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学习效率不高、缺乏创造力,不知道怎么改进自己的学习和思维方式? 你是否一直工作辛苦又成绩平平,不清楚自己的工作方式出了什么问题? 你是否经常和配偶为了琐事吵架,不理解你们之间的沟通哪里出了毛病? 你是否总是被他人或小事惹恼,不明白如何才能摆脱负面情绪,从容面对一切?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三岁看大,五岁看老 这样的俗语暗示,我们的人格和思维模式如同被模具定了型,难以改变。 但是,这些长期以来的惯性思维方式在你的大脑中形成了一个个顽固的封闭循环,一直自动将你引向不理性行为和消极情绪,阻碍目标的达成和问题的解决,影响你的工作和生活。 你发现自己很讨厌一个同事,容易和他起争执,但不能理解这是为什么。你对他的负面情绪影响了工作沟通。通过反省和思考,你意识到,这种厌恶是因为他的长
本书包括一个 引言 和五大部分,以及出自海德格尔手稿的 附录 。在这部讲稿中,海德格尔脱离常见的以笛卡尔为近代哲学开端的哲学史分期,将托马斯 阿奎那纳入其中,认为托马斯通过亚里士多德对古典哲学有了可靠理解。在彻底研究了托马斯之后,讲稿论述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兹、沃尔夫和克鲁西乌斯的篇幅逐步递减,*后只有一页文本简论康德。 海德格尔认为,这些哲人的目的都是为哲学重新奠基,但在这些哲人那里,存在本身仍如在古代那样,并未成为问题。讲稿以此指引结束,预示了《存在与时间》的主导性问题。
这是一个后真相时代,我们对于何为真实的判断暧昧晦暗。现代社会庞大的信息数据网络,除了如同迷魂阵令人难辨真假,也如同牢笼将我们封锁其中。回顾来路,20世纪的变革既漫长又短暂,一方面,科学的迅速发展建立起现代人膨胀的自信,另一方面,科学和人文的相互隔绝,使人意识到用科学来寻找主体及意义世界仿佛缘木求鱼。于是,当元宇宙作为热词常挂在头版头条,当人工智能快速崛起并被应用于商业领域,在娱乐的热潮过后,我们猛然堕入由无知和茫然带来的无限焦虑甚至恐惧之中。当我们认为科学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命运,却不明真假,难分好坏。现代性的危机横亘于前,仿佛来历不明的飓风横扫一切。 真实性哲学的探索来自对现实问题的反思。真实性的丧失难以避免,其背后是现代社会价值基础的坍塌。在前著《消失的真实》中,作者从历史的
和没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生命体也是由物质粒子构成的。是什么让某些物质粒子的集合从无生命的物质变成了一个有生命的人?是什么让他们拥有了感觉和体验的特权?在《意识的解释》中,作者丹尼尔 丹尼特提出了意识产生的 多重草稿 理论,向传统的 笛卡儿剧场 理论发起了挑战。 引用来自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和领域的研究和理论,结合精巧的思想实验和严谨的逻辑推演,作者认为意识并不是 撰写好 的单一剧本在大脑某个部位的 剧场 里有序上演的产物,大脑中也不存在观看这种 剧目 并加以诠释的观众( 笛卡儿剧场 理论)。相反,作者认为意识是从并行撰写中的众多版本的 草稿 里脱颖而出的,是一场 群魔混战 的产物,各种片段交替执行高级功能,意识便在其间浮沉。 本书入选《纽约时报》年度十佳图书书单,位
《中国哲学小史》是为中国哲学史奠定基础框架、指明方向的一部精华之作,通过接纳和吸收西方哲学的模式和方法,冯友兰从形而上学、人生哲学和方法论三个角度切入,系统地研究了孔子、墨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等先秦诸子以及周濂溪、张横渠、二程、朱熹、陆象山、王阳明等宋明道学家的哲学思想,简洁而深刻,生动而详实。 此书为插图导读版,有趣的哲人形象,轻松的阅读指南,与冯友兰毕生的哲学思想一起跃然纸上。
该书是德勒兹1963年出版的著作,原版在一百余页的篇幅中,将康德的三大批判体系解释为诸职能(facult )的三种 法权的 关系构成的一架宏伟 机器 ,并将代表着 自由的和谐 的第三批判奠立为代表着 有所立法的一致 的前两个批判奠基的 起源(gen se) 。在德勒兹哲学生涯的早期,即 哲学史 时期,这本小书紧随着其成名作《尼采与哲学》(1962)出版,它被德勒兹自己称作对康德的一次 敌情侦察 ,但也包含着德勒兹对康德哲学的态度的转折。这一转折对理解德勒兹思想整体的发展都有着指示作用。进一步发挥其中对第三批判的解释的论文《康德美学中的起源理念》收录在《荒岛集》中。
翻开这部书,读者首先注意到的还是作者从不缺少的话题性。以 恶 为题的本作,就像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一样无所忌惮,甚至将曾在68年风波后追逐各种意识形态的的法国一代人称作政治 易装癖 。如此比比皆是的惊世骇俗之论,却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首先关心的,是这个当代世界:上世纪80年代末,大的政治动荡已经过去,然而核事故与恐怖主义种种未有的*现象屡屡发作。如果说鲍德里亚从早期的《消费社会》开始一直切中时代的脉搏,那就是因为他对世界的新变化始终保持着惊奇。诚然,他是后现代理论家,有多本专著集中探讨某个概念,但在这部随笔中,他更是易读的思想家。随笔,不意味着轻松随意,它首先摆脱了形式的束缚,也更加慷慨,给出作者在某个话题上所能思考的一切。我们看到,鲍德里亚是如何面对世界的新事态,运用、提炼他的概
1943年《存在与虚无》一书的出版则宣告了作为哲学家的萨特的诞生,他开始运用自己独立的思想观点和哲学词语述说对世界的理解:人即自为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他永远处在变化中,而且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实现的。正是由于它具有时间性,“自为的存在”就不像“自在的存在”那样是一种“是其所是”的存在,而是一种总是显示为“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面貌的存在,人是什么只是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并未存在,现在是一个联系着过去和将来的否定,实际上是一个虚无。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人必须自由地为自己做出一系列选择,正是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人赋予对象以意义,但人必须对自己的所有选择承担全部责任。
西方文化遵循的是本质,而本书为您介绍的是一种 陌生的文化 ,一种 非本质/不在场的文化 。 在西方,陌生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被全力排除或强制利用的对象,它未曾现身于本己的内在之中。那么如今呢?如今还有陌生者吗?现在人们乐于相信,大家基本上都一样。如此一来,陌生者就再次从本己的内在之中消失了。 东亚思想完全朝向内在。道则完全与世界的内在,与事物的 就是如此 ,与此地此时融合在一起。在东亚的想象世界里,没有任何事物存在于世界的内在之外。如果说道避开了确定与指称,那并不是它太高,而是因为它在流动,因为它像河流一样曲折蜿蜒。它描绘着事物的不断转化,描绘着世界的过程性。 与世界的关系并不是由作为与行动的决断、意识与反思的高光所决定。相反,人们通过退避到不在场,通过忘掉或清空自己而让它发生,就
怎么做才对?什么样的生活才算好?这些我们日日面对的问题,追问下去,就会触达道德的本质。 因此,道德哲学不仅仅是一项学术事业,而是对于什么样的人生才值得过的省察。追寻良好生活,意味着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智,去思索至关重要的问题,而不是想都不想就接受别人给出的答案。 为了这样的道德启蒙,牛津大学哲学家乔纳森 沃尔夫结合几十年的哲学思考与道德实践,为每个愿意探索人生幸福根基的人,写下了这部明晰晓畅的通识著作。他从头梳理 2500 年的道德探究,使功利主义、道义论、德性伦理三大流派在交锋中相互阐明,让众多大思想家的洞见成为我们时代的道德资源。从古典时代到 21 世纪,道德哲学追问至为根本的问题,也不断回应每个时代中至为切近的问题。理性的思考加上共情的理解,在质疑、挑战中完善思考与实践,这是形塑道德
在这个残酷而混乱的星球上,只有一个物种有条不紊地发展壮大,这就是我们人类。而推动人类走向胜利的,正是因为我们拥有想象力,能够重新想象世界,并在现实世界中将其构建出来。思想,正是想象力的产物。 在石器时代,早期智人就发展出我们现在的大部分观念:区分生死、符号交流、想象物质世界之外的精神存在。进入农业时代,经历了社会组织观念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从酋长到国王的演进,知识分子出现,书写文字,制定法律,神化王权,建立起工作的伦理、家庭的观念。 人类进入轴心时代,相继迎来了摩西、琐罗亚斯德、孔子和古希腊诸贤,他们不仅提供了创世的观念,还有救赎的观念和博爱的观念,影响广泛涉及肉体和精神、国家和教会、政治和宗教。而这些观念预示了我们现在的思考方式,统治了我们的思想和感情达1400年之久。 在信仰的
思维决定行为,思维决定感受,思维决定需求。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都是潜意识的。而在人们没有意识到自身思维过程的情况下,要改变思维的质量是不可能的。本书将解析批判性思维的概念、特点与实践策略,呈现成功思考者的思维方式,并提供学习它的方法。批判性思维可能帮助人们成为更加出色、明智的思考者和解惑者,把握职业生涯和人生,把握自己的各种情绪,逐渐不被他人所左右,从而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本书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阿兰 巴迪欧的批评文集,汇集了作者对萨特、阿尔都塞、德勒兹、利科、利奥塔、朗西埃等法国当代哲学家的评论文章,这些人中既有他的师长、友人,亦有其 敌手 。在巴迪欧看来,书中谈及的哲学家所各自代表的 奇点 构成了法国当代哲学一个非凡的历险时刻,其规模和创新性足以与希腊古典哲学和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相媲美。这一时刻的法国哲学充分关注主体、现代性、政治和德国哲学遗产等问题,并与文学和精神分析展开竞争,表现出当代哲学家摆脱贤者身份而独树一帜,成为热衷战斗的作家、描绘主体的艺术家和专注创造的爱慕者的热切渴望。作为这一哲学时刻的见证者与在场者,巴迪欧向哲学家同行致以诚挚敬意的同时,也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质疑与批判。在充满激情与哲思的观点碰撞中,巴迪欧引导我们踏上一条通往未知,
作为弗莱堡大学海德格尔讲席教授,君特 费格尔的《马丁 海德格尔:自由的现象学》是其成名作。该书以《存在与时间》为主要文本,认为海德格尔哲学可被归结为一种自由的现象学,其存在论的基本范畴,如此在的实存论结构、此在本真性和非本真性的划分、时间性等都可归结为自由问题的不同展现。费格尔教授这一独特的理论视角在尊重海德格尔哲学原意的同时,更能够展现出海德格尔哲学与西方哲学传统的联系,尤其是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联性。
《知觉现象学》是法国 哲学家梅洛-庞蒂早期的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以知觉为出发点,以身体主体为核心,从自我的时间性存在、领会他者存在的过程,他者意识的可能性和途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等方面深入探讨了现象学关注的基本问题,极大地推进了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运动。全书共分为四部分,“导论 古典成见与回归现象”下分 “‘感觉’、‘联想’与‘记忆投射’、‘注意’与判断、现象场”四章,“ 部分 身体”包含“作为客体的身体和机械生理学、身体经验和古典心理学、本己身体的空间性与运动机能、本己身体的综合、作为性欲化存在的身体、作为表达的身体与言语”六章,“第二部分 被知觉的世界”探讨了“感觉活动、空间、事物与自然世界、他人与人类世界”四类问题,“第三部分 为己存在与在世存在”则从“我思、时间性、自由
为什么要去关注那些讨论基本问题的思想家?一扇门的打开如何引起其他门的打开或关闭?将哲学置于时代的背景下,作者与当代领衔哲学家展开对话,对谈在20 世纪占据主流并延续至今的哲学流派,审视哲学的常规分支,包括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科学哲学等,并结合相关历史去理解各流派的 发展,进而发现思想家如何重述问题,如何看待自由、未来以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寻找一条新的思考道路的尝试必然是摸索性的,这些一直在路上的思想家用切身行动告诉我们,不要听信 ,而要看看事实,然后自己判断;只有投身于不同于技术性思考的反思中,才能为自己定位。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 忙于调整合理的限度。可以说的边界在哪里?什么时候触摸变得让人厌恶?本书作者后退一步,揭示了冲突的核心:自我和社会的日益敏感化。 聚焦敏感,围绕身体、心理、道德、审美四个维度,本书介绍了从中世纪早期到现代的敏感发展史,以辩证的角度,结合不同时代哲学家、心理学家、文学家对敏感的讨论,涉及诺 ·埃利亚斯的文明史、尼采和列维纳斯的哲学观、卢梭和塞缪尔·理查森的小说、弗洛伊德的创伤分析、巴特勒的语言行事观、托克维尔和罗尔斯的平等观等,分析当下的创伤、语言伤害、性别问题、同情的限度以及高敏感性人群,引导我们思考人与人之间的边界、分裂社会的身份政治,走出 “囊泡化”的傲慢。
本书是法国出版的关于雅克 朗西埃思想研究的著作。作者按照朗西埃哲学发展的时间和逻辑进程,对其整体思想进行了梳理,并突出了朗西埃在哲学、政治和美学等领域的原创性贡献。作者以朗西埃近年来的著述(许多尚未翻译成中文)为重要根据,在介绍的基础上不乏反思、对照和批判。 从《阿尔都塞的教谕》中拒绝科学和意识形态之对立开始,一直到关于我们 现代时代 审美之平等的描绘,朗西埃始终将智力平等作为人之解放的前提条件 这种解放就像在小说中那样,每一种生活都向每一个人敞开着。
21种思维谬误相关性谬误1.诉诸人身的谬误——试图通过讨论立场的来源而不是针对立场来反驳论证。2.稻草人谬误——通过歪曲对方的观点来驳斥对方。3.虚假的两难境地——试图提供难以接受、难以企及或难以置信的选项,结论只能从这些选项中择取。4.错置举证责任——通过把举证责任推给对方来支持或证明自己的立场。5.乞题——把待争议的论点重新包装成“证据”来出示。6.诉诸情感——通过煽动我们的情感来“支持”论点,而不是给出真正的论证。7.无关结论——难以归为上述各类的相关性谬误。非演绎谬误8.概括谬误——仓促概括、从例外中概括。9.弱类比——根据事物间有争议或不重要的相似性提供论证。10.错误地诉诸权威——试图通过援引非权威的消息来源支持主张。11.错误地诉诸公众——引用公众意见来处理无法由公众意见解决的问题。12.求因果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