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素的一部随笔集,分为工作、教育、爱情、社会、文明五个部分,展现了罗素对个人和社会问题的广泛关注及其广博的学识。罗素强烈反对现代社会人们的超负荷工作,他认为,人类要过上幸福生活并实现全部潜能,不是通过更努力或更聪明地工作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利用闲暇的非凡力量。在本书中,他还为“无用的”知识作激烈的辩护,他推崇冷静思考和自由探究的美德,认为传统的财富积累是一种文化和道德贫困。这些文章虽然写于20世纪30年代,距今已快一百年,但对当今的读者仍然具有深刻的启迪价值。
黑格尔以历史与逻辑一致的辩证原则和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逻辑学相统一的方式,建构了哲学历史记录庞大、最全面的本体论哲学体系。在这个哲学体系中,黑格尔辩证法无疑占有重要地位。它在哲学目前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居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在理论上仍不失其重大现实意义。 黑格尔哲学研究专家邓晓芒教授在本书中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全面介绍和探讨。全书共分五讲,从黑格尔哲学的开端和黑格尔辩证法的两大起源到黑格尔辩证法的灵魂——否定,再到黑格尔辩证法的形式——反思,最后落脚到黑格尔辩证法的逻辑学、认识论、本体论的统一。本书是了解黑格尔辩证法的书。
本书对比研究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作品与文学创作中的思想与尼采哲学作品中的思想,中间还穿插分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托尔斯泰作品的诊断。作者的思想倾向,就是突出和强化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尼采存在主义思想中的非理性的、绝对信仰与绝对抗争的要素。陀思妥耶夫斯基强调生活就是一场伟大的最后的斗争,不是向上就是向下,不是救赎就是堕落,不是抗争就是沉沦。而尼采的永恒轮回思想,同时也强调了人要在这个已经失去了根基的现代生活中,自我决定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一个超人式的战斗的生活。而这一切,无不揭示着人的一种对于绝对信仰和终极救赎的渴望与投奔。舍斯托夫自己也告诉读者,伟大的最后的斗争在等待着我们。尽管我们并不能够清楚舍斯托夫的伟大的最后的斗争该怎样去进行,但是我们的确能够从舍斯托夫的文
一场发生在暴风雨之夜的哲学之旅,开启你思想的宝库。 献给所有的大人和小孩,或是那些想要知道自己是谁、生命是什么的人,以及所有深信好奇心和想象力永远不会消失的人。
本书汇聚了柏拉图、尼采、叔本华等享誉世界的50位哲学大师、横跨多个世纪的50部经典哲学著作,力求向读者展示大师们的思想精华,生动地介绍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境遇等。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拆解50部经典哲学著作,带你快速了解哲学中关于人生、世界、政治、思想等基本命题,建立哲学与个人之间的桥梁,引导你以崭新且自由的方式去行动、思考和感知,打开广阔的思想世界,提高人生的质量。
《创造进化论》流行于20世纪早期,现代演化综论出现以前。书中提出并论证了作者关于“生命冲动”的理论和直觉主义方法论,标志着析格林的生命哲学的完成。《创造进化论》是亨利·柏格森的代表作,书中提出和论证了“生命冲动”的理论和直觉主义方法论,并对之前的进化论哲学体系进行了批判。该书1906年在法国巴黎首次出版,标志着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成熟。生命哲学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哲学的范围。 除了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詹姆斯和英国过程主义哲学家怀特海这样的哲学家之外,英国戏剧家萧伯纳和法国小说家普鲁斯特等人都吸纳了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思想。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作的哲学对话体著作。全书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书中讨论的大多数问题都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优生学问题、节育问题、家庭解体问题、婚姻自由问题、独身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文艺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男女参政、男女参军等问题,几乎都是普通人一生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其思想博大精深,几乎代表了整个希腊的文化。而书中内容,对我们现今生活仍有绝大的意义。2015年11月,《理想国》在英国“学术图书周”中,被评为拥有影响力的20本学术书之一。
马克思是“千年*思想家”。了解马克思的生平和事业,理解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懂得以马克思命名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与意义,我们才能把握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信念和追求。本书通过对马克思与我们的人生观、马克思与我们的历史观、马克思与我们的时代观、马克思与我们的科学观、马克思与我们的宗教观、马克思与我们的文明观、马克思与我们的理想观等方面的论述,带领我们“重读马克思”“走进马克思”,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本书是英语世界很的马克思生平、思想研究文献之一。它的优选特色:一是详细剖析了以往不为人注意和重视的后来发表的马克思的思想文献,如马克思的几大本经济学笔记;二是深入细致地刻画了马克思一生的生活、工作和理论研究经历,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况和资料。书中所提供的新资料对我国学界正在盛行的马克思著作的版本和文献研究,无疑有重要参考价值。
《从先验人性到思辨神性的演进之路:德国古典哲学的形而上学“根基”研究》是以德国古典哲学为研究对象的专著。当代哲学发展所倡导的打破中西马,都从中西马的各自的方式来建构当代形而上学,但是都忽视了“根基”的研究。 《从先验人性到思辨神性的演进之路:德国古典哲学的形而上学“根基”研究》认为“根基”是哲学发展的实质所在,只要想建构形而上学就必须有“根基”存在。德国古典哲学形而上学“根基”的逻辑演进,即从康德先验的人性到黑格尔思辨的神性,这种根基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以纵向逻辑顺序展开的,反映的是德国古典哲学形而上学关注现实,关注人,思考人,并把人抬高到理性制高点的过程。
对资本逻辑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也是其传统议题。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今天,对资本逻辑的批判,是否还适用?能否在其中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书稿在爬梳了马克思资本逻辑的思想史历程和方法,资本逻辑的生成过程后,力图创新,采取新的视角,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阐发马克思的资本逻辑批判理论,彰显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理论的当代深层价值;采用新的方法,历史评价方法,从资本的发展历史阶段来评价资本逻辑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提出新的见解,资本逻辑批判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拓展和深化,必须对资本逻辑的本性和双重作用进行分析。书稿把捉了资本逻辑的当代内涵,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其进行了深入批判,具有相当的现实价值。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否有规律可循?社会规律是否可以等同于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何以存在?这些问题一直是困扰西方历史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的“斯芬克斯之谜”。马克思讲社会发展规律深深植根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以深邃无比的理论和方法完成了哲学视角转换,创立了崭新的社会发展规律思想。本书从实践和现实的人这两个哲学基点出发,以主客体辩证统一的视角,将马克思社会发展规律思想科学维度与价值维度的有机统一贯穿于马克思社会发展规律思想的基本内容、马克思社会发展规律思想与西方历史非决定论及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比较、马克思社会发展规律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三个方面,以寻求其在人类社会发展长河和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现实价值。
本书集中反映了曼德尔在1947—1990年关于第四国际和革命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思考,从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一个革命家对劳动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革命纲领和理论的深切承诺。全书的论题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关于托洛茨基、罗莎?卢森堡和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理论观点的论述;二是对先锋党和列宁主义组织理论的阐释;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纲领和理论——主要是第四国际的纲领(理论)——的阐发。相信所有关心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关心整个人类发展前景的人,都可以从本书中找到可资利用的精神资源。
本书选取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反杜林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实践论》等二十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经典哲学文章进行概括和介绍,所选篇目力求突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理。每篇文章的撰写分为四个部分:一、或按观点,或按章节设定本篇的主要内容;二、从研究热点、重大问题、特色成果、概括提炼等方面,根据各篇文章不同的特点进行灵活延伸;三、设置两道至三道思考题;四、列举参考书目。书稿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方面及其相互结合上,对经典作了必要的梳理和解说,用以培养广大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提高党员干部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整体理解,是围绕人与自然、社会、自身的关系等问题,从哲学角度所概括、思考而形成的一种理论体系,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也包括后人对其继承和发展的生态理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内容上,以实践作为逻辑起点,根据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双层结构(实践的底层结构和社会的表层结构),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底层构架和表层构架作为逻辑展开,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其逻辑结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底层构架主要包括实践唯物主义生态自然观、有机和谐的生态社会观和回归自身的生态人学观,表层构架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观、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生态政治观和反思科技理性的生态文化观。在解决全球生态危机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
在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关系的讨论中,黑格尔的形象长期被遮蔽在马克思的文本中,而马克思与黑格尔的真实思想关系也被遮蔽在诸多阐释者的建构中。 《东南学术文库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五次批判:一种反思性的学术解读》的任务就是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文本出发,还原马克思与黑格尔思想碰撞的真实过程。《东南学术文库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五次批判:一种反思性的学术解读》以历时性线索细致梳理了马克思理论历程中对黑格尔的五次正面批判。从共时性的角度看,《东南学术文库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五次批判:一种反思性的学术解读》将在两者关系的以下几个专题中提出新的见解。包括:马克思对黑格尔在市民社会与国家问题上的批判性扬弃;马克思与黑格尔在异化与对象化理论上的差别;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历史观差别;黑格尔的逻辑学对马克思理论的复杂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