证据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转型的逻辑:证据法的运行环境与内部结构》所探讨的证据法更大程度上是英美意义上的证据法,也就是以证据排除规则(而不是或者主要不是非法证据排除)为核心的英美证据法。英美法系由于独特的对抗制庭审模式和陪审团审判而孕育出了非常发达的证据排除规则,正是在这些证据排除规则的基础上才形成了与其他部门法并驾齐驱的证据法体系。因为当我国产生对证据法规范需求的时候,英美证据法自然而然成为我们学习和移植的对象。当我们对其进行移植和学习的时候,我们引进的不仅仅是几条简单的规范,更是对规范体系背后的知识背景、程序基础、价值追求和规范样式的整体移植。因此,随着证据排除规则体系在我国刑事诉讼当中的日益确立,对于以证据排除体系为核心的英美证据法的运行环境和内部结构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前提性问题。
本书系统介绍了民事证据法的基本问题,通过对国内外民事证据制度的历史发展的分析研究,在全面阐述民事证据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民事审判实践中民事证据的特点及运用,以我国民事实体法、民事程序法及司法解释为依据,较为系统地对民事证据法学的原理、内容术向点和民事证据在程序中的运用,进行了全面的用述。本书为适应法学教育的发展和需要而编写,既可以作为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的教材,也能为司法实践部门的民事审判活动提供参考。
“证据离事实究竟有多远”,这是百余年来证据学人上下求索的恒古命题。“新证据法学派”给出了一个令人欣喜的答案,它应用数学与概率理论,对证据与证明作出了科学的数理分析与公式运算。其核心方法是,运用标准的的数学与概念的准确数据,以彻底解决事实的盖然性困惑。这就为人们阐释与控制司法证明的逻辑与思维提供了一种难得的描绘模型。然而,是否所有争议的事实问题与证明推理问题都是数学性的?数学推理的前提条件在法律背景下能否得到满足?这一系列的追问引来了铺天盖地的质疑。本书对这场“世纪争论”做出了极具价值的学术回应。作者以他者的立场,通过对司法证明中潜在逻辑的挖掘,以证据、认知、理性“三维一体”的立体分析框架,全面阐释了真相探知的可能性限度,对不确定性条件下的证明进路与理性出路给出了中肯的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