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两千多年前一群人在希腊城邦的街头集会,试图将思想实践于生活中的学问。人们自由地讨论各种问题,得到答案和指引,以此引导自己的行为。它绝对不是形而上学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解决人们生活中的问题。本书重塑了古希腊化的哲学探讨方式,用轻松幽默而又不失思想深度的笔触面对当代生活中让我们困惑的各种问题,为其提供众多伟大思想家如康德、边沁、卢梭、波伏瓦、柏拉图等角度不同的解答,促使我们对问题进行更深层的思考,从而获得人生真正的解脱和提高自己的思辨力。
为什么要读点哲学?哲学家罗素告诉我们,哲学的意义不是在于给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以确定的答案,而是在于让生活在不确定性中的我们去过确定的生活。罗素认为,人身上有三样东西是任何物质和金钱都无法替代的,那就是爱、求知欲和同情。一旦这三样东西被泯灭,人类将沦为行尸走肉。本书完整选编罗素阐释求爱、求知、共情的名篇,从恋爱、婚姻、工作、战争、人际交往、幸福观、金钱观等实用场景出发,解读人性、社会与人生,是写给普通人的人生问题解答书。人生中的一切疑惑,哲学都能给出答案。
人生的一切,都始于心,终于心。唯有不断向内追求,让自己内在充实,你才不会整天去计较外部世界的是非。人到了一定境界就会明白,那些身外之物往往在热闹的时候才能体现出价值,而内在的富足才是人生质量的分水岭,决定着你的未来走向和人生幸福。
对生命说“是”,就是对生活带给你的一切说“是”,与生命一同流动。“是”既不是顺从,也不是否认,而是接纳。接纳就是看到你是有选择的,如何过自己的人生是你的责任,不是他人的责任。接纳并不是说我们不再改变,它反而允许自然成长的发生,不是揠苗助长、强迫成长。对生命说“不”,就是抱怨、指责,希望事情改变。想要改变现实本然的样子,那是抗争、挣扎,那就是活在地狱当中。对生命说“是”,意味着寻找那些对的事情——让你满足、给你带来滋养的事情。这需要你对自己的态度负责,需要你主动做出选择。这会给你带来享受喜悦的可能,你每一天都在选择快乐。对生命说“不”,意味着聚焦在错误的事情上,聚焦在问题和艰辛上。这是把责任推了出去。指责和抱怨对你来说容易多了,但你永远都会是一个受害者,当然也无法全身心地活出
西斯尼成功地使初学者能够理解一位非常艰涩且充满争议的思想家。遵循德里达本人对新手的建议,他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德里达的方法,也就是要“持续不断地‘冒险超越起点’”。最重要的是他未卷入德里达的思想在英美学界所遭遇的崇拜或是蔑视,反对对解构进行冷嘲热讽,而是站在哲学的立场上解读《声音与现象》,认真对待解构主义,这令人耳目一新。 这是一本学术导读书,是对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的重要著作《声音与现象》的解读。其原著早在1990年代末就引介到国内,并在学术思想界引起了广泛反响。弗农·西丝奈的这本导读书,将带领读者一个章节一个章节的细读这个文本,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这本巨著。
本书主要介绍了哲学领域的相关知识、主要哲学思想、哲学家及哲学作品等。本书内容丰富,涵盖广泛,作者通过哲学发展的时间轴以简单、易于理解的方式总结了哲学的160个相关主题,包含形而上学、认识论、政治哲学、伦理学、美学、心灵哲学以及科学哲学。本书试图用浅显易懂的、有趣的、穿插着幽默叙述的方式,来解读哲学中的一些关键理论、核心概念、主要发展以及思想大家。旨在希望读者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且激发出足够的好奇心,以便进一步深入了解哲学。
这是一本生动的简明史,深入地探究了从古希腊到今天,哲学如何改变了人类的知识和我们生活的世界。 在索姆斯看来,哲学并不是象牙塔中的抽象概念,而是知识的根源。2000多年来,正是哲学探究对新概念的发展,对旧真理的阐释,对基本问题的重新定义,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在这个意义上,如今的我们实际上生活在一个由哲学塑造的世界中,如果没有哲学,现代世界的构建便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这个观点下,作者在各章中具体阐释了哲学如何塑造了我们的语言、科学、数学、宗教、文化、道德、教育和政治以及我们对自身的理解,同时也分析了哲学如何渗透在法律与逻辑,心理学与经济学,相对论与理性决策理论等领域中。
《康德的目的论系统》以康德的目的论为研究对象,从康德哲学文本中梳理并分析其目的论思想,按照建筑术和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康德的自由目的论、实用目的论、自然目的论,最终构建康德的道德目的论,把康德的批判哲学阐释为"人类理性的目的论系统".从西方目的论发展目前来看,康德的目的论有两个突出的贡献,一是康德把传统的目的论论题从自然转向自由,提出"人是目的"这一菩名论题;二是康德创新了目的论思维方式,为目的论的现代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作的哲学对话体著作。全书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书中讨论的大多数问题都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优生学问题、节育问题、家庭解体问题、婚姻自由问题、独身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文艺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男女参政、男女参军等问题,几乎都是普通人一生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其思想博大精深,几乎代表了整个希腊的文化。而书中内容,对我们现今生活仍有绝大的意义。2015年11月,《理想国》在英国“学术图书周”中,被评为拥有影响力的20本学术书之一。
马克思关于技术进步的精辟论述贯穿于他一生的学术活动当中。《马克思技术进步理论研究》在对马克思文本进行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透过马克思对众多具体技术进步问题的针对性论述,还原和提炼出了蕴涵于其他理论深处的技术进步思想。《马克思技术进步理论研究》首先对马克思视野中的技术和技术进步的内涵、特点和类型等进行了分析,其次深入研究了技术进步发生的现实机制,最后从五个方面详尽阐述了技术进步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正反两方面影响。该研究不但在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理论体系,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而且对推动我国技术进步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当前中国分配不公、贫富分化的现状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缺乏相对获得感,这亟需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匡正和规范,可由于立场的不同与方法的缺陷,西方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出现了“马克思反对正义”的论调。正是从这样的现实关切和理论纠结出发,《马克思正义思想研究》通过重读马克思的经典文本,发现马克思的阶级立场、核心观点、基本方法和价值旨趣,以此为基点构建马克思正义思想,反驳“马克思反对正义”的论调,观照社会主义中国的现实。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一般原理的基本观点研究》是在课题组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基础上,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本观点研究丛书”(以下简称“丛书”)体例要求修改而成。原《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共设七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一般原理的基本观点研究》从中选取五个与本丛书要求一致的专题,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这五个方面的基本观点。这五个专题是: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意识论、意识形态理论、历史进步问题、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问题是20世纪20年代德国思想家和革命家卡尔·柯尔施先提出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是从批判性分析第二国际“正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把马克思主义“科学主义化”的错误倾向开
城市空间的生产正在全球范围内对人类的生活与命运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进程在直接的意义上也构成了当代中国重要的“生活世界背景”。本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的当代解读成果,探索马克思主义空间正义思想;放眼于马克思之后西方诸多学者的空间生产理论挖掘,吸收思想资源,开阔空间理论视域;结合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空间问题的经验分析,勾勒出社会主义空间正义的一般理论框架。本书基于“主体——实践”的解释范式,从空间的社会关系入手,赋予城市空间以主体视角和日常生活的意义,指明当前空间生产的基本矛盾可以概括为资本积累所带来的空间物化与人们的幸福生活追求之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反思当代中国城市化和空间问题,在制度与政策的顶层设计、参与性民主和公民权利、责任的空间化实践中寻求城市空间正义,为化解空间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