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京国际仲裁中心组编,以关注、探讨我国仲裁制度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务问题为宗旨,主要收录中外仲裁、调解、工程评审等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相关的民商事理论性、实践性的论文或者介绍性文章,本辑专题为第七届“北仲杯”全国高校商事仲裁有奖征文大赛获奖论文。这些论文的研究题材主要围绕平行诉讼程序、第三方资助、国际投资仲裁等业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从程序及实体多维度就仲裁行业前沿热点进行了富有探索性的研究。这些论文充分体现了作者们独到的学术视角和活跃的学术思维。
刑事诉讼法是与实体法刑法相对应的程序性法律规范,它直接涉及公民个人的生命、自由、财产、隐私等基本人权,也被称为“小宪法”。为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也为了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应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刑事诉讼的相关法律规范,理解司法机关的合法做法,同时,懂得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这些法律规范中,关于刑事辩护与代理的规范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并且贯穿整个刑事诉讼的全过程。如果本法实施不当,将会对公民的人权造成侵犯,对其生活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中国仲裁评论(2012年12月·总第66期)》不仅需要严谨的学术文章,更需要能够指导仲裁实践的不拘一格的稿件,以活跃我们的刊物、方便当事人、以仲裁实践促进仲裁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本刊理论文章希望能够理论功底扎实、逻辑严谨、语言流畅、观点鲜明、资料翔实,能够对仲裁实践具有指导或引导作用;实践文章希望实践经验丰富、典型、特殊、具有指导意义或警示意义。
书着重介绍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与诉讼实务运作,尤其是实务运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法律实务能力为目标、以诉讼流程的运行为主线、以案例分析为驱动,将理论知识与诉讼实践、知识与拓展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本书的主要特点是,以对学生的能力观、过程观、策略观、综合观的培养为指导思想,体例新颖、案例丰富,便于教学、讨论、思考的同步进行,注重引导学生从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向复合型的知识、技能学习。本书可作为法学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的实践课程的教材,也可供对刑事诉讼实务有兴趣的业余法律爱好者了解诉讼程序的运作和应对技巧。
《仲裁法学(第3版)》由常英主编,随着2012年8月31日《民事诉讼法》第二次修正,以及近年来仲裁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为了使本教材更加紧密地反映仲裁法学理论研究的*成果、仲裁实践发展的动态以及相关法律及司法解释的规定,有必要对第二版书中的部分内容进行再次修订。此次修订,主要由杨秀清和史飚负责。 具体内容方面,在认真斟酌教材全部内容的基础上对部分章节的内容作了相应的调整,使整个教材在逻辑体系上更加清晰和完善;此外,根据2013年1月1日起实施的《民事诉讼法》对相关问题以及行文进行了适当的修改与完善,主要涉及仲裁前的证据保全、仲裁前的行为保全、仲裁前的财产保全、仲裁中的行为保全以及仲裁裁决不予执行的法定事由等。
刑事诉讼法是国家法律体系中重要的基本法律之一,是国家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进行刑事诉讼所必须遵守的法律规范。刑事诉讼法的正确运用,既能有效打击刑事犯罪,又能规范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保障公民合法权利,体现司法的公平与正义。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对《刑事诉讼法》再次进行了修改,并已于2013年1月1日生效实施。 本书采用案例的形式对《刑事诉讼法》涉及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讲解, 目的使读者在案例情景中正确理解与运用刑事诉讼法,并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本书大多采用真实案例,分别取材于人民法院公报、人民检察院公报、司法判例和权威期刊、网络等,力求以鲜活案例反映当下社会关注度高的重大热点刑事诉讼问题,突出刑事诉讼法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特点。出于对案例素材来源的尊重,本书并未对
《民事诉讼理念与制度研究》是关于民事诉讼法学的著作,全书围绕司法改革的实践,结合民事诉讼理论的创新成果,深入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的一手的资料、信息,从民事诉讼的内在规律出发,来具体研究民事诉讼的理念与制度。
作者将多年办理的案件以及搜集的法院判例进行整理汇编,力求能涵盖当前家庭房产纠纷的主要类型。《房产的战争 破解家庭房产分割的困局》内容除涉及到常见的恋爱购房、父母参与购房、夫妻共同房产的认定、继承、家庭共有房屋的分割,同时还涉及到假离婚、隐匿转移夫妻共同财产、婚外情购房等热点问题。作者希望能通过一个个常见案例的评析,使读者朋友们能有针对性地按图索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