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全管理与私人保安》以安全管理与私人保安为题对我国的保安业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五部分,简单介绍如下:部分是保安业基本概念的厘清。从人类安全需求入手,讨论安全问题与安全管理,进而导出私人保安业。第二部分是保安业的主体研究。第三部分是保安措施研究。主要包括犯罪预防与事故预防的基本理论、保安服务、保安服务的组织与管理、系统安全管理、安全调查等方面的研究。第四部分是具体安全管理研究。主要介绍了工商业场所安全管理、危害公共场所(公交场所、地铁场所、娱乐场所、商贸场所等)安全行为管理、大型活动期间城市犯罪预防(以上海世博会期间为例)。第五部分是国外保安业研究。
本书稿以日常生活领域意识形态的历史发展为线索,从理论和历史的双重视角,在界定日常生活及其意识形态的概念,意识形态对日常生活作用的机理的基础上,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向日常生活回归、苏联日常生活领域的意识形态建设、国外对日常生活领域的意识形态批判、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日常生活化的历史五部分内容,回顾了新中国改革开放前(1949-1978)、经济建设为中心(1978-2000)、和谐社会建设期(2000至今)三个阶段主流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建设。 本书稿还侧重分析了当代中国日常生活领域意识形态的状况:取得的经验、成绩,存在的负效应等,日常生活领域的意识形态表征的形态,提出从话语、文化、传播、执政能力等多视角切入,从流行话语和媒介话语中剖析日常生活中的意识形态;从视觉文化、后现代文化及流行歌曲中抓住
《向太阳 向光明:朱厚泽文存(1949-2010)》是一位思想家的文集。1949—2010 年间朱厚泽留下了大量文章、讲话及访谈录,本书从这些文稿中汇集了他关于商品经济发展、经济工作、文化及宣传工作、环境问题、二十世纪至今人类社会进程的思考,探讨中国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路径,以及对全面深刻的改革和长期持续发展的忧思。 当下语境,时代命题,历史眼光,洞见发展的症结所在,明白清晰的语言表达, 诸如这些方面都使得本书具有极高的价值。
本书是一部理论、历史视野均极为开阔,分析深入,新见迭出、结构严谨的城市学研究论著,现由学者陈剑峰教授等译出。 全书分“构想城市”、“经济与城市”、“城市的分化与差异”、“公共文化与日常空间”和“城市政治与城市干预”等五个城市学的关键问题,选入国际影响的论述,全面呈现了目前国际上关于城市文明的经验与城市理论的成果。 本书的目的是找到更多的互通有无的新思路,这些思路存在于经济想象、富有文化差异和创造力的全球化以及通常被忽略了的政治行为之间的汇流中。这些分流与合流处恰恰是城市经验的核心,也是人类在第三个千年重新认识城市的新开端。
《农村土地纠纷及其解决机制的多维观察》为国家社科基金结项为的的成果(项目编号07BFX007)。本研究包括九个部分:农村土地纠纷及其解决机制概述;农村土地纠纷乡村人民调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农村土地纠纷司法解决机制;农村土地纠纷信访解决机制;农村土地纠纷乡镇调处机制;征地拆迁纠纷的制度性反思;农村土地纠纷解决的宗教因素;结语。其逻辑关系是,在对农村土地纠纷及其解决机制进行一般性考察的基础上,转向具体纠纷解决机制的考察和研究,重点对各类纠纷解决机制运行的内在机理和特质、地位和作用、优势和局限、未来发展走向等进行分析和判断。
全书由17章组成,共计70万字。该书稿全面科学地论述了待遇范畴,系统深入地剖析了待遇与效应、效益、机制、竞争、心态、伦理、公平、需要、供给、分化、冲突、协调、制度等社会运行诸要素、诸系统的关系,并创造性地提出“同城同待遇指数”理念,内容博大精深,论述科学系统,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创新性和针对性,是迄今为止关于“待遇”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创性专著。该书一部以系统科学方法、科学系统地研究待遇问题的教科书式学术专著。该书将待遇问题作为解读“中国模式”和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命题,力图对“待遇”这个广泛的哲学社会科学范畴加以深入而全面的研究。作者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是脱离客观社会现实和社会实践来抽象地议论待遇问题,而是立足当代现实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
男女平等在国家意识中无疑具有合法性,但文化规则造成的社会性别差异已经深刻地内化,在理论工具缺乏,理性认识不足的前提下,光有对性别平等的一般愿望是无法识别性别不平等的,在性别不平等基础上所建立的平等规则,很难保证不是对女性的另一种不平等。而从“照顾”女性出发的规则考虑,也很难避免不是对女性权利的歧视性对待。李慧英、刘澄主编的《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之2)》特别坚持用社会性别方法,分析政策、法律、观念和行为,提高现行政策和机制促进性别平等的能力。值得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领导干部和高等院校的教师阅读和传播。
《向太阳 向光明:朱厚泽文存(1949-2010)》是一位思想家的文集。1949—2010 年间朱厚泽留下了大量文章、讲话及访谈录,本书从这些文稿中汇集了他关于商品经济发展、经济工作、文化及宣传工作、环境问题、二十世纪至今人类社会进程的思考,探讨中国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路径,以及对全面深刻的改革和长期持续发展的忧思。 当下语境,时代命题,历史眼光,洞见发展的症结所在,明白清晰的语言表达, 诸如这些方面都使得本书具有极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