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简论》与众多研究存在主义的著作相比,本书作者别具匠心地把存在主义定位为一种生活方式,力图全面展现存在主义哲学家的人间情怀,深入诠释存在主义思想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血肉联系。不仅梳理了存在主义的缘起、发展和式微的演变历程,还细述了存在主义思想对当代艺术、文学和政治生活的影响,重申了存在主义运动将继续在21世纪的哲学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
《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该书解决了在当时条件下实行变法的理论基础问题,提出了变法的几大原则,既有宏观理论阐述,也有具体的法令军规,其中有些内容比如不能让利益一致的人相互监督等,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汉译名著本15)》为卢梭的一篇重要论文,为法国第戎科学院1749年公布的有奖论文竞赛题目,并被评为佳,获得了该院颁发的金质奖章。这篇文章独树一帜,把论述重点放在抨击社会风气的日趋败坏上。其中心思想是:科学和艺术是伤风败俗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和艺术会造成人类道德的普遍堕落。在人们陶醉于科学和艺术的兴盛的时候,他大声疾呼,提醒人们,要把重振道德作为当务之急。只有这样,风俗才能日趋纯朴,社会的发展才能步入正轨。
二十一世纪初,有感于文化教育之重要,南先生亲自撰成《中国文化教育的自诉》一文,讲述从远古夏商周至清代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教育、生活以及与政治、经济交互影响所产生的演变,叙述清晰扼要,内容发人深省。其后,他随缘讲课,内容广泛,但终不离文化之根本 或讲述二十世纪以来教育的发展历程,或从人生目标、家教、师道等方面漫谈教育。本书将此类话题的讲述进行整理,与前文合为一体,南师亲自定名为《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以突显众所关心之话题。
《论现代和后现代的辩证法(遵循阿多诺的理性批判)/现代性研究译丛》由作者阿尔布莱希特·维尔默的四篇讲演构成。它们是:《真理、表象、和解——阿多诺对现代’陸的审美拯救入《论现代和后现代的辩证法——遵循阿多诺的理性批判入《艺术和工业生产——论现代和后现代辩证法入《阿多诺——“非同一的特殊事物”的维护者入它们在主题上的相互关联是:艺术在与占主导地位的现代理性进行抗辩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作者认为,艺术不是某种更高理性形式的范式,而是帮助我们冲破理性理解界限的手段;艺术代表的并不是一种更好的理解的整体,而是代表了拓宽主体、交往和经验界限的可能性。
《驳朱利安》写成于公元421 年,是奥古斯丁晚年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奥古斯丁继续与佩拉纠派展开论战,通过反驳朱利安对自己原有著作的曲解,澄清了自己对圣经伦理观的见解,批驳了朱利安善恶二元论的摩尼教色彩的伦理观,详尽地阐发了大公教在善一元论基调下的善恶关系、原罪与救赎、灵与肉、父与子、人与神、生与死、婚姻与独身等涉及人性的神学伦理的基本问题,对于理解中世纪经院神学的主流文化和异端文化,都是一部重要的参考读物。
人类价值具有普遍性吗?价值的普遍性与价值的多元性相冲突吗?本书对这些伦理学中的核心问题作出了批判性的反思。作者认为我们应该试图理解哪些是价值的普遍性真正所蕴涵的内容,并借用《小王子》中的故事生动地表明合法的差异性,尤其是个人所拥有的独特的依系关系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也并不构成对 价值普遍性 的威胁。本书对社会存在的基本问题提出了简明、精辟,而富有吸引力的人性化的解释,对法律、哲学和政治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都将具有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胡塞尔与舍勒:人格现象学的两种可能性》与2016年出版的《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文字类似,属于笔者在《反思的使命》标题下撰写的胡塞尔思想传记的语境。出版前书是为了纪念海德格尔逝世四十周年,而出版面前这部小书则是为了纪念舍勒逝世九十周年。这两位当代极为重要的思想家都在各自的现象学工作中与胡塞尔建立了内在而密切的思想联系,因而他们的思考也都与胡塞尔的思想视域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构成与后者的论题域相交的两个思想圈。 胡塞尔本人于1938年辞世。笔者的《反思的使命:胡塞尔与他人的交互思想史》是为纪念他逝世八十周年而撰。之所以从中切割出这两个部分,一方面是为了专门纪念这两位与胡塞尔对话的重要现象学思想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反思的使命》看起来已经卷帙浩繁,将这两个部分抽出另行刊发可以起来分卷的
《对话如游戏——新轴心时代的文化交流》是复旦大学利徐学社学术主任魏明德先生的自选集,选取从2000年起至2012年写成的一系列文章,涉及社会管理、文化艺术、国际政治等诸多方面。《对话如游戏——新轴心时代的文化交流》中不仅收录发表于学术期刊上的长文,而且包括刊登在通俗杂志上的短文,二者相互交织,形成一种独特的对话结构,体现了作者亚里士多德式的古典哲学思想与基督教的人文关怀。
康德所著的《实践理性批判》出版于1788年。从内容上来看,如果说“纯粹理性批判”的任务是要确定人类认识能力的先天要素及其先天要素的若干规定,那么“实践理性批判”的任务就是研究理性的实践使用的先天原理的可能性、范围和界限。康德立足于无人可以怀疑的“纯粹实践理性”去批判理性的“全部实践能力”,从人的纯粹理性现实具有的实践能力出发并以之为标准,批评和评价一般的理性在实践活动中的种种表现,从中确认纯粹理性的先天普遍规律,即道德律,道德、律使人认识到人在实践中事实上是自由的。康德在本书中提出的自由概念成为“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结合的基石。特别是在本书中提出了他的脸炙人口的两大崇高原则。“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全书除序言和导言外,有纯粹实践理性要素论和纯粹实践
康德所著的《实践理性批判》出版于1788年。从内容上来看,如果说“纯粹理性批判”的任务是要确定人类认识能力的先天要素及其先天要素的若干规定,那么“实践理性批判”的任务就是研究理性的实践使用的先天原理
《破解意识之谜》什么是意识?意识有什么作用?物质的大脑怎么会产生对世界的主观体验?意识本身会不会只是一个幻觉?本书作者根据当前心理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发现,运用简明的图示、生动的漫画和大量有趣的实验深入探讨了意识的特征及其核心理论,并详细剖析了各种理论所面临的问题,为我们重新认识科学家和哲学家在填补客观物质世界和个体精神体验之间的鸿沟时所面临的巨大困难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在本书中,贝克莱用联想来解释人们关于现实世界事物的知识,这种知识本质上是简单观念(心理元素)的结构或复合,由人的联想把它们结合到一起。贝克莱还用这种联想的概念来解释深度知觉。在他的《视觉新论》中,他研究了人们在只有两个维度的视网膜上如何知觉到深处的第三维度的问题。他认为,人们知觉到深处的第三维度是由于经验的结果,即视觉印象与触觉和运动觉联合起来的结果。运动觉则是眼睛在不同距离注视对象时由于适应动作而发生的动作,或者是在走向或离开所看到的对象时由于身体运动而发生的。换句话说,走向物体或伸手拿物体的连续感觉经验与眼肌感觉形成联想,便产生了深度知觉。因此,深度知觉不是一种简单的感觉经验,而是一种必须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观念联合。这是第一次用感觉的联合解释纯心理过程。这样贝克莱继续发
康德的共通感概念位于先天与后天、感性与智性、主体性与主体间性之间。本书通过对康德全部著作中此概念各种含义和功能的分析,纵向地整理出三种类型的共通感:逻辑共通感、实践共通感和审美共通感,横向地揭示出三者之间的结构性关联,提炼共通感概念的总全式内涵及其在康德哲学中的体系性功能,突显康德哲学中一直被忽视的、与理性相对的感性和与主体性相对的主体间的维度。
法国社会学学派创始人涂尔干在1912年出版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澳大利亚的图腾制度》一书中,详尽而系统的阐述了他关于宗教起源的理论,本书即是对涂尔干宗教理论的梳理和总结。本书作者哈布瓦赫是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也是涂尔干的学生和同事,对涂尔干的理论有确切且深刻的理解。本书通过论述宗教的定义,原始宗教的存在,澳大利亚图腾制度,图腾崇拜详解,图腾的社会属性,灵魂、灵体和神的概念起源,阐释了涂尔干宗教理论的核心部分,有助于更清晰地理解涂尔干的学术思想。
康德所著的《实践理性批判》出版于1788年。从内容上来看,如果说“纯粹理性批判”的任务是要确定人类认识能力的先天要素及其先天要素的若干规定,那么“实践理性批判”的任务就是研究理性的实践使用的先天原理的可能性、范围和界限。康德立足于无人可以怀疑的“纯粹实践理性”去批判理性的“全部实践能力”,从人的纯粹理性现实具有的实践能力出发并以之为标准,批评和评价一般的理性在实践活动中的种种表现,从中确认纯粹理性的先天普遍规律,即道德律,道德、律使人认识到人在实践中事实上是自由的。康德在本书中提出的自由概念成为“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结合的基石。特别是在本书中提出了他的脸炙人口的两大崇高原则。“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全书除序言和导言外,有纯粹实践理性要素论和纯粹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