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骥编著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多样化社 会思潮若干问题研究》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 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变化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生 成影响的系统分析,有助于揭示多样化社会思潮生成 和传播的社会基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多样 化社会思潮若干问题研究》加强对社会思潮发展趋势 的超前预测,从而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更有针对 性和实效性。
本书认为,所谓“马克思-恩格斯问题”,本质上乃“我们”的“马克思-恩格斯问题”,而非作为“马克思恩格斯本身问题”的“马克思-恩格斯问题”,因而所谓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之间的“对立”或“差异”,本质上不过是后来的研究者们所持观点之间的“对立”或“差异”。就以作为“马克思恩格斯本身问题”的“马克思-恩格斯问题”而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关系也是“本质一致”的,其“差异”是“一致中的差异”,而非“异质性差异”、“实质性差距”,更非“对立”。
程晓著的《资本的时空界限及其历史意义/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问题》讲述的是资本的积累总是无限扩大的,但马克思却指出资本的界限。他在《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提出这样一个命题:“资本不可遏止地追求的普遍性,在资本本身的性质上遇到了界限,这些界限在资本发展到阶段时,会使人们认识到资本本身就是这种趋势的很大,因而驱使人们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马克思是在何种意义上谈论资本的界限?当代资本的积累方式与马克思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指出的资本的界限还有意义吗?本书对以上问题做了深入探讨和详细解答。 ,马克思对资本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认为资本的本质是生产关系,即雇佣劳动关系,因此,资本是历史的阶段性产物,有其历史界限。第二,资本在积累过程中始终会遇到时间和空
本书的基本命题可以表述如下:“马克思不是一个哲学家,也不是一个经济学家、历史学家或社会学家。然而在他的著作中,我们会发现对各种各样的哲学问题的回应,也有对那些专门化了的特殊领域问题的回应,如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等。”本书从这一前提出发,讨论了马克思的思想尤其是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为当前的马克思哲学思想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的历史观研究》以人类对历史规律的探索历程为前导。着力研究马克思如何突破以往历史观的局限而走向历史的深处,即发现历史自身规律的过程,由此深刻揭示了马克思的历史观在人类历史观变革方面具有的划时代意义。其中特别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重要范畴、理论价值、内在矛盾以及通向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必然性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