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即《孙子兵法》,全书由《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十三篇组成,涉及战略运筹、作战指挥、战场机变,是世界上现存z早的兵书,已被世界各国公认为z富哲理性和z具持久影响力的兵法。《孙子新注》为袁行霈先生主编的 新编新注十三经 中的一种,以中华书局1961年影印明代《道藏》本《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为底本,以《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和《岱南阁丛书》本孙星衍《孙子十家注》为校本,进行校注、疏解、辨证。注释对前人成果择善而从,并罗列重要异说;疏解是对注文中某些要点作展开说明;辨证则是对书中重要的概念与判断以及学界的不同见解作适当评断。
本书是一部集合多部著名古代兵书的经典著作。《六韬》通过周文王、武王与吕望对话的形式,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兵书,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三略》一书杂采儒家的仁、义、礼;法家的权、术、势;墨家的尚贤;道家的重柔,也被视为一部重要的政治谋略著作。《鬼谷子》是一部由集纵横家、兵家、道家、仙家、阴阳家等思想于一体的政治理论著作。《孙膑兵法》提出“富国”而“强兵”的国防思想,对当时和后世部有巨大而深远的意义和影响。《诸葛亮兵法》则是治国治军的一些原则和方法,集中体现了诸葛亮对治理国家和整治军队的思想主张对后世仍具有借鉴意义。 全书内容完整、排版精致,并配以详细的注音、题解、注释、译文和精美的插图,方便读者的阅读。
......
......
......
典籍是中国文化浓缩的精华,其翻译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兵学典籍《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的精华,也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其千余年的对外传播,成绩斐然。《孙子兵法》已成为“中学西传”的很好代表,对于典籍英译与传播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本书以《孙子兵法》为例探讨典籍的英译与传播,就《孙子兵法》中的文化翻译问题、译介与传播问题进行了研究。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军事谋略著作。虽说它的经典地位不如《孙子兵法》那样高,但其知名度却绝不逊于《孙子兵法》,诸如“美人计”、“走为上”等,脍炙人口,妇孺皆知。 《三十六计》的成书年代和作者是一个谜。后人所能了解的,是《南齐书王敬则》篇中,首次提出“三十六计”,由此推知,至迟在1500年以前,“三十六计”已经形成,后经补充、完善,终于明清之时定本成书。 《三十六计》原文短小,而且广引《易经》语辞,颇为难解,于是有了“按语”,引经据典,以资佐证。又分为六套,依“胜战”、“敌战”、“攻战”、“混战”、“并战”、“败战”而列,一套含六计,六六三十六,圆成全书。不难看出,《三十六计》深深汲取了中华古老《易经》阴阳互变、辩证统一思想的精髓,谋篇布局,大有讲究。 《三十六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