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团队关于英美合约法系列著作之第四部,与《损失赔偿与救济》《合约的解释:规则与应用》《合约的履行、弃权与禁反言》共同针对合约法中的重要、与实践密切相关的课题。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从国际商法与国际商事实践出发,以帮助中国 走出去 的企业与自然人应对复杂商事交易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为立足点,围绕影响合同效力的因素这一课题展开。全书重点阐释了国际商事活动中虚假/不正确陈述、可诉陈述、沉默与隐瞒、疏忽或欺诈意见、错误、非法、胁迫、不当影响与不合理/显失公平交易等因素对合约效力的影响,以及可以适用或依赖的立法、先例、救济途径等,通过大量的先例和真实案例以及鲜活的细节和务实的技巧,帮助读者系统性地学习贯穿国际商事交易的基本理念和规则,并为立法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指引。 本书对律
《梁西国际组织法》 (第八版) 源于梁西先生为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国际法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多年开课的讲义;初稿完成于1981年,与荷兰国际法学家谢墨斯 (Henry G.Schermers)的《国际组织法》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al Law) 的出版是同一年。1984年正式出第一版,名《现代国际组织》,是国内有关国际组织法的第一部专著,也是曾经在很长时期内我国在这一新兴国际法学科领域唯一的专著。该书在此后长达3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经梁西先生自己多次精心修改补充,1993年作为 七五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出第二版,更名为《国际组织法》,并荣获国家 第三届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996年应约再作修改后,又以繁体字竖行本在台湾(志一出版社)出第三版。1998年出第四版。2001年出第五版,并经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推荐为 研究生教学用书 ,被学界誉为不可多得的学术精品。2011年杨
本书系主要针对国际法领域进阶学习者、专业实践人士的通论性教科书,注重国际法的前沿问题、理论探索和中国立场。 全书分为国际法总论、国际法主体、国际法客体、国际法律行为、国际法律责任与争端解决五个板块,对于国际法所涉及的新领域,例如网络空间、极地、深海等规范建设问题予以阐释,对恐怖主义、经济危机、武装干涉等国际法问题进行分析,对于中国的安全观、外交立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理念予以展开。 本书不仅注重对概念、原则、规范的呈现,也注重对国际法制度背后的动力和运行的状况进行批判性反思。
本书系美国国家安全情报经典教材,深度展现美国情报界与国家安全界的主要架构及其互动过程,阐述情报在治国方略中的多面角色。作者从情报的基本理论、历史沿革、组织机构、情报业务等维度勾勒美国情报界,概述战略情报、预警、情报支持、隐蔽行动等主要情报活动的形式与动态,并从国家安全机构演变、管理策略、规范问题等方面阐述美国庞大的国家安全事业体系的构成与运行机理,从中再现情报与政策、情报与民主等诸多深刻矛盾。本书纵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珍珠港事件、冷战时期古巴导弹危机、后冷战时代 9 11 事件等核心线索,深入挖掘和解析一系列大跨度历史案例背后的情报斗争。 特定事件中情报的成败得失或许是一时的,但事件所串联起的情报历史却足以反映共识和规律。作者认为,虽然情报永远无法完美,但其为国家安全事业的必要组成部
本书是从宏观维度审视国际法的法学专业著作,是在作者2013年的著作《国际法哲学导论》基础上融汇理论进展、实践更新与学识深化的全新作品。书中以国际法领域前沿问题、具体问题、真实问题为切入点,立足于中国经验、中国话语、中国方案,对国际法从本体论、意义论、权威论、方法论、辩证观、运行论、价值论、发展论等方面进行多维度考察,解析国际法规范存在的理由,解构国际法规范运行的动因,解读国际法规范背后的制约,从而反思国际法在环境构造和运行机制上存在漏洞和偏差。本书以严密的逻辑与精准的表述为特点,融合国际与本土、抽象与具体、理论与实践,是国际法领域理论层面的佳作,适宜国际法、法理学专业学者阅读适用。
本书结合美国的国际法实际,系统介绍了国际法的渊源、主要理论和*发展,分析了国际法对个人和商业行为的影响,考察了在国际法的发展与变革中各类行为者和各种进程的影响。 概而言之,本书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海纳百川,系统介绍了有关国际法的各种理论和学术观点;第二,资料极其丰富,每一章均包含大量著述、条约和协定、法院判决和仲裁庭裁决,以阐明某一国际法原则或规则的发展历程、当前法律地位以及未来可能的走向;第三,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美国法学院培养学生进行对抗性思辨的特点。 除教学用途外,通过借鉴美国国际法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可能为我国在将国际法规范内化为国内法方面,在考虑加入各类国际机构、参与各类国际条约和安排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本书是日本东京大学等十几所大学的十几位国际法学者在2004年为纪念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筒井若水先生70寿辰及其多年来对国际法的研究和教学所做出的贡献而策划写作的。本书在2010年进行了修订,目前翻译出版呈现给读者的就是经修订后的版本。全书共计18章,从理论到实践几乎涵盖了当今国际法的所有内容,包括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关系变化而引起国际社会法律制度变革在内的一些规则变化,因此将有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国际法和提高运用国际法思考和看待国际关系的能力,为正处在发展和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阶段的中国构建法治国家和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做出贡献。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2017年至2020年外交学院代表队参加比赛的书状,书状直接反映了外交学院代表队的竞赛水平;第二,参赛同学在教练老师指导下研究赛题争议问题完成的学术论文,研究涉及环境影响评价、核裁军、国家同意原则、国际野生动物保护、人权条约的域外适用、遗传资源相关的传统知识利用、自主武器系统、豁免等国际法前沿问题,这些研究反映了外交学院代表队的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第三,外交学院代表队备赛和参赛的经验总结,包括比赛指导、法律研究、事实分析、口头陈述、引注格式等多个重要环节的经验。
该书包括国际法存在的理论阐释、国际法发展的整体解构、国际法存在和发展的个案分析三大编。各编包括国际法的法律性质、理念,国际造法的基本原则、国际法规范的体系结构,国际法发展轨迹,联合国与国际法结构的现代变迁,现代国际法的多样化、碎片化和有序化,国家知情权的演变和运行,国际通信法的界域、主体及架构等。
本书是一部 的欧盟法教材,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已发行第7版,被欧洲各大法学院的学生奉为欧盟法教材的“ ”。该书两位作者在欧盟法学界享有盛名,在欧盟法教学与研究领域具有 深刻的见解。本书体例宏大、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在内容上,包括欧盟一体化进程与成员国身份危机、欧盟机构与权能、立法与决策程序、欧盟法的性质与效力、欧盟法的适用、欧盟法与成员国法的关系、欧盟 关系法、欧盟的人权保护、欧盟司法制度、单一市场与四大自由、欧盟公民权、公平待遇与非歧视、欧盟刑法和欧盟竞争法等;在资料上,提供欧盟基础条约条款解读、大量经典案例分析以及丰富的学术评论摘录等。全书章节结构合理,适合于各层次学生和研究者阅读,为学生和学者进一步研究分析 加复杂的欧盟法和 法问题提供了坚实的学科基础。
本书节选翻译《美国专利审查操作指南(MPEP)》2100章“可专利性”(patentability)部分。该章节内容相对独立,主要是对《美国专利法》101条(专利保护的主题)、102条(新颖性)、103条(非显而易见性)和112条(清楚完整)等 重要的实体法条的解读与适用,不仅与我国的对应法条高度相关,还涵盖了我国专利法中实用性、优先权、单一性、修改超范围、必要技术特征等重要实体条款涉及的内容,因此对于我国专利申请与审查及学术研究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重点讨论当代国际法领域的重大议题,包括以《联合国宪章》为代表的国际法,以及经济争端、海洋划界、外层空间开发等具体领域关涉的法律问题,为专题性研究,为丛书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思考中国在国际秩序变革中的战略与策略问题提供前提和基础。
该书包括国际法存在的理论阐释、国际法发展的整体解构、国际法制度的个案研究三大编。各编包括国际法的法律性质、理念,国际造法的基本原则、国际法规范的体系结构,国际法发展轨迹,联合国与国际法结构的现代变迁,现代国际法的多样化、碎片化和有序化,国家知情权的演变和运行,国际通信法的界域、主体及架构等。
近年来,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欧洲联盟等国际性或区域性安排遭受不同程度冲击,国际法的价值基础、治理效能乃至法律性质都受到质疑,国际法治面临严峻挑战,亟待基础理论的反思。本辑《清华法治论衡》意欲在比较与历史的视野中剖析国际法的发展趋势和挑战,突破国家中心主义视阈,从世界社会角度思考国际法治的未来。本辑尝试沟通法理学、法律史与国际法等学科,不仅适合相关专业的学者阅读,也可供关心和研究国际法治的实务界专家参考。
维尔纳·薄逸克教授所著的《刑事诉讼法》是德国影响力 的教科书。而且这本教科书在我国大陆以外的东亚地区也已成为经典,一个典型例证是,但凡 地区留德学者之文献,几乎无一篇不引用这本教科书者。 本书涵盖刑事诉讼法的总论和分论部分,其中总论部分包括基本原理、基本原则以及管辖、诉讼主体、回避、刑事追诉专门机关职权、被告人基本权利、辩护、证据法制度和原理、证据排除法则、强制措施尤其是羁押、诉讼要件和诉讼行为等全面的基本制度和理论范畴。在总论部分涉及到了许多中国刑事诉讼法尚属研究空白,甚至 未知的领域,例如刑事诉讼行为理论,诉讼客体理论、自主性证据禁止理论等。其研究方法 是从德国盛行的法教义学研究方法入手,即每一个理论议题都不脱离法条的解释技术。 在分论部分则包括侦查程序、起诉和不起诉、中间程序
《中国政法大学案例研习系列教材:国际法案例研习》共分为12章,每章包括经过精心挑选的若干案例。这些案例具有如下一些特点:1.来源丰富。除常设国际法院和国际法院的案例之外,其余案例来自国际仲裁法庭、欧洲国际军事法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国际刑事法院、欧洲人权法院等国际法庭,此外,还有一部分来自法庭的判决。2.内容丰富。按照国际法教材的内容,所选案例涉及国际法总则、分则,包括战争法的各个领域。3.时间跨度大。从1872年的“阿拉巴马号仲裁案”到2012年的“卢班加案”,所选案例囊括了近代和现代国际法发展各个时期的重要案件。
对于犯罪问题的有效治理,往往是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的。犯罪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卓有成效的犯罪治理,往往都具有良好的科学基础。《西方少年犯罪理论》一书系统深入地论述了西方少年犯罪的主要理论学说,涵盖了西方 所有主要犯罪学家关于少年犯罪的理论学说。全书分为十四章,对于西方少年犯罪理论进行了系统论述,包括早期的少年犯罪学说、精神分析学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学理论与芝加哥学派的研究、紧张理论、文化越轨理论、控制理论、贴标签理论、发展理论等,不仅有助于我们 好地了解西方社会环境中少年犯罪的原因、规律等问题,其中的一些内容可以直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社会中青少年犯罪的问题,有利于增进我国治理青少年犯罪的成效。
《中国政法大学案例研习系列教材:国际法案例研习》共分为12章,每章包括经过精心挑选的若干案例。这些案例具有如下一些特点:1.来源丰富。除常设国际法院和国际法院的案例之外,其余案例来自国际仲裁法庭、欧洲国际军事法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国际刑事法院、欧洲人权法院等国际法庭,此外,还有一部分来自法庭的判决。2.内容丰富。按照国际法教材的内容,所选案例涉及国际法总则、分则,包括战争法的各个领域。3.时间跨度大。从1872年的“阿拉巴马号仲裁案”到2012年的“卢班加案”,所选案例囊括了近代和现代国际法发展各个时期的重要案件。
国际贸易和化已经成为现实。毫无疑问,他们都需要自由竞争。哪里有竞争,哪里就有不正当竞争。经验告诉我们,希望市场力量自身来解决不正当竞争问题,乃是一个幻想。因而,普遍认为有必要设计某些法律措施来不正当竞争行为,不仅将市场行为置于交易自由的旗帜之下,还要使其符合商业正当性。 本书就是为了深入了解二十几个国家的制度,并讨论国际或区域和谐方面的现状。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为更好地理解诸如“不正当竞争”(以及达成某种和谐)这类复杂问题做些铺垫。
《中国政法大学案例研习系列教材:国际法案例研习》共分为12章,每章包括经过精心挑选的若干案例。这些案例具有如下一些特点:1.来源丰富。除常设国际法院和国际法院的案例之外,其余案例来自国际仲裁法庭、欧洲国际军事法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国际刑事法院、欧洲人权法院等国际法庭,此外,还有一部分来自法庭的判决。2.内容丰富。按照国际法教材的内容,所选案例涉及国际法总则、分则,包括战争法的各个领域。3.时间跨度大。从1872年的“阿拉巴马号仲裁案”到2012年的“卢班加案”,所选案例囊括了近代和现代国际法发展各个时期的重要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