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张自忠、蔡炳炎、左权、戴安澜、谢晋元等先辈的30余封家书及其背后的故事,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与可读性。书中既有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家书,也有国民党正面战场官兵的家书、普通民众的家书,鲜活地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史。
三八线,原是地理名词,是指北纬三十八度线。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盟国协议以朝鲜半岛上的北纬三十八度线为苏、美两国对日军事行动和受降范围的暂时分界线,北部为苏军受降区,南部为美军受降区。1948年,北纬三十八度线成为大韩民国(Republic of Korea)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的临时分界线。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根据协定所划定的南北军事分界线,就在北纬三十八线附近,但不完全等同于北纬三十八度线。不过,习惯上称其为三八线,三八线成为政治和军事名词。 关于三八线的由来、战后美苏对朝政策的源起、冷战初期美苏在朝鲜半岛的博弈等问题,历来都是人们感兴趣的题目。理清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分析朝鲜半岛分裂的真正历史根源,同时,将朝鲜作为一个反映战后美苏从合作走向对抗的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的《红军长征纪实丛书(副编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卷)》是红军长征历史亲历者回忆录、口述史料、长征日记等的大型历史文献资料集辑。在选材内容上,要求必须是亲历者自己撰写或本人口述资料,以保证文献的史料价值。收集的革命回忆录不仅史料价值高,而且记述生动,真实感人,数十年来成为党史、军史教育的生动教材,影响和激励着一代代青年献身祖国建设事业。
《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收录了左权、吉鸿昌、张自忠、戴安澜、蔡炳炎、谢晋元等抗战先辈近100封家书及其背后的故事,图文并茂,鲜活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民长达14年的抗战心灵史。 其中既有热血男儿从沙场写给亲人的绝笔,也有严父慈母对子女的叮咛;既有兄弟之间的同心同德,亦有恋人之间的款款深情;既有战场的硝烟炮火,也有乱世的颠沛流离……国破家亡,民心凝聚,全民抗争,精神屹立,最终取得胜利。 穿越历史硝烟,重读这一封封感人肺腑的抗战家书,足以令人动容。
书稿首次勾勒出清代广州的城防、江防和海防炮台的整体面貌,并对清代民国各个时期期广州防务的具体内容给予了细致的考察,为建立清代广州城防、江防和海防研究体系做出了努力。
由秦俊主编的《南阳会战(中国对日*后一战)》一书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献礼之作,首次对南阳会战——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后一次大的会战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再现了中国人民在南阳会战中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历史场景,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了抗战精神,揭示了南阳会战的重大历史意义和影响,并反思历史,呼唤和平。
本书以整体系统的观点,首先通过历史研究对甘肃镇建制过程、军事地位、镇城演变、防守范围演变等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其次,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对明长城甘肃镇军事防御体系外部环境、构成要素、军事制度与聚落层级、整体结构展开论述;再次,通过GIS 技术对甘肃镇长城防御体系各构成要素与外部环境的关系逐一展开论述,重点研究长城墙体与环境的关系、各层次军事聚落与外部环境的关系、驿传系统以及烽传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后,引入可达域概念,并利用不同表现形式的可达域,分别对长城防御体系构成要素之中军堡、驿站、烽燧、敌台的空间布局进行分析,从而为长城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
1944年4月开始的中日豫湘桂会战,其后的主要战役在广西境内展开,第四战区计划在桂林和柳州地区依托有利地形及国防工事进行防御性会战。但中国军队在整体实力上处于明显的劣势,加之指挥失当,一些部队一触即溃,致使桂林和柳州均很快陷落,日军追击溃退的中国军队,一直打到贵州的独山。后日军能量耗尽,开始收缩兵力,中国军队尾随攻击,逐步收复被日军攻占的失地。本书为次全景式展现桂柳会战的著述,基于详实的史料,从纯军事的角度,客观而具体生动地讲述了广西及贵州境内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主要作战过程。
......
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是武装党卫军的头号王牌。这个以元首之名命名的部队,前身是迪特里希指挥的柏林党卫队总部卫队。虽然初的任务是担任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私人卫队,普遍被讥讽为“御林军”。在国防军歧视性的目光下,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一上战场就展现出了不俗的实力,波兰、法国、苏联都留下了它的身影,特别是在1941年罗斯托夫战役和1943年哈尔科夫反击战,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的勇冠三军,成为德军中当仁不让的*主力。虽然德国在战争中渐入颓势,可该师却依旧勇气不减,在诺曼底、在阿登、在赫龙河桥头堡和巴拉顿湖,一次次掀起了黑色风暴。只要进攻作战,冲在前面打得远战果多的永远都是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即便战斗力如此强悍的部
本书主要记述了从1944年6月6日美英部队在诺曼底展开史上*规模的两栖登陆战,到1944年底轴心国军队节节败退,盟军势如破竹解放欧洲的全过程。盟军由诺曼底向巴黎挺进,苏联在巴尔干的大胜以及攻克意大利,这些战役的成功使欧洲迎来了终的胜利。作者在书中还敏锐地观察到战后英、美、苏几个大国在划分世界版图过程中的利益纷争。全书语言紧凑,内容详实,读者在字里行间就能体会到二战末期同盟国压倒性的“胜利浪潮”。
本书记述了二战后期盟军即将取得全面胜利之前的波澜壮阔的历史:雅尔塔会议的顺利召开,苏联红军直捣柏林,德国法西斯的溃败和投降,美英与苏联的摩擦,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以及波茨坦公告的影响。同时也展现了同盟国内部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一系列国际会议虽然制定了新的秩序,但西方世界与苏联之间的隔阂与矛盾从未消除。世界被“铁幕”无情地分成两半。
本书是一部军事纪事作品,真实描述新四军军部在黄花塘期间,运筹帷幄,指挥大江南北抗日军民同日伪殊死战斗,决胜千里的战争故事。 除了叙述艰苦的抗战故事,展现恢宏的战争场面,本书还用细腻的笔法描写了军部领导及机关干部的整风和大生产情况,解密了不少鲜知的秘密档案。 黄花塘被誉为“小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中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与摇篮。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著名音乐家何仿、情报专家潘汉年、“枪炮大王”吴运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他们的传奇故事,可谓是对信念、忠诚、智慧和奉献非常好的注解。
普洛耶什蒂是罗马尼亚重要的石油城市,也是二战中重要战略要地之一,为了获得军工所需要的石油,德国通过外交和军事压力,提前与罗马尼亚达成合作。要想阻断德国石油来源,盟军必须打击掉普洛耶什蒂。1943年8月1日,美国陆航针对普洛耶什蒂发动了低空轰炸行动,代号“浪潮”,这也是二战中 惨烈的一次低空轰炸行动。本书基于详实的史料,从纯军事的角度,具体生动而客观地讲述和刻画了“浪潮”行动的全过程,具有史料意义的同时也兼有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