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长期以来秉持“概念驱动”的理念,将作战概念创新作为军队建设发展的重要牵引力和推动力。作战概念开发是探索战争制胜的创新工程,针对这一现实需要,本书系统总结了美军作战概念的演进脉络;结合美军作战概念的演进变化,从作战概念研发的作用、制胜机理和战争形态的发展趋势及未来战争的准备方向等方面提出了对美军作战概念发展的认识;重点阐述美军“非对称作战”“分布式杀伤”“多域作战”“马赛克战”等典型作战概念的发展情况和内涵特征,可以为我军建设发展特别是作战理论体系化建设提供参考。
美国中情局技术服务办公室(CIA’s Office of Technical Service)成立于1951年,主要任务是为中情局特工及相关情报活动提供间谍技术、秘密装备等技术支持。该部门自成立以来,本着“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信条,开发设计了大量先进、隐蔽的间谍装备与创新设备,在美国对苏情报战争、当代反恐战争及其他情报活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本书聚焦中情局技术服务办公室的发展历史,首次展现了中情局最为机密的行动及其使用的间谍技术与装备,讲述了间谍技术人员扣人心弦的生死故事,向读者呈现出不一样的情报世界。从中,读者可以看到:巧夺天工的秘密装备:隐藏于钢笔、盒、手表、打火机等物件中的微型相机,用建筑工人手套制成的情报隐藏装置,读取微粒照片的微型阅读器,用于密写的隐形墨水,用于收集情报的仿生昆虫飞行器,为保护情报信息设计的
海上力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繁荣和安全至关重要。公民海洋意识的强弱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关系。《制海权》作者马汉认为制海权对一国力量最为重要。海洋的主要航线能带来大量商业利益,因此必须有强大的舰队确保制海权,以及足够的商船与港口来利用此利益。马汉十分强调海洋军事安全的价值,认为海洋可保护国家免于在本土交战,而制海权对战争的影响比陆军更大。《制海权》一经出版即引起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美国、日本与德国等都先后将其作为制定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方向指导。 由于海权理论的巨大影响,西方知识界将该书评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十大巨著之一。
《大纵深战役理论与制战场权》主要讲述了,大纵深战役理论是苏联在上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创立的一种军事理论,这种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场经受了检验,为苏联赢得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在苏联和俄罗斯,这一理论并未有以专著的形式传播开来,众多这一理论的创立者只是写了很多文章、条例加以阐述,仅发表于多科书刊杂志上。为了便于人们了解、学习这一军事历史上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出版社特组织有关人员,收集、筛选、翻译、整理成比较系统、完整反映这一理论的专著,供人们学习研究。
全书图文并茂,展示了从古代埃及王国到罗马帝国终结的3500年历史长河中在欧洲、北非、中东和中亚战场上驰骋作战的各国军队的战术与技术。本书图文并茂,可读性较强。
《历史中的战略行为:一个战略思维教程》是一本能够指导读者训练自己的战略思维的教程,内容分为两部分:部分提供了一些理解战略行为的基本分析框架,这些分析框架都来自原创性研究,其中包括一个理解战略行为的初步框架、一个新的行为归因理论和一个帮助我们理解战略行为的系统效应的方法;第二部分是历史案例,覆盖了不同的国家在不同时期的重要战略决策和行为,也包括中国的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介绍和提供详细的阅读材料及提示问题,本教程能够引导学生从当时的决策者的角度,来思考这些重要的战略决策和行为。 该教程既可以作为战略分析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作为读者自我训练的参考。书中的每一个案例都相对独立,教员和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基础有选择地阅读使用。
《核时代的战略博弈——核门槛国家与美国防扩散外交》是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Young Elite Teacher Project)“军控外交研究”(项目号YETP1344)的成果。美国以核不扩散体系的捍卫者自居,一直运用施压、制裁、利诱和武力威胁等手段阻止其他国家越过核门槛。对于那些渴望拥核的国家,核武器是国家实力的展示和确保安全的手段,承载了太多的寄托和期待。这就注定了美国与这些国家的博弈成为国家战略与智慧的较量。本书锁定美国针对6个国家的防扩散外交做深度分析,揭示了其如何默许以色列拥核,如何坚定了印度的拥核意志,如何说服日本将核能力限制在“技术威慑”层面,如何化解一触即发的朝核危机,如何成功说服利比亚弃核,以及高压政策何以使伊朗态度更加强硬。这些经典案例说明,无论是对盟友还是对手,美国防扩散
《大纵深战役理论与制战场权》主要讲述了,大纵深战役理论是苏联在上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创立的一种军事理论,这种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场经受了检验,为苏联赢得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在苏联和俄罗斯,这一理论并未有以专著的形式传播开来,众多这一理论的创立者只是写了很多文章、条例加以阐述,仅发表于多科书刊杂志上。为了便于人们了解、学习这一军事历史上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出版社特组织有关人员,收集、筛选、翻译、整理成比较系统、完整反映这一理论的专著,供人们学习研究。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后期,为向外宣誓中国抗战到底的决心和信心,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中国军队第88师262旅524团团谢晋元临危受命,率领420余名官兵(外界称“八百壮士”)进驻与公共租界一河之隔的闸北四行仓库。在10月26日至30日四天四夜的坚守中,“八百壮士”抱定为国捐躯的勇气,在上海民众的鼎力支援下,抗击日本侵略军轮番进攻,其战斗事迹振奋国人,震惊世界。 是围绕闻名中外的“四行仓库保卫战”进行艺术创作,场面宏大、细节丰富、故事感人,是面向广大青少年的抗日连环画历史图文教材。连环画再现了以谢晋元为代表的“八百壮士”英雄集体英勇抗战的感人事迹,是中国人民抗战精神和爱国情怀的缩影。 谨以《闸北历史文化故事 繁景梦源:四行孤军血战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大决战:平津战役》反映的是解放战争的主体——三大战役中的平津战役情况。平津战役以1949年1月14日攻打天津的战斗作为明显的起始点,其余都是对国民党军队分割包围,且围而不攻,仅发生一些小规模战斗。尤其是北平,通过我党艰苦细致地对时任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的傅作义做工作,得到和平解放。结束的时间以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正式进入北平为标志。该次战役,与辽沈、平津战役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点都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革命力量和以国民党为代表的反动力量经过多年较量之后的决战;是打倒蒋介石、成立新中国前夕的决战。不同点是战役发生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驻地西北坡周围,又以我国著名的古都和新中国未来的首都北平为中心。这一战役中,有40%的国民党军队不属于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其统帅也不是蒋介石嫡系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