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六编:第一编国际贸易法概述,第二编国际货物销售法,第三编国际货物运输法,第四编国际货物保险法,第五编国际贸易货款结算,第六编国际贸易争议解决。国际贸易所涉上述各领域有复杂的公约、法律、国际惯例以及实务做法,而且各国对不同条款均有不同判例,给从业者理解适用这些规定带来困惑。 本书力图对国际贸易涉及的各领域、环节的中外公约、法律、学术问题,以及实务操作和案例,做深入浅出的分析,努力把抽象、晦涩的条文,变成生动的案例,学术与实务结合,把学术问题体现于实务和案例,以实务和案例反射学术。本书不是纯学术著作,但力争对学术及其争议作介绍,让读者了解学术观点和争议热点。本书不是纯操作手册,但力争使从业人员用学术和裁判规则指导日常工作,成为其桌上常备宝典。本书不是纯案例分析,但力
自 1787 年提议和起草《联邦宪法》,到 1789 年正式批准,对于是否应该批准《联邦宪法》曾有一次紧张而重要的大辩论。麦迪逊、汉密尔顿、约翰·杰伊在一系列文章中表达了支持它的主张,后被称为“联邦论”。而反对批准的论证则由多个作者以多种形式表达,其中多数人使用了假名,后来这些文章以“反联邦论”闻名。本书是反联邦主义者所写的关于美国《 1787 年宪法》的评论文章与信件的合集,涉及联邦权与州权、宪法解释权、审判权、税法、常备军、参众两院与总统的权力分割、权利法案的缺失等等,是理解美国《宪法》与制宪历史的重要文献。
本书重点讨论当代 安全领域的重大议题,包括传统安全问题、新型安全问题等,以及世界各主要地缘政治次区域的安全问题,为专题研究,为丛书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思考中国在 秩序变革中的战略与策略问题提供前提和基础。
......
自1787年提议和起草《联邦宪法》,到1789年正式批准,对于是否应该批准《联邦宪法》曾有一次紧张而重要的大辩论。麦迪逊、汉密尔顿、约翰·杰伊在一系列文章中表达了支持它的主张,后被称为“联邦论”。而反对批准的论证则由多个作者以多种形式表达,其中多数人使用了假名,后来这些文章以“反联邦论”闻名。本书是反联邦主义者所写的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论文章与信件的合集,涉及联邦权与州权、宪法解释权、审判权、税法、常备军、参众两院与总统的权力分割、权利法案的缺失等等,是理解美国《宪法》与制宪历史的重要文献。
“价值宪法学”是基于价值哲学范式来研究宪法的新兴学科,不同于“规范宪法学”和“政治宪法学”研究范式,它从主体和客体关系的角度来研究主体和宪法之间的效应和意义关系。以往美国宪法侧重从规范和政治角度来研究,本文尝试从价值学角度来研究“建国”到“重建”(1789-1877)阶段美国宪法变迁的价值发展规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根本推动力量,他们的实践活动表现为具体历史阶段需要,这个需要推动了宪法发展变化。在“建国”到“重建”阶段,美国“人民”的中心任务是构建一个强大共和国实现自身“自由”,这要求联邦政府必须积极发挥 能力,扩充中央政府权力来完成历史任务。“人民”的需要迫使联邦政府在宪法赋予权力基础上,通过“多元”宪法变迁机制扩大权力,扫除了“州权主义”、奴隶制等结构性难题对 整体利益的威胁,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以上,它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然而,全球海洋的健康状况在近几十年来每况愈下,海洋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最紧迫的法律与政治挑战之一。有效的解决方案取决于国家、国际组织等行为体为实现商定目标而进行的协调和合作。本书对海洋环境保护涉及的核心问题和相关国际法律文书进行了系统性评估,并统筹兼顾发展和海洋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全球海洋治理的主要趋势。 本书从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详细分析开始,探讨了主要的全球和区域条约及相关文书,这些条约和文书旨在防止、减少和控制航行、海底开发、捕鱼、倾废,以及陆上活动、海洋噪音和气候变化等新因素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损害。本书展示了国际机构如何扩大其职权,以解决除污染外更广泛的比如生态多样性保护之类的海洋环境问题,并促进
本书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发达国家儿童权利保护法、发展中国家儿童权利保护法、中国儿童权利保护法、国际组织和国际公约对儿童权利的保护、儿童工作机构等几大方面详细论述了儿童权利的国际法律保护问题。通过对儿童权利的国际法律研究,可以为中国儿童权利保护的法律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提供国际立法参考,也能促进和推动国际儿童权利保护法的趋同化。
中国和非洲正推动共建“ ”高质量发展。中国对非投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进非洲。中国企业要想在非洲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需重视本土化经营问题。自2000年后,越来越多的非洲 制定了本土化立法,尤其是在油气和矿产领域。这些本土化立法对企业的本土化经营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法律要求。中国企业对非投资主要集中在油气、矿产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因此 需要了解这些立法规定,切实履行本土化法律义务,确保本土化经营合规。为此,本书选译了一些资源丰富的非洲 的本土化立法,希望为中国企业在非洲开展本土化经营提供帮助。
中国和非洲正推动共建“ ”高质量发展。中国对非投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进非洲。中国企业要想在非洲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需重视本土化经营问题。自2000年后,越来越多的非洲 制定了本土化立法,尤其是在油气和矿产领域。这些本土化立法对企业的本土化经营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法律要求。中国企业对非投资主要集中在油气、矿产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因此 需要了解这些立法规定,切实履行本土化法律义务,确保本土化经营合规。为此,本书选译了一些资源丰富的非洲 的本土化立法,希望为中国企业在非洲开展本土化经营提供帮助。
民事保全制度作为 程序法中传统的救济制度,长期“蛰伏”在芸芸的 程序制度之中。然而,在解决 民商事纠纷时,各国法律制度的互异诱使潜在的输家使出浑身解数挫败对手的本能反应,使潜在的赢家在漫漫的涉外程序历程中承受远比在 民事程序中 多的风险和变数。民事保全制度为此担负起消弭该等风险和变数的重任。如何确保民事保全措施在 民商事纠纷解决中发挥其应有功能,则成为一些 性和区域性 组织长期孜孜探求的问题,并取得一定程度的协调和统一。为此,本书立足于我国民事保全立法现状和修法契机,从 民商事纠纷解决程序视角,在梳理民事保全措施于各国 法项下的功能与类型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民事保全措施的 裁判管辖权归属,以及渐趋完善的民事保全措施跨区域实施司法合作机制的基本内容。就前者而言,民事保全措施管辖权独立于民商
本书在综合分析现有公海保护区实践基础上,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 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与可持续利用问题 文书谈判政府间协商情况,揭示了传统的公海自由原则、船旗国管辖原则,以及全球海洋治理碎片化给公海保护区建设带来的现实与潜在挑战,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之道。同时,从 利益和整体海洋战略出发,就中国如何在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参与公海保护区建设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意见。
本书在综合分析现有公海保护区实践基础上,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 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与可持续利用问题 文书谈判政府间协商情况,揭示了传统的公海自由原则、船旗国管辖原则,以及全球海洋治理碎片化给公海保护区建设带来的现实与潜在挑战,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之道。同时,从 利益和整体海洋战略出发,就中国如何在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参与公海保护区建设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意见。
本书重点讨论当代 安全领域的重大议题,包括传统安全问题、新型安全问题等,以及世界各主要地缘政治次区域的安全问题,为专题研究,为丛书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思考中国在 秩序变革中的战略与策略问题提供前提和基础。
王珍愚著的《TRIPS协议与中国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以TRIPS协议和中国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共11章39节。本书从历史角度阐述TRIPS协议和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发展历史;从理论角度论证TRIPS协议争论的本质和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理论模型;从实践角度收集数据分析中国国情以及TRIPS协议给中国带来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从国别角度借鉴美国、日本、韩国和印度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成功经验。本书提出在积极履行TRIPS协议义务的前提下,中国应制定利益平衡、动态渐进和适宜国情的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当前中国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应重点关注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与创新政策相结合,改革中央和地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提升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推动知识产权制度与知识产权文化的融合。
本书以《涉外商事海事审判指导》(1-34辑)列示的 复函案例为研究对象,以《民事诉讼法》第274条规定的五类司法审查依据为纬,以“案情简介+双方诉答+司法审查+案件评析”的分析框架为经,逐一研析 民四庭所遴选刊出的典型案例,力图完整、真实和类型化地向读者展示案涉相关中级 、 和 对我国涉外仲裁裁决进行司法审查的实践全貌。本书不追求学理上的统一性、体系性和规范化,而是秉持“让案例说话”的原则,通过图表凸显案件本身的情节、浓缩双方当事人的诉答、提炼司法机关的审查意见,确保“全息”呈现案件本身的信息,并逐案对各关键要点进行学理“点击”。
法的编纂既是发展 法的方法问题,也是运用 法的实践问题,在近现代 法史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本书将 法编纂作为研究与运用 法的一种科学路径,探寻传统与现代 法规则的形成、发展脉络及其规律。本书从概念层面出发,阐释了法典编纂的一般性内涵、性质、方法以及原理等问题,比较研究大陆法系 与普通法系 的法典编纂实践,揭示 法编纂与 法典编纂之间的区别。本书还着眼于历史研究,考察 法编纂的起源、具体实践以及成果,透过历史棱镜发掘 法规则形成与发展的内在机理。本书将重点聚焦于《联合国宪章》第十三条所赋予联合国大会的编纂与逐渐发展 法的职能及其对推动国际法治的意义和贡献,深入论述联合国框架下的 法委员会编纂机制,详细梳理 法委员会编纂与逐渐发展不同领域的 法规则的相关成果,并考察中国参与 法编纂的外交实践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