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法史学与法哲学层面,深入剖析了《德国民法典》的法史渊源、思想基础与基本要素。作者将《德国民法典》定位为一部罗马法学法典,通过梳理其法典编纂史,说明《德国民法典》虽然被作为技术上的杰作,但自始就没有幸运的历史,指出《德国民法典》是学说汇纂法学派、历史法学派之实践教义法学的终点,而人、占有、合同作为古典私法世界的本质性剪影,则构成《德国民法典》的基本要素。
《培根随笔全集》是英国哲学家、文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创作的随笔集,收录了59篇议论性质的短文,涉及政治、经济、 、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伦理等方方面面,蕴含培根的思想精华,是培根文学方面的代表作,也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本书为注释本,含注释500余条,是休闲阅读和文学研究的优选范本。
本书名为《学说汇纂(第17卷委任与合伙)》,即针对罗马法经典《学说汇纂》中第十七卷的译作。本书采用拉丁文(前半部分)与中文(后半部分)对照的形式编排,方便读者参考原文进行阅读。全书分为两章,内容涉及委任之诉及委任反诉、为了合伙人之诉。作为“罗马法体系下的中国法典化和法学人才培养研究中心”系列项目之一,罗马法民法大全翻译系列,本书对于《学说汇纂》甚至罗马法民法的传播和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我们研究罗马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书由优士丁尼编著。
格兰维尔于1187年用拉丁文编著了《论英格兰王国的法律与习惯》,大量运用罗马法的概念和原则来论述相关法律问题。全书共十四卷,其序言模仿了查士丁尼法典序言,其内容主要涉及直属受封地诉讼、圣职授予权、寡妇财产、嫁资、赠予、遗嘱诉讼等。该书还阐述了王座法院的管辖权和诉讼程序,并对王座法院曾经使用过的80份令状进行了系统分析。虽然该书是格兰维尔的未竟之作,但它对研究中世纪英国土地法和诉讼法有着独特的价值,因此后世学者公认其为论述普通法的开山之作,后世法官也将其作为审判案件的重要参考。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讲述出身中产阶级家庭的鲁滨逊不甘安逸的生活,决定出海寻求刺激。他在一次航海中不幸遇险,漂落到一个无人小岛,在岛上顽强生存28年后又重返家园的故事。 《鲁滨逊漂流记》歌颂了劳动,赞扬了与大自然进行斗争的精神。它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这种勇于进取的冒险精神,表现了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不满足于现状,要开拓世界、占有世界的欲望,小说问世后主人公鲁滨逊这一具有鲜明时代烙印及坚忍不拔精神的人物也因此成为欧洲文学 一个 的文学形象。
本书对英美法三国的宪法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对三个 宪法的渊源、精神、特征、核心价值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精辟的论述,阅读之后读者可以对英国、法国、美国三个 的宪法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感性认识。在行文方面,本书深入浅出,因繁就简,以散文一般的笔触和流畅的语言,从历史的、哲学的以及人性的角度对三国宪法进行了探讨,被本书的英译本译者戴雪评价为\"比较宪法领域的一部 而富有原创性的力作\",能够让读者受到启迪,学会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熟悉的事实。
《西西里:上帝的后花园》西西里岛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在意大利独树一帜,不仅融合了古罗马、古希腊、阿拉伯、拜占庭、西班牙等多种文化,更是以《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等电影而名声大噪。本书以一位80后和人类学硕士的混搭视角解读古老而充满魅力的西西里,带给你不一样的西西里——旖旎的风光、悠久的人文历史、奇特的风土人情、别具个性的审美魅力。既可是愉悦的纸上旅游读本,也可是说走就走的口袋旅游指南。
本书通过对比研读传统海运公约与《鹿特丹规则》,发现《鹿特丹规则》与传统公约在对待海运核心制度——承运人制度的态度上是完全不同的,首先从体制安排上与传统公约不同,这就反映出《鹿特丹规则》与传统公约一个实质性的不同:传统公约没有区分承运人的责任与义务,而《鹿特丹规则》明确的将二者区分开来。从这个角度展开,作者对《鹿特丹规则》的核心制度——承运人制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进行剖析,认为承运人制度由承运人义务制度、承运人责任制度、承运人特殊制度构成。文章还通过理论与实际想结合的方法,分析《鹿特丹规则》可能给我国相关法律制度和行业带来的影响。
《窄门》是纪德在创作成熟期发表的一部作品,也是纪德的代表作,描写了作者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道德上的进退两难的困境。作品完成于1908年,最初在1909年的《新法兰西评论》上连载,1909年出版单行本。小说描写主人公热罗姆自小爱恋着表姐阿莉莎,阿莉莎虽然对热罗姆也怀有同样的感情,但她恪守清的自我约束,在追求个人幸福与克制禁欲的矛盾中挣扎,为了获得幸福而远离幸福,他们的感情在自我谦抑中渐渐迷失,阿莉莎把感情深深埋在心底,最后积忧成疾,不幸身亡。在《窄门》中,纪德将爱情中的神秘主义体验推向,讲述了一段纯洁炙热、却又含着无边孤寂和无限辛酸滋味的爱情故事。
《双城记》发表于1859年,是狄更斯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小说的时代背景定位在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顾名思义,故事发生的地点主要在两个城市:巴黎和伦敦。小说分为“起死回生”、“金色丝线”、“风踪雨迹”三部分,主要叙述马奈特大夫和德发日太太一家在革命前后的遭遇。狄更斯采取倒叙、插叙、伏笔、铺垫等手法,把冤狱、爱情与复仇三个彼此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故事巧妙交织在一起。的艺术技巧,使小说结构完整严密,情节曲折紧张,富有强烈的戏剧性。而故事的结局,也昭示给我们生活的真谛:唯有宽恕和慈悲,才能终结仇恨和杀戮。
本书是研究俄罗斯民事诉讼法的专著。在历目前,中国的民事诉讼法受到苏俄民事诉讼法和苏俄民事诉讼法学的一定影响。俄罗斯联邦成立后,在法律体系重建和改革的过程中,民事诉讼法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有效的变革。对此,有必要进行观察、研究和阐释,这不仅有利于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也有利于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的进一步发展。本书以俄罗斯民事诉讼法的变革为研究主题。首先,全面阐述了俄罗斯民事诉讼法变革的背景,包括政治转型、经济改革和司法改革三个方面。然后,全面阐述了俄罗斯民事诉讼法变革的成果,即2002年《俄罗斯联邦民事诉讼法典》的制定过程,法典的体例结构,以及2002年以来的修改情况。在主体部分,本书选取了几个专题,论述俄罗斯民事诉讼法变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当事人与法院的关系,民事检察监督的变革,民事简易程序
“出版自由是否保护涉及军事秘密的文章发表?”“否定纳粹屠杀的言论是否也受宪法保护?”“色情文学是否是艺术?”“新闻报道自由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侵入名人的私生活领域?”“说‘士兵就是谋杀犯’是否损害了军人的名誉?”……这些争议出现在德国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并形成了宪法案件。张翔主编的《德国宪法案例选释(第2辑言论自由)》,译介的德国联邦宪法法院12个关于言论自由的案例,有助于我们理解言论自由对自由民主的宪法秩序的特殊意义,也有助于我们思考言论自由(广义上包括意见的形成与发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艺术创造、科研教学、集会游行等权利)与 安全、人格保护、青少年保护、隐私权、社会安宁等法益的权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