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的观念》是胡塞尔1907年在哥廷根大学任教时的讲稿。1926年,胡塞尔当时的助手兰德格雷贝把胡塞尔的这份用速记方式写下的讲稿译成一般文字,而后胡塞尔又在上面作了修改和注释,准备出版。胡塞尔文库在1947年首先把该书作为《胡塞尔全集》的第二卷出版。《现象学的观念》的产生标志着胡塞尔一生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重要转折点。在这部著作中,胡塞尔在现象学还原的道路上已基本完成了向超越论现象学的突破,从而成为一名超越论观念主义者。
本书是一本伦理学名著,它不仅对功利主义的基本精神作了一个相当完备而又清楚明白的阐明,而且站在功利主义的立场上探讨了伦理学的一些根本问题。 全书共分五章,首章为导论。第二章对功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了全面澄清,并对伦理学的基本问题给出了功利主义的经典答案。第三章探讨了功利主义道德标准何以可能或者说在何种程度上能为人们接受的问题。第四章对功利主义道德标准给出了一个哲学上的证明。第五章论述了功利主义的正义理论。
《存在主义简论》与众多研究存在主义的著作相比,本书作者别具匠心地把存在主义定位为一种生活方式,力图全面展现存在主义哲学家的人间情怀,深入诠释存在主义思想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血肉联系。不仅梳理了存在主义的缘起、发展和式微的演变历程,还细述了存在主义思想对当代艺术、文学和政治生活的影响,重申了存在主义运动将继续在21世纪的哲学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
《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汉译名著本15)》为卢梭的一篇重要论文,为法国第戎科学院1749年公布的有奖论文竞赛题目,并被评为佳,获得了该院颁发的金质奖章。这篇文章独树一帜,把论述重点放在抨击社会风气的日趋败坏上。其中心思想是:科学和艺术是伤风败俗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和艺术会造成人类道德的普遍堕落。在人们陶醉于科学和艺术的兴盛的时候,他大声疾呼,提醒人们,要把重振道德作为当务之急。只有这样,风俗才能日趋纯朴,社会的发展才能步入正轨。
商务印书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赖著译界鼎力襄助,三十年来印行不下三百余种。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义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1981年着手分辑刊行。限于目前印制能力,每年刊行五十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将陆续汇印。由于采用原纸型,译文未能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完全统一,凡是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旧,个别序跋予以订正或删除。
《哲学书简》又称《英国书简》是伏尔泰1726至1729年避居英国期间,潜心考察英国的政治制度、哲学和文艺,回国后以书信的形式发表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书中,伏尔泰宣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成就,抨击法国的专制政体,宣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应当是自由的,在法律面前应当人人平等。他主张在法国建立一个在 哲学家 引导下,依靠资产阶级力量的开明君主制,国内有言论出版自由等等。他反对天主教会,激烈谴责教士的贪婪和愚民的说教,他称天主教教主为 恶棍 ,称教皇为 两足禽兽 ,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该书解决了在当时条件下实行变法的理论基础问题,提出了变法的几大原则,既有宏观理论阐述,也有具体的法令军规,其中有些内容比如不能让利益一致的人相互监督等,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本文是托马斯 阿奎那的早期作品,不同于其《神学大全》、《反异教大全》和《真理论》这样的鸿篇巨制,本书更接近于哲学小品。虽然本书篇幅不长,却是阿奎那著作中*形而上学底蕴、*见形而上学系统的哲学精品。对存在者、本质、存在、本体这些形而上学概念的讨论、分析与理解构成了托马斯 阿奎那整个神学哲学的基础,换而言之本书是阿奎那所有著作的理论支点,是托马斯主义的理论高地。
实证知识的道路是否呈S形?在六十年代的符号学转向之后,新一代研究者所开启的媒介学转向从与之相反的方向出发了。昨天,用逻辑关系体系来消除真实幻觉的做法把我们从经验主义和心理咒语中解放了出来。而今天我们要做的是通过逃离代码的繁琐哲学而消除能指幻觉,进而找回世界,以及世界的材料、矢量与技术。这将又是一次解放。 不仅解构,更要重构。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才有了本书中雷吉斯 德布雷在索邦大学的两篇答辩论文(1993年的博士论文,1994年的博导资格申请论文)。
二十一世纪初,有感于文化教育之重要,南先生亲自撰成《中国文化教育的自诉》一文,讲述从远古夏商周至清代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教育、生活以及与政治、经济交互影响所产生的演变,叙述清晰扼要,内容发人深省。其后,他随缘讲课,内容广泛,但终不离文化之根本 或讲述二十世纪以来教育的发展历程,或从人生目标、家教、师道等方面漫谈教育。本书将此类话题的讲述进行整理,与前文合为一体,南师亲自定名为《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以突显众所关心之话题。
《论现代和后现代的辩证法(遵循阿多诺的理性批判)/现代性研究译丛》由作者阿尔布莱希特·维尔默的四篇讲演构成。它们是:《真理、表象、和解——阿多诺对现代’陸的审美拯救入《论现代和后现代的辩证法——遵循阿多诺的理性批判入《艺术和工业生产——论现代和后现代辩证法入《阿多诺——“非同一的特殊事物”的维护者入它们在主题上的相互关联是:艺术在与占主导地位的现代理性进行抗辩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作者认为,艺术不是某种更高理性形式的范式,而是帮助我们冲破理性理解界限的手段;艺术代表的并不是一种更好的理解的整体,而是代表了拓宽主体、交往和经验界限的可能性。
本书是一部数学经典。它记录了一百年前数学领域的一项惊人成就,也是数学和哲学思想史上关于无穷观念的一场革命。康托完全背离了自古希腊以来千年的数学传统,创立了集合理论,提出了超穷序数和超穷基数理论,*次使人们相信,自然数集合与有理数集合是可数的,而实数集合是不可数的;也*次使人们相信,无穷不仅是存在的,无穷还可以比较大小,甚至无穷可以进行超穷的运算。他所创立的无穷理论,不仅直接导致现代集合论的建立,也极大地推进了数理逻辑的大发展,而逻辑和现代集合论构成了全部数学的基础。本书的引言部分还详尽介绍了一段不为人知的数学历史,追踪了康托创立集合论的思想历程,以及对于数学基础严格化的重要意义。
本书是中世纪哲学家司各脱的重要著作,作者在其中探讨了上帝与*原理之间的关系。并且从*原理的角度谈了对上帝的认识,涉及哲学基本概念和问题。司各脱在书中对存在概念的讨论,在中纪纪经院哲学家中是非常独特的,尤其是对上帝是否 存在 (存在这个概念是否适用于上帝)的精细分析,他找出安瑟伦的先天证明的不足之处,尤其是动摇了阿奎那的后天证明。
我社引进的The Macat Library系列丛书邀请相关研究专家撰写深入浅出的简明读本,让读者在短时间内把握原著的精华、作者生平、对后世的影响力等关键信息,快速拓展知识面。世界思想宝库钥匙丛书是从The Macat Library系列丛书中挑选并编译的汉英双语读物,由我社组织译者翻译。整套丛书分11个学科,共计100册图书。本书是对政治学著作《君主论》的解析,作者从原著作者介绍、原著的学术渊源、学术思想和学术影响等方面全面地对原著进行剖析。本书可以作为导读书籍,有助于读者带着批评性思维来研读原著。
1948年9-11月,梅洛-庞蒂应邀于法国国家广播电台做了关于知觉主题的七次演讲,本书根据其广播稿录音整理而成。 演讲所探究的主题,其核心不仅是梅洛-庞蒂的哲学,而且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现象学。梅洛-庞蒂否定了这样的观点:知觉是不可靠的,倾向于扭曲我们周围的世界,反而主张知觉与我们的感觉是不可分离的,我们正是依赖于此来弄懂这个世界。 通过对一系列主题 关于科学、空间、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动物的生命以及艺术 的精彩见解,梅洛-庞蒂探究得出这一具有指导意义的主题。自始至终,他坚持认为,知觉从来不是某种学会了然后就能适用于这个世界的东西。他提醒我们,作为具有具身心智的生物,我们天生有知觉,并与其他动物以及婴儿一样,处于一种与这个世界产生持续、天然、不可预测的接触的状态。梅洛-庞蒂还借助于卡夫卡、动物行
《胡塞尔与舍勒:人格现象学的两种可能性》与2016年出版的《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文字类似,属于笔者在《反思的使命》标题下撰写的胡塞尔思想传记的语境。出版前书是为了纪念海德格尔逝世四十周年,而出版面前这部小书则是为了纪念舍勒逝世九十周年。这两位当代极为重要的思想家都在各自的现象学工作中与胡塞尔建立了内在而密切的思想联系,因而他们的思考也都与胡塞尔的思想视域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构成与后者的论题域相交的两个思想圈。 胡塞尔本人于1938年辞世。笔者的《反思的使命:胡塞尔与他人的交互思想史》是为纪念他逝世八十周年而撰。之所以从中切割出这两个部分,一方面是为了专门纪念这两位与胡塞尔对话的重要现象学思想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反思的使命》看起来已经卷帙浩繁,将这两个部分抽出另行刊发可以起来分卷的
我社引进的The Macat Library 系列丛书邀请相关研究专家撰写深入浅出的简明读本,让读者在短时间内把握原著的精华、作者生平、对后世的影响力等关键信息,快速拓展知识面。世界思想宝库钥匙丛书是从The Macat Library系列丛书中精选并编译的汉英双语读物,由我社组织译者翻译。整套丛书分11个学科,共计100册图书。 本书是对哲学著作《*哲学沉思录》的解析,作者深入解读原著,从原著作者介绍、原著的历史贡献、学术价值、局限性以及各方面评价等方面,全面地对原著进行剖析,有助于读者用批判性思维来研读原著,本书也可作为学生研读原著的导读书籍。
《破解意识之谜》什么是意识?意识有什么作用?物质的大脑怎么会产生对世界的主观体验?意识本身会不会只是一个幻觉?本书作者根据当前心理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发现,运用简明的图示、生动的漫画和大量有趣的实验深入探讨了意识的特征及其核心理论,并详细剖析了各种理论所面临的问题,为我们重新认识科学家和哲学家在填补客观物质世界和个体精神体验之间的鸿沟时所面临的巨大困难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本书为著名学者南怀瑾所作的专题演讲。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对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及其对人们心理状态的影响,做了透辟的论述,提出了许多值得审思的问题。内容叙及:清末民初的社会思潮,重大的政治事变,中西文化的冲撞,学术思想的演变,古代的文化教育制度,现代的道德价值观念,老少之间的代沟,新旧不同的读书,旧八股与新八股,私塾与家教,尊师重道,安身立命,以及青少年的个性、学识、心理、经验、行为,等等。言语委婉,启人心智。
《黑格尔》被收入海德格尔《全集》第68卷,分为两个部分,*部分是围绕黑格尔的重要概念 否定性 ,对黑格尔的 有 无 变 等概念进行阐释,其*的特点是概要性地列出了研究黑格尔的思路和计划,是研究海德格尔解构黑格尔思想*珍贵的一手资料。第二部分: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导论 的解释,不同于《黑格尔的经验概念》中对导论16段的逐段阐释,而是将 导论 概括为五个部分进行解释,高屋建瓴,与16段阐释和第32卷《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相映生辉,共同构成海德格尔对《精神现象学》的完整阐释。
道德 这个概念的意思是什么?道德对于我们来说是预先规定的吗?宗教能够为道德奠定基础吗? 金科玉律 会帮助我们吗?道德对于所有的人必须一视同仁吗?坐享其成的行为不道德吗?道德是以意愿自由为前提的吗?在其导言中,诺贝特?赫斯特以通俗易懂又意义深刻的方式阐明了这些基本问题――并在小的空间范围内将读者带入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中。
本书围绕董仲舒的“一生经历、五种著述、十大思想、百句名言、千年评说”进行介绍, 用通俗的语言将董仲舒其人、其事、其思想展现给读者, 内容包括董仲舒的生平经历、主要著作介绍、思想成就、董仲舒名言选注及古今评价等, 全面介绍董仲舒思想。本书充分汲取以往董学研究成果的营养, 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将董仲舒及其思想最核心的内容展示给读者, 以期使读者对董仲舒有一个全面、概括的了解, 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先贤智慧、塑造高尚品格、提高人文素养方面能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