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作战在1916 年首次运用于西线战场,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场战役的战场考验,直到今天,坦克仍在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书中上百幅全彩地图为读者展示出每一场著名战役,并配有详细的行动作战地图和珍贵的历史照片,有些是从未发表过的私人收藏档案照片,还有一些图片展示了坦克的火力射程、军事演习、编队组织以及坦克生产统计表。这些都很好地还原了从1916年坦克首次参战至21世纪所有坦克参与的重要战役和战斗以及各种军事行动的战场细节,使读者能更直观准确地了解当时的战场状况及战役进程和发展。 本书也详细解说了从最早的坦克对步兵的战斗到现代坦克集群作战的百年历史, 还介绍了从第一次试验性的装甲战斗车辆到21世纪的热成像仪、自动化火力控制以及电磁武器等在内的价值高达数十亿美元的工业系统在坦克作战中的作用。
这是一本适合研究日本建筑的人以及热爱日本武士文化(含游戏)的人阅读的书。多数篇幅在集中详解日本城郭的结构、在攻防战中的作用,还有城郭的发展和分类,地域特色及历史沿革等,是一本大全式、说明式的书,适合当作工具书。如果你想把它当作普通的图书来读,特别是本书后半部,由于都是用较长的篇幅讲解细致而具体的问题,可能连续看下来,会有点累。但总的来说,它还是一本不错的常识性入门读物,可以作为更专业的相关书籍的导读和铺垫。
飞机的发明在过去一个世纪里改变了以往只在陆地上进行战争的作战样式,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攻击敌国的各种武器中首屈一指的利器,甚至可以说没有什么攻击性武器比战机更强大、更具颠覆性。 本书研究作战飞机如何在较短的时间里主导军事行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主导我们所有人的生命。书中以大量珍贵的图片、数百幅精美的地图和3D效果图、专业和详细的介绍相结合,真实展现世界战争史进入20世纪以来空中作战的全部历史图景和惊心动魄的过程。 本书中的地图按年代顺序编排,完整收录了每一时期每一场战役战斗的历史文献,并对当时的战场态势和整个战争形势作进一步的说明,包含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今所有战机参与的战役、战斗和军事行动的战场动态细节。
尽管本书距首次出版已有30多年,但它仍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冷战发展的全方位视角。首先,作者全面展现了冷战时期出现的新的体系性稳定要素,包括不干涉内政原则,超级大国如何避免发生直接冲突,对敌我阵营的内部分化的研判和利用,容忍相对安全等。其次,《长和平:冷战史考察》在指出重要的体系性稳定因素的同时,也避免了对历史的简单化处理,展示了历史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后,通过反思美苏关系的遗产及冷战时期 长和平 的各种机理,加迪斯事实上指出了当今美国外交失败的核心原因,即一方面放弃了先前长期坚持的 不干涉内政 原则(当今美国推行民主输出);另一方面放弃了冷战时期得到良好贯彻的容忍相对安全的原则(当今美国追求*安全)。
克里米亚战争从1853年俄军入侵位于多瑙河下游、受奥斯曼帝国控制的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两公国开始。在英法联军介入后,战场转移到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亚半岛,经过对军事重镇塞瓦斯托波尔近一年的围困之后,联军终于在1855年9月攻陷这座军港。1856年2月,俄国被迫接受《巴黎条约》,克里米亚战争结束。 历史学家阿兰 古特曼笔下的克里米亚战争,是一场外交控制下的战争,是法国军事胜利与欧洲荣耀的回归。拿破仑三世主持的巴黎大会,希冀带来 值得尊重的和平 ,开启 国际新秩序 ,却无法令各方满意,尤其是首次实施的民族政策,埋下了意法奥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乃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等一系列战争的种子。
本书为欧洲城郭篇,是欧洲5 15世纪的军事城堡的发展历史,守城与攻城是两种军事技能,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本书讲述了不同城堡形式的发展,以及相关武器、攻击方式的改变。本书还对著名城堡攻防战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文字生动朴实,大量图片是亮点,各种兵器复原图、战斗局势情景重现、战斗地形图等,适合辅助阅读。
湘军 是晚清时期对湖南地方武装的称呼,初称 湘勇 ,后称 湘军 ,中国近代史上令中外侧目的一支武装力量。而本书就是一部全面而深入的湘军通史。 晚清,以太平天国为首的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朝廷维稳不力。在紧迫的情势下,咸丰皇帝破格从草根阶层中提拔文臣武将,于是一代湖湘读书人从乡野间崛起,左宗棠、江忠源、刘长佑、罗泽南等人投入了保卫朝廷的战斗,而曾国藩、左宗棠、骆秉章、郭嵩焘等一班前朝的文武官员,也将经受战火的洗礼。 本书以纪实的手法,从史实出发描述了湘军将帅百战百胜的传奇人生,全景再现了湘军金戈铁马的壮阔历史,同时也展示了一场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去向的重大变局。 自1851年起,湘军转战大半个中国,战太平、镇捻军、平西北、兴军屯、办洋务、抗法国、拒日寇,直到1894年的牛庄之役,湘军全军覆没,一段历
人们为什么会投身于战争,是天性使然,还是受到文化的影响? 战争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何种位置? 现时代的战争是减少了,抑或只是改换了面目? 阿扎 加特兼取人类学、进化心理学、社会学、政治科学的研究成果,站在全球视角,试图捕捉人类文明自早期狩猎 采集者群体到21世纪新安全形势下的战争阴影,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揭示贯穿人类历史的 战争之谜 。
本书利用简牍、官修史书、文臣奏议和诗歌等丰富史料,着重探讨了先秦至清代历史中文化与军事的关系,以及文人文化如何塑造了军事机构、军事理论和战争文化。关注中国古代史不同领域的学者重新检视了军事与法律、政府、史学编纂、艺术、哲学、文学和政治的关系,并将军事文化和文人文化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展现了长时段历史中两者的互动。一幅中国古代战争与社会的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对大部分战争艺术的爱好者而言,中世纪都是一段黑暗的时代。然而从十一世纪开始,欧洲各民族在与外部敌人的碰撞之中,发展出了自己的战争艺术。 《中世纪战争艺术史》以罗马帝国后期罗马军团的衰落为始,以玫瑰战争为终,对西欧各基督教王国以及拜占庭帝国军队的组织、装备、战术、战略发展历程以及*名战例进行了*面又不失详细的介绍,并从法国骑士、英格兰长弓手、瑞士纵队、意大利佣兵等几个兵种出发,展现了自十字军运动失败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战争艺术发展历程。 查尔斯 欧曼爵士从中世纪残破的文献中,重新构建起了中世纪战场的宏伟蓝图。在这部著作诞生之前,未有哪部书能够完整地将中世纪各国军队的发展脉络梳理得如此明确工整。无论是*业的战史研究者还是对中世纪战争史浅尝辄止的读者,都能从这部书中获益匪浅。
1944年6月,近三百万盟军登陆诺曼底,成功开辟欧洲第二战场;9月,计划空降阿纳姆大桥的市场花园行动虽然失败,但西线德军已逐步陷入绝境。12月16日,希特勒发起了他的 最后一搏 在比利时、德国、卢森堡三国交界处的阿登地区集中兵力发动反攻,以夺取盟军的主要补给港口安特卫普,并试图制造第二个 敦刻尔克撤退 。 误以为德军再无力发动战略进攻的盟军被打得措手不及,部分士兵被德军的攻势击溃,或逃跑或投降,但更多的士兵英勇坚守,顽强抵抗,迟滞了德国人的进攻。在绝望和复仇的驱使下,再加上严酷的冬季气候,阿登战役的残酷堪比东线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盟军和德军均在此战中伤亡近十万人。英国著名军事历史学家安东尼 比弗以天为单位,极其细致地描述了这场最终压垮德国国防军的惨烈战役。
1944年9月17日至26日的 市场花园 行动是二战后期继诺曼底登陆战后,盟军在西欧战场发动的又一次重大行动,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空降作战行动,阿纳姆战役最终成为这场行动的关键之战。该行动动员了包括美国第101空降师和第82空降师,以及英国第1空降师和波兰第1独立伞兵旅在内的盟军第1空降集团军参战,英国第2集团军第30军进行地面协同,意欲一举击败德军,早日结束战争。 军事历史学家安东尼 比弗从微观处入手,描绘出关于此次行动的宏大画卷。盟军上层彼时洋溢着的乐观情绪,指挥官间的明争暗斗及英美共同作战的平衡战略,使得这场 赌徒式 的军事冒险成为可能。糟糕的计划与惨烈的现实让行动惨淡收场,但盟军参战士兵的勇气和毅力,荷兰平民的慷慨和无畏却被历史铭记。
在商代人看来,战争和打猎其实是一回事,战争的对象是周边的异族,这些异族被他们视为各类精怪,而不是人类 商代军队,包括商王、各类贵族武士和大量女性武士,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则是由氏族农民组成的步兵。只有贵族武士才能驾驶战车,穿戴青铜头盔与皮甲,身披虎皮,指挥原始的骑兵以及战象部队,用大斧和弓箭作战。普通的步兵,主要使用短戈、长矛和盾牌的组合,并广泛使用飞石和弹丸射击,攻击敌方的非致命部位,将其射伤、擒获 商代战车、战象、步兵的阵型,往往是模仿宇宙结构中的神圣数字,形成 三 或 五 的阵型排列,如分别为 左、中、右 三个组成部分的方阵 本书通过考察和梳理古代传世文献,以及甲骨文、铜器铭文、简帛文字,结合新发现的考古资料,并参鉴世界上其他古代民族的战争资料,综合复原出石器时代以迄商代战争的
无人机的历史悠久,自有动力飞行诞生之日起就有应用,但直到21世纪,无人机才逐渐成为战场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本书着重介绍了作战无人机的百年发展史。在 一战 和 二战 之间,无人机更多用作航空靶标机,供高炮射手训练使用;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无人机显露出优秀的空中侦查能力;进入21世纪后,无人机的能力越来越全面,在对地攻击、空中支援、目标指示、定点打击等方面大显身手,逐渐成为了战场上的主角,全方位地改变了现代战争的形态。 除了介绍无人机在作战中的应用之外,本书还梳理了无人机在技术发展、操控方式、任务场景等方面的演变和革新,以及军事部门对无人机的使命、跨兵种配合使用、现代战争理论的认知变化,并分析了无人机作战的未来。 书中包含几百幅超大彩图,详尽生动地介绍和说明了各个时期的无人机的细节,帮助读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 深度 客观 全面 补正鲜为人知的抗战细节 数十年来,西方人眼中的"二战"始终是一场美英苏领衔抗击法西斯的血腥战争,亚洲战场上英勇抗击日本的中国却因种种原因被遗忘。 基于*解禁档案,西方著名历史学家拉纳 米特披露了1937 ~ 1945 年发生在中国战场上的一连串入侵、屠杀与抗争的史实:从日寇悍然发动的七七事变,到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从忍痛炸毁黄河堤坝以水代兵,到派遣军队远征他国;从与罗斯福、丘吉尔、史迪威的国际大斗法,到聚焦中国三大战时人物--自战火中诞生的划时代巨人*,扛起千斤重担的战时领袖蒋介石,从革命志士堕落为汉奸的汪精卫 八年艰苦抗战,无数悲天恸地的事件,万千大小人物的命运变迁,共同构成了这部扣人心弦的战争史诗。 在书中,作者严肃地指出:自"二战"时起,中国
历史倾向于用几场重要的交锋来衡量战争的赢家和输家,而在这些交锋中,会战的结果总是清晰明了,因此它们可以被认为是 决定性的 。马拉松、坎尼、图尔、阿金库尔、奥斯特利茨、色当、斯大林格勒 作为扭转局势的转折之战,它们在战争文学和我们的想象中回响。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正如卡塔尔 诺兰在这部巨著中所展示的那样,重大战争的胜利通常是由其他方式决定的。即使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一边倒的会战,也不一定能决定战争的结果。诺兰还对军事 天才 这一古老的概念提出挑战 即便这一称号的主人是亚历山大、腓特烈、拿破仑这样的伟大将领 描述了人类社会走入全面战争的过程。 从中世纪到20世纪、从拜占庭的陷落到轴心国的失败,《会战成瘾》系统地再现并分析了大国之间的主要战局,追述了 短战思维 的由来与发展。在 短战思维 中,胜利可
布尔战争(1899-1902)是现代历史上最引人深思的战役之一,它被贴上诸多 标签 :第一次媒体战、世界大战的前身、种族隔离的始作俑者。虽然作为超级大国的英国和非洲南部两个微不足道的布尔共和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国力差距,但出人意料的是,英国为了胜利,消耗了大量物力财力,甚至不惜发动了针对平民的恐怖主义活动。作者围绕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来探讨战争,分别是荷兰律师威廉 莱兹;英国战地记者温斯顿 丘吉尔;年轻的布尔指挥丹尼斯 雷茨。通过他们三人的经历和的故事,本书讲述了一段不一样的南非历史。
自核武器诞生伊始,保密就如影相随。从科学家们因恐惧纳粹德国获得核武器研制信息而进行自我审查,到美国多元的政治力量围绕核保密与反保密展开激烈辩论。这本书讲述了从20世纪40年代原子弹诞生之初直至今天,美国核保密制度演变的完整历史。 这本书以核保密制度的演变为主线,结合大量解密文件与档案、公开资料、若干历史事件参与者与当事者的故事,详尽追溯了二战背景下美国核保密制度的缘起、二战后期和二战结束后美国原子能立法过程、冷战时期核保密制度的建立,以及20世纪60年代以来核保密制度面临的种种挑战。呈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美国多元的政治力量围绕核保密问题的博弈,揭示了近一个世纪的核保密制度如何塑造了当今美国的国家安全体系。
弓箭,是人类历史中的重要发明之一,是冷 时代不可或缺的 装备。本书以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系统介绍了战争 四大 弓箭的发展历程: 演变史:四大弓箭的起源、沿革及其历史影响; 技术史:弓箭材料、设计、工艺、制造的发展变迁; 军事史:战争中弓箭的后勤保障、排兵布阵、战术战略。 10余次战弓实测、50余场 战役、70余份史学档案、300余幅珍贵图片……作者通过真实历史事件、射击效果体验与现代弹道学测试,描述了弓箭的起源、设计、应用、发展,阐释了弓箭对人类战争、文明演进的历史影响,奉献了一部专业、有趣、多图、易读的冷兵器史。
本书是一部史诗性的海权史话,读来让人激情澎湃,感慨万千,每一章节都引人入胜。撰写这本书难度很大,需要具备多方面的历史知识和对中国海军建设的真实了解,作者长期扎根海军部队,他用自己的笔,无数次地报道了中国海军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见证了中国海军的成长壮大,也通过自己的笔呼吁重视海权,大力捍卫中国海权。他所创作的所有文学作品,都与海有关,都与海军有关。所以杨德昌是撰写本书的不二人选。在当前复杂国际局势下,唤起人们的海权意识,维护中国海权,这本书可谓是读本。
在海防受到剧烈挑战时,一个国家如何应对以保卫其政治经济核心区?本书从倭乱对明代国家海防的挑战出发,叙述明政府面对袭击时具体的防御应对和调整。全书研究由军、兵两个方面构成的 军政格局 下明代海防所涉职官设置、各层级配合与实际指挥的制度运作过程,揭示明代海防格局、部署以及制度的调整和改变,展现近代早期国家在制度操作层面的探索和一些困境。通过对实际海防形态的叙述和分析,增进对明代国家及其组织运作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为当下海洋治理和制度建设提供一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