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现象学?》看似初学者导论之作,实则是有深度的现象学研究力作。作者亚历山大 席勒尔,德国伍珀塔尔大学教授,对理论哲学和现象学深有研究。书中不仅有对现象学方法论的阐释,对现象学历史的回顾,追溯其与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经验主义的思想关联,亦有现象学与当代其他主要哲学流派,如 思辨实在论 的论辩,以及当下德法现象学研究的最新热点问题,等等。 本书作者哲学功底深厚、思维严谨缜密,翻译语言流畅,对当代学人了解国际现象学研究,尤其是德国现象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富有帮助。
人因为有欲望,所以有快乐和痛苦! 欲望满足了,有一点暂时的欢乐!但是,又有新的欲望! 因此,圣人告诉我们,欲望是痛苦的根源! 如何能够从欲望的苦海里脱离? 这本讲述人生吉凶祸福的书。值得您反复阅读。 清代黄正元先生所编写的这本《欲海慈航》广泛收集了前人防邪劝善的言论,汇集 成书。就像在世人波涛汹涌的欲望之海中,放进一艘慈悲救渡的宝船。希望社会大 众以及青年男女,能够人人得阅此书,从此立定决心,坚守节德,慎防色欲,戒除 邪淫,个人能因此健康长寿,家庭社会能够和谐安康。
哲学是对时代精神的思考和体现,是对人文价值的继承和维护。在当今面对大学本科生的素质教育中,理论思维的训练对于提升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他们开阔知识视野、强化创新意识、陶冶高尚情
随着欧洲启蒙运动的展开,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爆发,生活环境的商业化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19世纪的哲学思考开始探讨现代的个人在个别化和社会化之间的艰难处境,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现代性的优劣。本书重点介绍了19世纪13位重要的哲学家。从康德和德国观念论开始(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到他们批判性的继承者(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和费尔巴哈),再到现代社会的五位反抗者(马克思、托克维尔、梭罗、孔德、密尔), 归结于尼采思想对现代性思想的替代。
随着世界进入近代史阶段,人类自身的判断力成为思想的中心。从17世纪开始,欧洲大地兴起了多种多样的启蒙运动,这些运动不仅使人的自由意识成为认知世界的标杆,同时还成为政治的基础。本书是近代哲学的入门书,主要介绍了近代哲学 两大哲学派别理性主义、经验主义,以及政治哲学的思想,主张“知与行”的不可分割性,并将其作为知识界觉醒的指导思想。本书重点介绍了笛卡尔、霍布斯、斯宾诺莎、洛克、贝克莱、莱布尼茨、休谟、卢梭等人的思想。
两千多年来,哲学家们一直在设计思想实验来挑战心灵。历 一些伟大的思想家都在努力解决诸如自由意志、个人身份和其他棘手的思想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全部呈现了出来。 从经典悖论(小而快活 吗?)到关于个人身份和群体行为的理论(你该对无法避免的事情负责吗?),再到思维实验(应该撞死胖子吗?),本书呈现的困境和逻辑谜题旨在还原你的思考方式,同时让你深入了解哲学、心理学里的关键性思考,有效拓宽思维边界。
本书主体部分收入了对北京大学十位哲学家的评述,他们均是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后汇聚于北大哲学系的哲学大师。以年龄为序,分别是熊十力 (1885~1968)、梁漱溟(1893~1987)、汤用彤(1893~1964)、金岳霖(1895~1984)、冯友兰(1895~1990)、宗白华(1897~1986)、贺 麟(1902~1992)、张岱年(1909~2004)、任继愈(1916~2009)、张世英(1921~2020)。此外,还收入了对汪子嵩先生的访谈录《中西哲学交会的历史反思》。十位大师中有几位是作者当年北大求学时期的老师,作者在书中,忆述了当年与这些老师接触的情景,阐述这些老师的学术生涯与人生际遇。其中既有理性的分析与评论,也有感情的追忆与思念。崇敬之心,怀念之意,感恩之情,溢于笔端。书中所阐述的这些老师年龄不同,专业各异,但是他们在学术上共同的特点与优点是:融会古今、贯通中
这是一本介绍如何进行内在修习的指南书。在这本书里,斯瓦米·拉玛大师教导我们如何通过冥想的练习 日常思维给身体造成的压力和问题,进入到一种清晰的意识之中。这可以使我们获得指引,打开身体的能量,永保愉悦感和身心的平静。 本书内容从冥想概念入手,谈及呼吸、体式、饮食、睡眠、精神等多个方面在冥想练习中的表现,特别详细讲述了瑜伽呼吸控制法和唤醒中脉等练习方法,既有心灵的指引,又是一套切实可行的指南。正像作者所说的:他所写的是普通人可以练习的冥想。 冥想练习的传授打开了我们通向自身内在的一扇门,这是与我们每天息息相关却从未被我们注意过的。书中传授的方法是印度瑜伽士千百年来和世间万物和谐共处的秘密以及面对人生困难、了解自我本真的方法。
本书初版于1920年代,是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代表作,收录《 愉悦原则》《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自我与本我》三篇文章。 为什么做事总喜欢拖延? 为什么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为什么一点小事没做好,就喜欢责怪自己?这些习惯性的自我否定,本质上都是自我与本我在冲突。 弗洛伊德在书中,头一次描绘出人类内在的人格结构,讲清自我与本我究竟有何含义,如何影响我们日常行为和情绪,我们又该如何平衡它们,从而帮助人们洞察自我否定的根源。 读客《自我与本我(专家伴读版)》特邀心理学专家李孟潮专业导读、全书伴读,为读者讲解书中重要的概念,解析难点和重点,伴读者从头读到尾!翻开本书,让弗洛伊德为你讲透自我与本我!
我们生活在网络时代,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和知识。然而信息并不等于意义,知识也并不等于智慧。我们如何理解周围的世界?科学与 教信仰是否相互冲突?宇宙的结构是否指向上帝的存在?麦格拉思指出,人心充满了认识世界意义的渴望,而科学与信仰可以共同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意义。
作者通过对《戴震文集》文本与相关历史资料的研究和把握,在充分吸取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着问题意识的视域,以扎实的考证、精密的推理,从天理论、天道论、天性论、人道论、心知论五大维度,展开对戴震哲学系统而深入的层层剖析,不仅深入探讨了戴震哲学思想的内在逻辑结构,指出戴震对宋明理学的对象性理论前提、形上学的本体理进行批判和否定,动摇了宋明理学赖以存在的根基,构建了新的哲学理论体系,而且通过戴震生平、思想、逻辑结构、批判精神,来阐释清代中晚期的文化思想动态,厘清了戴震在中国学术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本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作者运用自己提出的“中国逻辑结构理论”方法来真正阐明思想中的“哲学”思想,进而探讨这些哲学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并以此来揭示戴震哲学与宋明理学之间的繁
《老子》又名《道德经》,全书81章,5000千字,相传为老聃著,是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作。《老子(历代名著精选集)》综合各种《老子》版本,尤其是考古帛书,辅之以各时期的《老子》研究,对《老子》作注并导读,兼以校理文字,多有新见。《老子:历代名著精选集》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汉斯·海因茨·霍尔茨以镜子的映射为切入点,系统地考察了中西思想史中镜像隐喻的使用状况,重新探讨了在严格术语中对镜像隐喻的 使用,进而揭示出“反映”概念对于理解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重要意义。他基于唯物主义立场讨论了反映定理的世界模型,并借助镜像隐喻中的反映关系来理解唯物主义思想中的反思概念,从而尝试由对象性活动或实践来给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反映模型的范畴结构。 终,他通过指出镜像隐喻的思辨运用与解释学运用的差异,强调了反映理论是辩证法的基础与前提。
本书是2016年1月30日柏林艺术大学一次学术会议的访谈实录,参与对谈的是当代法国 哲学家阿兰·巴迪欧和让-吕克·南希。在这个访谈中,两位法国哲学家就德国哲学对法国哲学的影响进行了学术交流,其中涉及的话题有:德国古典哲学对法国哲学的影响,康德、黑格尔的哲学影响,以阿多诺为代表的批判理论对法国思想界的影响,对海德格尔的学术评价等。本书生动再现了这两位哲学家就西方思想史问题所展开的交锋,生动可读。除了两位哲学家的访谈实录,本书还收录了活动组织者沃尔克对本次谈话的分析文章,便于读者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