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黑格尔》由格奥尔格 卢卡奇于1938年完成,1948年在苏黎士出版,是卢卡奇转向马克思主义成熟期之后,以马克思的思想和方法论为指导原则写成的黑格尔研究的经典之作。 全书分为四个章节,按照时间顺序详细阐述了黑格尔在不同时期的思想演变:从伯尔尼的共和主义时期(1793 1796),到法兰克福社会观的危机与辩证方法的开端(1797 1800),再到耶拿时期客观唯心主义的创立与维护(1801 1803),以及最终与谢林的决裂和《精神现象学》的完成(1803 1807)。卢卡奇不仅准确描述了黑格尔的思想历程,更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批判,揭示了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和深远影响。他强调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的理论渊源,着力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追溯至德国古典哲学传统。
过去30年间,欧美学界对启示录的研究可说是方 兴未艾。不论对启示录所属的启示文学范畴,或是对 启示录与旧约关系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而这些关乎圣经内外文学环境的探索,都对我们如 何理解启示录的议题有重大意义。就此而言,罗伟博 士所写的这部《启示录注疏》已经反映了这些研究成 果。 同时,本书也涵盖了过去150年间学界对这卷书 的研究心得,并在此基础之上跨进一步。因此这部《 启示录注疏》不单在欧美和汉语学界之间搭建了一座 桥梁,也为启示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洞见和视野。 这部《启示录注疏》的深度和广度,足以让它成 为高校和神学院的教课书,也可以为基督徒研读启示 录提供重要学习参考。不单如此,对于那些想要了解 基督教的普通读者而言,这部以汉语写作的启示录注 释书,也像是一扇窗户,将基
本书分为四册《西方的起源》《帝国的兴衰》《自由的黎明》《现代的诞生》,为读者提供西方人文经典阅读的必要知识,挑选在社会文化变革之际显示思想力量的文本,进行深入浅出的导读,引导出更为广阔深入的思考。所涉经典贯串三千年西方思想演变史,从影响西方世界最为深远的古希腊,一路走过罗马帝国的兴衰、早期基督教的兴起,穿过并不完全黑暗的中世纪、璀璨丰富的文艺复兴,最终抵达我们生活的现代。通过本书,可以与柏拉图、但丁、莎士比亚、卢梭等七十余位人类历史上的智者,《奥德赛》《理想国》《堂吉诃德》等九十余部西方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展开对话。作者认为,人文经典阅读贵在自己独立的思考,阅读是必须的准备,思考才是真正目标。
《上帝之城》,是基督教教父奥古斯丁晚年完成的代表作。 在公元410年罗马城遭到北方民族的攻陷和洗劫后,奥古斯丁开始思考罗马帝国在基督教思想中的位置,花了十余年时间完成这部巨著,确立了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分立的世界历史观。 《上帝之城》前十卷用于批判罗马,后十二卷用于阐释两座城各自的形成、发展和结局历史。他在此书中全面总结了自己各方面的基督教思想,特别是阐释了他的政治神学,成为其一生思想的总结。 奥古斯丁主义主导中世纪天主教思想达八百年之久,《上帝之城》更是深刻影响了此后的基督教思想、政治哲学、历史哲学,以及政教格局。
《真理与方法》是伽达默尔的代表作,出版于1960年。本书包括两卷,*卷为《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第二卷为《补充与索引》。本书中伽达默尔试图以艺术经验里真理问题的展现为出发点,进而探讨精神科学的理解问题,并发展一种哲学诠释学的认识和真理概念。这不仅意味着哲学诠释学与以往的诠释学相比有着根本的性质转变,而且表明了它是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向,以致我们可以用诠释学哲学来标志当代西方哲学人文主义思潮中的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自本书问世以来,不仅西方哲学和美学受到它的重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迅速波及到西方的文艺批评理论、历史学、法学和神学等人文科学领域,是当代一部重要的经典哲学著作。
冯友兰先生曾手书一幅对联总结自己一生的著述: 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 。 三史 指《中国哲学史》(上下卷)《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 六书 即《贞元六书》。《贞元六书》包含了六本自成体系的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均为冯友兰先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所著。他自称书名取 贞下起元"之意,即严冬过去必有阳春,坚信抗战将开启中华民族复兴的新纪元。 《新理学》谈纯粹哲学,《新事论》讲文化社会问题,《新世训》论生活方法,《新原人》谈人生境界,《新原道》评新理学之地位,《新知言》讲新理学之方法。它们代表了冯友兰先生 新理学 体系的确立。
本书作者将思想的演进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从历史视野论述基督教信仰与希伯来文化、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的复杂联系,描绘基督教文明的诞生;追溯基督教信仰在中世纪的发展,叙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开启的西方文化现代转型;从哲学角度论述欧洲启蒙运动,展示新兴的理性精神如何突破信仰的藩篱,开启英、法、德等国的现代历史进程。由此揭示西方文化的精神内核,带我们走进理性与信仰共同塑造的现代西方世界。
本书加达默尔的代表作,被称为现代诠释学的经典。《诠释学Ⅰ 哲学阐释学的基本特征》为正文,分为三个部分:(1)艺术经验里真理问题的展现;(2)真理问题扩大到精神科学里的理解问题;(3)以语言为主线的诠释学本体论转向。《诠释学Ⅱ 补充和索引》是有关《真理与方法》的相关论文,包括《真理与方法》出版前后作者关于诠释学的重要论文31篇。
今天,人类正在攀登科学理解的新高度,但是似乎也正在失去理智。假新闻、江湖郎中、阴谋论和 后真相 仍无处不在。我们该如何弄清哪些是真知灼见,哪些是歪理邪说呢?当代思想家史蒂芬 平克在《理性》这本书中回答了所有关于理性的问题。平克否定了 人类是非理性的,人类仅仅是充满了偏见、谬误和错觉的穴居人 这一陈词滥调。毕竟,人类发现了自然规律、延长了自身的寿命并丰富了自己的生命,而且为理性本身设定了基准。 平克向我们雄辩地证明,理性是引导我们思考和行动的重要原则,是利用知识实现目标的能力。 理性很重要。它为我们的个人生活和公共领域带来更好的选择,是社会正义和道德进步的终驱动力。对于个体来说,来自生活中的证据表明,推理能力越强的人,生活的越好;对于群体来说,理性是引导道德与物质进步的力量。没有理性
本书基于作者2001年在北大开设的 现象学导论 课程,由学生根据课堂录音整理成文稿,再经作者审阅而成书。通过解读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和德里达这四位现象学目前重要哲学家的著作,本书介绍了现象学的问题来源、基本态度和方法,以及现象学思考在不同现象学家那里的质的丰富性和内在呼应性,由此而引导读者进入思想的新天地,培养读者的现象学观察能力。作者用语通俗,生动活泼,书中大量使用譬喻,看似信手捻来,却又恰到好处,足见大家风范。
本书是关于列斐伏尔社会批判理论发展逻辑转换的专题性论著。作者从列斐伏尔第一手文本的细读出发,紧紧抓住列斐伏尔与马克思思想关联这一主线,原创性地透视出发生在列斐伏尔思想发展中观察视域的双重转换以及逻辑无意识中的方法论深层转换问题。这表现在:从经济关系异化批判向日常生活微观异化现象批判的转换;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历时性时间逻辑向共时性空间生产的转换;在方法论上从人本主义哲学话语向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论的无意识靠近和转换。本书文献翔实、观点独特,全景式解析了列斐伏尔哲学发展的复杂历程,是一般读者深入了解其学术构境的入门读物。
本书围绕 人的生命意义 这一主题,具体地论述了 人的生活世界 、 人的精神世界 、 人的文化世界 和 人的意义世界 ,进而论述了 现代人的生活世界 、 现代人的思维方式 、 现代人的价值观念 、 现代人的审美意识 和 现代人的终极关怀 ,并从教育、科学、艺术、哲学、理论、心态和理想等层面,较为系统地论述了 精神家园的培育 、 精神家园的真理 、 精神家园的陶冶 、 精神家园的升华 、 精神家园的支撑 、 精神家园的张力 和 精神家园的源泉 。作为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考,本书指出,哲学对于人类的当代的生活价值,就在于它对时代性的 意义危机 做出全面的反应、批判的反思、规范性的矫正和理想性的引导,从而塑造新的 生命意义 ,引领新的 时代精神 ,创造新的 人类文明 。这是哲学在人类把握世界的全部方式中的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 意义 之所在。
涂尔干是与马克思和韦伯齐名的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不可多得的集大成者之一。本书援用了大量人类学材料,从图腾制度出发讨论了宗教生活之构成的基本原理及命题,堪称涂尔干所有作品中*精湛的作品,也是*能代表其社会思想取向的文献。此外,本书还反映了涂尔干晚年思想的主要转向,即用社会决定论来构建道德个体主义的理论企图,其中的若干章节被认为知识社会学研究的范本。
本书借鉴现象学与解释学的方法,来讨论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古代天道观的关系,并通过这种讨论去揭示一条领会终极问题的古老而又新鲜的思路。全书主体包括三个部分:海德格尔其人及其道缘、印度与中国古代思想、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观的比较。这种中西思想对话迫使我们放弃一切概念型的和现成式的比较研究,而寻求一种更根本的、具有语境和史境构成力的探讨方式;而这恰恰与海德格尔及中国天道观的基本思想相通,也是任何关于终极问题的对话之所以能有意义的关键所在。
《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三大批判著作之一,康德的第二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出版于1788年。从内容上来看,如果说 纯粹理性批判 的任务是要确定人类认识能力的先天要素及其先天要素的若干规定,那么, 实践理性批判 的任务就是研究理性的实践使用的先天原理的可能性、范围和界限。康德立足于无人可以怀疑的 纯粹实践理性 去批判理性的 全部实践能力 ,从人的纯粹理性现实具有的实践能力出发并以之为标准,批评和评价一般的理性在实践活动中的种种表现,从中确认纯粹理性的先天普遍规律,即道德律,道德律使人认识到人在实践中事实上是自由的。康德在本书中提出的自由概念成为 纯粹理性批判 和 实践理性批判 结合的基石。特别是在本书中提出了他的脍炙人口的两大崇高原则: 头上的星空 和 心中的道德律 。 全书除序言和导言外,有
书目:共5册《学会提问》《学会据理力争》《学会说不》《专注力》《逻辑思维简易入门》 装帧:硬壳精装(小开本) 定价: 405 附赠:pvc包 飞机盒;每册书配赠约1小时导读视频课;《学会提问 百万纪念珍藏版》附带电子思维导图 独立思考,是终身成长的起点和底层能力。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与信息迷雾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互联网和来自他人海量的信息所分心、迷惑被带偏带跑,甚至带节奏孰真熟假,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思考力丛书 帮助你掌握国际社会公认21世纪公民和人才所需的核心素养。 华为、腾讯、小米、乐高、IBM 等国际创新企业,颇为看重的能力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基本能力,学习传统教育中学不到的独立思考能力启蒙心智,成为具备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
《论重要之事一规范伦理学卷(上)》进一步发展了《理与人》中的理由理论,对理由的主观主义展开了更详尽的反驳,为理由的客观主义提供了更有力的辩护。帕菲特基于其理由理论,试图重勘道德哲学的版图,打破 后果主义者与义务论者之间存在着根本分歧 这一公认的假定,重构并且发展出他认为更好的康德式义务论与斯坎伦契约论,然后表明重构之后的三种理论之间有着惊人的趋同性,可以说是从不同的侧面攀登同一座山峰,从而获得规范伦理学的 三重理论 。 《论重要之事一规范伦理学卷(下)》主要包括沃尔芙、伍德、赫尔曼和斯坎伦的四篇批判性论文与帕菲特的回应。四位评论者从不同方面讨论一个问题:帕菲特试图证实会趋同的各种道德观点,在何种程度上是其常见观点的真实版本。沃尔芙认为帕菲特的康德式版本限制了自主性在康德道德哲学中
孟德斯鸠除了流传于世的《论法的精神》《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这三部长篇作品以外,还撰写了很多文章,有的在他生前已经发表,有的在他身后方被发现;此外,孟德斯鸠还留下了诸如《随想录》《随笔》那样内容丰富的笔记,这些由于语言原因而鲜为中国读者所知的著作,对于了解、认识和研究孟德斯鸠,都是极好的手材料。本书所选篇目,曾转请法国孟德斯鸠研究会会长、里昂师范大学的伏比拉克教授过目并获得首肯。本书编译的宗旨是较为全面地展现孟德斯鸠的学术面貌,因此,既收入了不少政治、法律、经济和宗教方面的文章,也收进了几篇不妨称之为小说的故事,甚至还收进了几篇纯属自然科学的论文;安排在本书后的两首诗虽不足以证明孟德斯鸠是个诗人,却可以让大家知道他也写过诗。
《矛盾与结构》是一本具有创新意义的唯物辩证法理论著作。 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科学思维方法,从分析事物本质的矛盾构造规律开始,逐层展开对内在矛盾与外在矛盾、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二元对立的矛盾演变为多元的系统结构关系,矛盾运动推动低级系统结构演变为高级有序的系统结构、自然系统演变为社会系统,以及社会系统的矛盾特征及其推动社会结构演变和人的全面发展等重大哲学问题的分析,揭示了内在矛盾表现为外在性的结构关系、外在结构关系内在化为不断丰富的本质内容的矛盾-结构规律,形成了一门逻辑清晰、涉猎广博、论证充分、体系严密的新学科的雏形 辩证结构学。研究范围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黑格尔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以及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生理学、生态学、宇宙学等许多
《论重要之事 元伦理学卷(上)》主要探讨规范性的各种代表性版本,但是不同于规范伦理学卷中寻求各种理论的趋同,帕菲特在此努力论证其他理论版本都不能恰当地解释我们思想中的规范性维度;基于所有这些观点,规范性都被证明是种幻觉。对于这些立场,帕菲特在书中讨论和批评了其中许多有影响的版本,包括布莱克本、布兰德特、吉伯德、黑尔、麦基和威廉姆斯等人的观点。帕菲特终的结论是:所有这类观点都倾向于虚无主义,且对于承认不可还原地规范性的真理来说,虚无主义是真正的竞争对手。帕菲特由此认为我们应该接受非形而上的、非自然主义的认知主义理论,拒绝一切形式的自然主义和非认知主义理论。 《论重要之事 元伦理学卷(下)》主要是回应《真的有事重要吗?》一书对其规范性理论提出的各种反驳。帕菲特为了回应这些批评,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