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海洋》(上下册)是《话说中国海洋军事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是著名军事专家张召忠将军继《百年航母》《走向深蓝》之后,推出的第三本关于海洋法规的通俗军事读物。《规范海洋》通过历史上、现实中、国际方面、外国执法机构的经验教训和大量的实际案例来观察、分析法律的实际运用,从中得到启示和思考,进而提升到法律高度去解释和评判。为了提高可信度和可操作性,在书中还摘编了大量支撑性材料,作为 援引法条 和 延伸阅读 进行链接。 《规范海洋》虽然不是一本法律类图书,却是一本与法律有关也与军事相关的讲述海洋与海战的通俗读物。作者试图从法律的角度,冷静分析,给纷乱复杂的海洋争端寻找法律解决途径,为我国与周边国家关于海洋权益的争端提供法律层面的支持。
《国际公法学(第四版)》着重论述国际法的理论学说和法律制度,较完整、准确地阐明了国际法的基本原理、基本制度和基础知识,全面反映国际法的*理论学说和动态,并专题阐述了中国国际法在各个领域的理论与实践。
文化遗产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宝贵资源。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本书从国际法视角,重点关注来自人类学及传统法律研究的批判性思考,详细论述了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由法律规定的具体要求,主要包括制定回应、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质性措施。 本系列立足于世界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现状,适当借鉴各国经验和方法,就构建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体系进行了有益探讨,以期对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所裨益。
文化遗产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宝贵资源。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本书重点论述国际文化遗产法中的执法问题,探讨了保护文化遗产的途径,包括国际法保护框架、国内法院执法、替代性争议解决机制,旨在实现文化遗产及其保护规范执行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本系列立足于世界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现状,适当借鉴各国经验和方法,就构建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体系进行了有益探讨,以期对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所裨益。
本书从国际海底区域矿产资源开发的基础理论切入,依次展开研究开发技术能力、融资方式和惠益分享,后落脚于中国权益维护的机制调适。核心观点是:依托平行开发制基础上的联合企业制,剖释该理念对开发技术能力、融资方式和惠益分享三大法律问题解决的指导意义;由责任共同体对技术商业化的正向认同,建构知识产权保护、市场信息公开及联合企业安排的制度内容;依据责任共同体共建国际海底区域治理能力,营造风险融资保险、开发合同担保的项目融资以及联合企业控制权融资中的法律秩序;基于命运共同体共享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利益,勾勒缔约国管理模式、产品分成安排以及财政运行机制的规范体系;发挥我国在利益共同体共商开发秩序中的引领作用,多维辨析开发权益的维护路径。
国际海事私法条约,本为统一海上贸易法律制度解决各国立法不同导致的冲突,但却面临诸多因素的困扰,而且各国也不断从本国立场出发制定相关的法律,以维护其自身利益,使国际海事私法的统一伴随着分化前行。国际社会和各国以及学界一直在努力促进统一化进程,并探索可行途径和方法。《国际海事私法统一研究--条约角度/玛珈山法政文丛》通过历史比较的方法,从经济因素——交易一成本分析和政治分析入手,探讨海事私法统一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统一道路应如何走,作一个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以期在理论上有所突破。 《国际海事私法统一研究--条约角度/玛珈山法政文丛》由孙希尧编著。
“中国海洋”丛书是由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专家编著。本套丛书属于“十二五”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内容既有中国海洋基本情况的介绍,又有针对性较强的海洋焦点问题探讨。本套丛书是中国部系统、权威且直接面向海外受众的海洋图书,对中国海洋的真实状况和发展理念进行了解读。 “中国海洋”丛书包含9本分册,分别是:《走向海洋——中国海洋的历史与现状》《经略海洋——中国的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平安海洋——中国的海洋法律与海洋权益》《美丽海洋——中国的海洋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和谐海洋——中国的海洋政策与海洋管理》《钓鱼岛》《中国的大洋事业》《南海及南海诸岛》《〈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中国》,有中文、英文两种版本,有助于国内和海外人士了解中国海洋的基本情况,进而对中国海洋发展的理念产生一定程度的
由兰立宏和师秀霞所合*的《国际视域下网络洗钱犯罪防控策略研究》一书作为国内研究利用新支付方式洗钱犯罪防控对策的专*,本书可以为我国反网络洗钱立法、监管、侦查、金融等实务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科研院校的相关学者提供参考。
本书是译著类作品,完整地反映了东京审判的全过程,且对检辩双方主张、法官中多数派及持异议者的“意见”、东京审判之后争执的主要见解等都有准确的记述。《东京审判(被忘却的纽伦堡)(精)》的作者艾迪安?若代尔曾任**历史*悠久的国际人权组织?D?D国际人权联盟秘书长,作为其平生*后一本著作,本书也凝聚了他长期从事人权事业的经历所形成的独特思考。
本书并未告诉读者去做什么,也不因读者处理事情与作者认为可能更可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加以批评。本书的目的,只是想在分析某些伟大的法律和艺术和文学作品之后,超越这些分析去促使读者采用比通常的更宽泛的方式去思考,打破法律三段论式的演绎推理的局限去看待事物。
本书结合当前的世界情势以及发展趋势在概述传统国家责任理论的基础上,对新形势下国际社会出现的传统理论所难于解决的问题和在新形势下传统理论所表现出来的局限性进行全面的考察,对传统国际法理论与当今国际法理论的发展进行比较、对现实实践和重要判例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论述,从法理上阐明在跨界损害的国家责任领域导入严格责任的必要性和客观趋势。而后结合有关国际条约对跨界损害的国家责任以及国家在跨界损害领域为域外私人行为承担责任的法律依据进行了探讨,并结合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各条款草案就跨界损害领域中行为者的国际合作义务之内容、方式及其重要性进行了论述。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任择议定书》于2008年12月10日由联合国大会通过,于2013年5月15日起生效。《任择议定书》在国际人权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相互依存论”已经完全取代“权利二分法”在国际人权法学界的主导地位,标志着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在国际法上可诉性已得到确认,标志着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已经在国际法上获得与公民和政治权利完全同等的地位。作者运用规范实证分析、社会实证分析、历史分析等方法,对《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任择议定书》的制定、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委员会、《任择议定书》规定的个人来文程序、国家间指控程序、调查程序、国际援助与合作的加强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研究,并与其他国际人权文书中规定的相应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本书还对我国参与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领域国际保护的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中文本于1983年4月在海洋出版社出版。为了满足立法、管理、科研、教学等方面的需要,决定再次印刷发行。 在以往的使用中,不少读者提出了原中文本中的错漏之处。为了使用的准确性,值此重印之际,由有关方面的专家,对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英、法、俄等三种文本,参照有关国际条约和辞书,对公约中文本中一些明显、重要的错漏和不准确之处进行了补正。考虑到原中文本的法律效力问题,仅将补正的条文引注在书页的下方,供读者鉴别,以达准确使用的目的。涉外引用仍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原中文本为准,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