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虚无》(作者萨特)一书是根据Gallimard书店法文1981年版翻译的。萨特在法国是一位比较特别的哲学家,他的哲学受到德国哲学深刻的影响,比一般法国哲学家的哲学著作要艰涩得多。因此,《存在与虚无》在法国人看来也是一本相当难读的书。
《哲学研究》是后期维特根斯坦的代表作。其中主要批评了其前期有关语言、心灵和世界的思想,提出了相关的新的理解,认为语言、心灵、世界三者之间的一致关系发生在语言之内,而非语言之外;并对哲学的本性做出了全新的诠释,断言哲学研究就是语法研究。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录,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的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 哲学家 有着特殊的内涵。他认为哲学家是高尚、有学识的人,而这种贤人统治下的贤人政体就是政体。所以,只有建立以哲学家为国王的国家才是理想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存在于天上的模范国家。 《理想国》为西方知识界之书。见
叔本华完成这本书的时候只有28岁,是叔本华思想发展的顶点。这部书分为四册,其中包括:认识论、自然哲学、美学和伦理学,包含了叔本华哲学的一切细节,其后他漫长一生都只不过是在解释或补充这部著作。本书后来影响了包括尼采、瓦格纳、托玛斯 曼甚至存在主义的哲学名作,这位被称为极忧伤、极悲观的哲学家,以他的唯意志论和忧伤语调征服了无数后辈,他认为 人生有如钟摆,摆动在痛苦与倦怠之间 当人们把一切痛苦归之于地狱,那么剩下来属于天国的只有倦怠。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部作品受到了印度哲学的影响,被认为是将东方和西方思想融合的作品,但发表后无人问津。
黑格尔的著作之难懂是众所周知的。所以我将特别致力于把它解释得清晰明白。我希望,那些还不能阅读黑格尔原著的学生能够发现,本书对黑格尔的基本思想已作了尽可能浅显简明的阐述。而且,我相信,那些认真尝试把本书与黑格尔的原著合读的学生,将会发现许多难点已被廓清。 W. T. 斯退士 黑格尔的体系极为庞大。能对黑格尔的整个体系作出述评的著作,无论在中国还是外国,均属少见。斯退士的《黑格尔哲学》,按照黑格尔《哲学全书》,力求以一单行本的形式展现黑格尔体系的全貌,而不偏于体系的某一部分,这是此书的特点。 贺麟 本书是研究黑格尔哲学的经典著作,在出版后的近一百年间多次再版,并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本书共分四编,第一编基本原则(黑格尔哲学与西方哲学史的关系,黑格尔哲学的核心问题)和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三大部
内观(Vipassana)是印度古老的自我观察方法之一,早在两千五百年之前,已在印度被传授,作为对治一切烦恼的良药,亦称生活的艺术。 内观就是如实观察,即观察事物真正的面目:它是透过观察自身来净化身心的一个过程。开始的时候,借着观察自然的呼吸来提升专注力;等到觉知渐渐变得敏锐之后,接着就观察身和心不断在变化的特性,体验无常、苦以及无我的普遍性实相。这种经由直接的经验去了知实相的方式,就是净化的过程。 本书只是介绍葛印卡老师所教导的内观方法的梗概,希望借此增进对佛陀教导的精华 内观方法的了解。 观呼吸,不仅加深对生命本身的认识,还会让心变得稳定、敏锐和专注。 在书中,德宝法师开篇就指明禅修的目的,以及常人对禅修的种种误解,然后系统地介绍了如何通过单纯的觉察与呼吸的掌握,达到正念。按照书
阿育吠陀瑜伽是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系统的身心锻炼方式。它结合了阿育吠陀的医学思想和部分实践,又抓住了具有5000年文化的瑜伽之根,把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完善完*(*为美)地结合起来。在身体上,它更考虑到了个体的体质之差异,能量之差异,堪称这个时代的瑜伽2.0版。
《知觉现象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梅洛-庞蒂早期的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以知觉为出发点,以身体主体为核心,从自我的时间性存在、领会他者存在的过程,他者意识的可能性和途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等方面深入探讨了现象学关注的基本问题,极大地推进了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运动。全书共分为四部分, 导论 古典成见与回归现象 下分 感觉 、 联想 与 记忆投射 、 注意 与判断、现象场 四章, 第一部分 身体 包含 作为客体的身体和机械生理学、身体经验和古典心理学、本己身体的空间性与运动机能、本己身体的综合、作为性欲化存在的身体、作为表达的身体与言语 六章, 第二部分 被知觉的世界 探讨了 感觉活动、空间、事物与自然世界、他人与人类世界 四类问题, 第三部分 为己存在与在世存在 则从 我思、时间性、自由 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本书是一部永远应时的政治哲学理论经典之作。在本书中,阿伦特从我们崭新的经验和切近的恐惧出发,重新考虑人的条件,围绕着 我们正在做什么 这一中心主题,阿伦特系统地讨论了劳动、工作和行动。她理解的人的 条件 ,既不是所谓人的本质属性,也不是康德意义上规定人类经验方式的超验条件,而是人在地球上被给定的那些生存条件:劳动的条件是人们必需维生,工作的条件是人们必需建造一个人造物的世界,行动的条件是人们必需在交往中彰显自己,回答 我是谁 的问题。离开了这些条件,生活就不再是 人 的生活了。
本书颇具原创性地介入了当前关于现代性、反现代性、后现代性的争论之中,作者认为,这些争论都深陷于现代性所奠基的二元对立(主体与客体、自然与文化、人类与非人类 )的错误之中,并割裂了时间。我们的 现代 社会从来没有按照支撑其世界表征系统的宏大分界来运作:一方面是自然,另一方面是文化,两者根本对立。事实上,现代人在实践中从来没有停止过制造杂合体,那些既属于自然又属于文化之物。在此意义上,拉图尔的这本科学人类学著作告诉我们,我们真的从未现代过,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一种信仰。 基于此,拉图尔独具匠心地以 科学论 的工作为基础建构出一种不同于后现代主义的 非现代 立场,并发展出一种对称的人类学。他力图在实践中将人类与非人类这对范畴联结起来,打破自然与历史之间的割裂和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之间
本书收唯识的论典如下:1. 将世亲《大乘五蕴论》与安慧《大乘广五蕴论》合编;2. 窥基《大乘百法明门论本地分略录名数解》;3. 窥基《唯识二十论述记》;4. 世亲《唯识三十论》;5. 无著、世亲《六门教授习定论》;6. 陈那《观所缘缘论》;7. 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论》;8. 范古农《八识规矩颂贯珠解》;9. 附录范古农《法相学课本序》。
通常说来,中文世界在学术翻译方面是比英语世界落后的,但偶尔有一两本书的译介,中文世界要比英语世界强一些,《古典时代疯狂史》的译介就属于这种情况。《古典时代疯狂史》有一个英文缩写本叫《疯癫与文明》,1999年就有了中文译本。但《疯癫与文明》是很有问题的,将法文原著的许多精微之处都删去了,变成一个不伦不类的普及读物。目前,英语世界还在使用着这个有问题的缩写本,而中文世界则很幸运地有了林志明先生比较可靠的全译本。当然,林译本在台湾已经出版了好几年,对福柯思想感兴趣的内地学术书读者恐怕已经等得不耐烦了。现在,中文简体字版终于推出,好歹算是对他们有个交代了。
《思想的力量(第9版)》是迄今为止覆盖面*全的哲学史读本,内容包罗万象,纵览了西方从古至今的所有哲学理论流派。全书写作风格生动,让哲学变得通俗易懂,却又不至于过分简化,每章章末还附有重要思想家的原著选读。作者着重展现了哲学思想如何影响人们的现实生活,考察了哲学思想与人类历史、日常生活的互动关系。本书作为美国大学经典哲学教材,至今已出到第9版,广受各类读者欢迎。
政治哲学与伦理学是与人类日常生活关涉最密切的哲学学科。有人才有社会,有人才有伦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最基本的即是 合作 与 共识 ,在《秩序的理由》中,哲学家赵汀阳将政治学和伦理学的底层问题概括为 他人不同意 的社会事实,探询合作是怎样达成的?共识是如何取得的?幸福是如何可能的?作者批判了当代伦理学对现实价值的忽视和政治学对个人理性的过分依赖所引发的问题和困境,并主张回归这两门学科的形而上学基础,以寻求可能的改进方案。通过博弈论的推论方法,作者给出了 人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改良版金规则、人权预付等方案,并设计了一种智慧民主,以更好地与一个良好社会所需要的普遍合作关系相适应。最能兼容这三种可能方案的社会制度,是 天下 制度,这是作者针对政治与伦理困境给出的最终改良方案。 本书对当代政治哲学
黑格尔以历史与逻辑一致的辩证原则和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逻辑学相统一的方式,建构了哲学*庞大、*全面的本体论哲学体系。在这个哲学体系中,黑格尔辩证法无疑占有重要地位。它在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居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在理论上仍不失其重大现实意义。 黑格尔哲学研究专家邓晓芒教授在本书中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全面介绍和探讨。全书共分五讲,从黑格尔哲学的开端和黑格尔辩证法的两大起源到黑格尔辩证法的灵魂一一否定,再到黑格尔辩证法的形式一一反思,*后落脚到黑格尔辩证法的逻辑学、认识论、本体论的统一。本书是了解黑格尔辩证法的书。
本书旨在论述关于现代灵魂与一种新的审判权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论述现行的科学 法律综合体的系谱。在这种综合体中,惩罚权力获得了自身的基础、证明和规则,扩大了自己的效应,并且用这种综合体掩饰自己超常的独特性。 福柯称此书为 我的第一部著作 ,历史学家彼得 盖伊则将《规训与惩罚》描述为福柯的关键文本,认为它影响了19世纪监狱理论与实践的学术研究。事实上,该书自出版以来,在哲学、政治、历史乃至建筑、艺术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诸多理论家和艺术家灵感的源泉。
本书是笛卡尔重要的哲学著作,在这部著作中,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力图使心灵摆脱感官的桎梏,通过纯粹理智来获得正确的知识。他探讨了上帝是否存在、感官是否可靠、怎样寻求真理避免错误等问题。他从 我思故我在 的命题出发,推出上帝的存在和外界物体的存在,重新确立心灵、上帝和物体的观念的可靠性。本书被看作近代西方哲学的奠基之作,直接引发了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风潮,对后世影响深远。
20世纪中叶,法国知识界正在为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和现象学争论不休的时候,德勒兹却为尼采的思想所痴迷。他在1962年发表的专著《尼采与哲学》突然搅乱法国知识界的神经,开启了法国的后现代主义之路。《尼采与哲学》不单有对尼采的严谨且系统的阐述,同时还糅入了作者富含创见和想象力的解释。解释,于德勒兹即是重复,以重复出新,以重复创造。他后来的许多革命性的思想,包括事件、差异、重复、生成、时间性等核心概念,都能在这部作品中找到萌芽。故此书不但可作为管窥尼采思想精髓的透镜,亦是深入了解德勒兹乃至后现代哲学的桥梁。
《总体与无限:论外在性》是著名现象学家列维纳斯的代表作,是其前期思想的核心,对现象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本书中,列维纳斯把西方传统的存在论哲学视作一种总体哲学。这种哲学以作为总体的存在为终的意义来源,抹杀作为个体的个人的意义与价值,充满了对于他者的暴力。与这种总体哲学相反,列维纳斯通过对面容的现象学分析表明,在面容中呈现出来的他人标志着*的外在性,是真正的无限,不可还原为内在性。他进而证明,自我与他人的伦理关联既先于自我与他人的存在关系,也先于自我与对象的存在关系。在此意义上,伦理学先于存在论。本书终表明,自我与他人之间有着一种不可还原的非同一性,自我与他人的面对面是存在中的终极关系。因此,哲学必然是 多元论 的,世界的本原是多元,是每一个表达着的自我。这多元之间则通过作为主体性
《唯物辩证法大纲》是中共主要创始人之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李达同志主持编写的后一部重要哲学著作,是原定计划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的前半部,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发展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精辟地阐述了哲学思想;同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际,从方法论上论述了学习和运用这些原理的重要意义。全书说理透彻,行文流畅,既具有学术厚度又具有可读性,较好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党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鲜明的中国风格,是一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范式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典范之作。在新时代,其对于帮助广大读者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呈现了作者继《道体学引论》(2019)之后的最新思考,推进了其 太一论 与 道体学 的论述,也体现了当代中国哲学寻求自我突破、 自立吾理 、构建体系的努力。 本书从 生生 问题出发,经过对现象学转向的探讨,尝试两线作战:在西方哲学方面梳理和再释以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力量哲学传统(对 太一论 的充实);在中国哲学方面则解释和重构气论(对 道体学 的充实),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安顿主体性问题(心性问题),回应 心性与道体 之问。这一中西哲学的对照和融合,既能接续晚明以来的气论,也能回应肇始于中世纪晚期,尤其是黑格尔之后直到当前的西方哲学传统。作者认为,诉诸力量哲学传统,将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西方思想的古今之变,为中国思想尚未真正完成的现代转向打开一条不那么偏激的出路。
柏拉图的四本书,《普罗塔戈拉》、《会饮》、《蒲法伊德若》(旧译《斐德若》)和《蒲法伊东》(旧译《斐多》)。但它们不是近期阅读的枕边书,而是多年来的枕边书。我重新翻译了这四部书,以《柏拉图四书》为题出版。我分别绎读这四部书,总题 柏拉图四书绎读 ,分别题为《民主与教化》、《民主与爱欲》、《民主与修辞》
森林会思考吗? 狗会做梦吗? 科恩的课题涉及到了对人类学和 人类 的根本反思,以便我们能够学会 生态化 我们的伦理。在厄瓜多尔的阿维拉,科恩通过一种民族志的手段深入考察了鲁纳人的生存方式,并试图理解他们是怎样将他们自己与这个世界上茂密森林中的各种 存在 联系起来的,比如药的力量、精灵的力量,甚至树与猴之间的隐藏关系。《森林如何思考》将探索这些事物在何种意义上构成了种种符号,又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鲁纳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