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回到马克思》的第二卷。作者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现象学对一般物相化和经济物相化迷雾的双重透视,突显了生产活动塑形-构序和社会关系赋型的社会历史负熵特质,揭示了社会生活和意识活动当下建构与消隐的突现场境本质,由此聚焦马克思的市民社会(资产阶级社会)话语与资本主义批判构式的复杂历史关系。本书在MEGA2的最新文献基础上,从思想史考古学的视角重新反思马克思早期市民社会概念背后的四种不同话语格式塔的复调构境,也重构了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进程中逐步从资产阶级社会批判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重要理论转换,最终精准确定科学社会主义否定性目标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科学认识的 第三个伟大发现 的艰辛历程。书中另一个重要的学术发现,是马克思基于劳动辩证法的劳动异化批判构式和批判认识论显隐逻辑,特别是马
民法典担保制度体系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共产党人的 必修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 ; 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 。 正是本着 学原著、读原文、悟原理 的宗旨,东方出版社最新出版了这套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图文版) 丛书。丛书由中央党校创新工程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问题研究 项目组组织编写。 丛书选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代表性经典论著,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经常提到的经典著作进行导读,一套八本。在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全貌的基础上,每本书以写作背景、成书过程和出版、全书结构、主要内容、核心观点及其历史影响和当代现实意义为脉络,对马
本书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前沿。全书由导论和八章构成,分别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人类实践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群众史观与“以人为本”、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及其发展规律、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的结合、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历史走向、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人的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在写作过程中力求准确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将其与当今社会发展现实结合起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实践性和时代性。本书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作了创新性的探讨。本书既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相关学科研究生的参考用书,还可以用作思想政治理论课“马
本书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翻译与传播情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察和梳理,通过历时分析马克思主义早期翻译传播个阶段特征、典型译本的译介情况以及代表性译者的概念翻译策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早期翻译呈现思想翻译传播的普遍特点和规律,并彰显翻译与思想文化传播的密切关系和互动效力。
《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 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纵向传承与外来文化的横向互动中,在这种“纵横交错”的文化背景下,刘擎教授通过发人深省的文字启发我们以理性化的方式来探索世界和自己,思考“人应当信奉什么”“应当怎样生活”“如何理解和应对困境”等诸多问题。 这部作品兼具敏锐的历史意识与深切的现实关怀。刘擎教授结合历史、文化、政治、哲学等众多元素,解读社会发展变化、思想的演进,以求大众在面对这个时代时,能够辨析问题与观念的来龙去脉,澄清我们的处境与自我理解,重建对未来的想象。 《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二○○○年以来的西方(2003-2019)(精)》 “在知识的意义上,西方也是中国的一部分。” “对西方而言,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只是中国问题专家关注的对象,也正在成为他们知识思想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参照。”
本书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前沿。全书由导论和八章构成,分别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人类实践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群众史观与“以人为本”、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及其发展规律、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的结合、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历史走向、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人的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在写作过程中力求准确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将其与当今社会发展现实结合起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实践性和时代性。本书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作了创新性的探讨。本书既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相关学科研究生的参考用书,还可以用作思想政治理论课“马
本书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根据、现实根据、基本涵义、精神实质、客观要求和内在机理等六个重大问题;探讨了“马哲中国化”的“缘起”和“界定”,主要是通过对“'毛泽东哲学思想'、'中特理论'哲学思想、'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和'中国学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四种存在形态“马哲中国化成果”的一种方法论的追究、分析和评析,以回答它们各自在方法论上的“为何”、“怎样”和“问题何在”等重要问题;通过对“'马哲中国化'的——理解'马克思'与'马哲中国化'、'马哲中国化'应遵循的实践思维、'马哲中国化'应坚持的方法论原则和'马哲中国化'应处理好的重要关系”等重大问题的研究,以回答“怎样才是'马哲中国化'具有合理性的方法论路径”问题,作者基于学科体系的创新,研究了“'马哲中国化'学科体系创新的——'理论体系的
《野兽与主权》本书完整呈现了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于2001-2002学年在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开设的十三次研讨班课程。在“野兽与主权者”的总主题下,德里达从人与动物之差异的维度、性别差异的维度、政治与非政治的维度等等,展开了对于从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霍布斯、卢梭到海德格尔、拉康、德勒兹、阿甘本等一系列思想家的开创性阅读,同时也涉及对蒙田、瓦莱里、策兰、D.H.劳伦斯等文学家的阅读。在这些炫目的阅读中,考察了种种动物形象包括狼、鸽子、狐狸、狮子、大象、蛇、海豚、猴子等等如何一方面在本体论的意义上被用于证成人的固有性和对于动物的优越地位,另一方面又在寓言的意义上不断地被各种政治话语所征用。德里达反复指出,在关乎人和动物的边界的问题上,重要的不是表明人们拒绝赋予动物的种种性质实际上为动
《人的行为》是米塞斯的扛鼎之作,也是继亚当·斯密《国富论》之后思想目前难得的对经济学理论进行全面整合的著作,为奥地利经济学派奠定了系统而清晰的理论基石。米塞斯认为人并非原子式的个人,而是运用其自由意志做出行为的人,他假定有一个“先验的”人的行为之“公理”,在此基础上一步步推导出人类社会经济的种种安排和运作原理,将建立在个人行为逻辑上的经济学理论提升到社会哲学或人类行为通论的高度来处理,由此开创出“人的行为学”方法论。
本丛书以全新视角围绕马克思主义研究进行阐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共5本,由北京师范大学杨耕教授担任丛书总主编。本书《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从宏观维度及学术理论上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前沿观点及热点问题,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境遇,为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开启了广阔的空间,是融资料性、学术性、前沿性和性为一体的系列丛书,对于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展示了我国学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方面达到的学术水平,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
《现实逻辑中的人:马克思的人学理论研究》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实践出发,来考察和反思我国人学研究得以泛起的历史背景及其演变的内在逻辑,从中进—步弄清人学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联系,同时对我国人学研究加以清理和总结。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不理解和关注人学,就不会深刻理解和关注这个时代;当代中国人学研究的任务和实质就是:作为哲学形态走入哲学研究前沿;作学术思潮关怀人的生存发展;作为新兴学说建构完整人的图景;作为新哲学观考察视角发生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