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内容涉及治国之道、为人之道、处世之道、修身之道等。内容广博,思想深刻,论点精辟,堪称中国古代的智谋经典。全书共分六章,仅一百三十句,一千三百六十字,字字珠玑,句句名言。此次出版,为方便读者阅读,我们对原文进行了精心的审校和精准的翻译,并根据原文的思想精髓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解析,且配有形象、直观的图解和生动、诙谐的漫画故事,让读者是在阅读过程中拥有清晰的思路和愉悦的心情。
本书为分析哲学的经典文献。正文部分一共16节,如题目所示,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批判经验主义,这一批判既涉及以洛克、贝克莱、休谟为代表的古典经验主义,也涉及以G E 摩尔、罗素和艾耶尔等为代表的当代经验主义,由此来进入 所予神话 。后半部分讨论心灵哲学,这一讨论通过讲述 琼斯的神话 来正面回答 所予神话 中的问题,并且由此提出一种新的心灵观,这种心灵观讲明了内在片断的真正身份,也表明了塞拉斯后来称为的言语行为主义立场。可以说,整篇文章以批判 所予神话 为核心,综合展现了塞拉斯的认识论、语言哲学、科学实在论和心灵哲学思想。
一个多世纪以来,由马克思点亮的唯物史观的思想火炬,驱散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迷雾,至今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本书有力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于世界、于中国之生命力,即不同于思想史上其他重要的哲学体系,马克思及其思想不是止步于解释世界 ,而是强调改变世界,为世界不同国家的发展指明路径和方法;而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解,恰恰成为中国探索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关键。 本书注重梳理马克思思想的演进过程,通过 对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的哲学、政治经济学概念的思辨阐释,重新发现 19世纪70年代后马克思思想发生的重大变化:在肯定世界历史统一性的同时,马克思科学地预见到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历史条件的差异性,会推动世界各国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全书文风精悍、结构丰富、论证严谨,为我们重新 走近马克思 提供权威指导。
《艺术作品的本源(精)》原为海德格尔在1935到1936年间所做的几次演讲的讲稿,演讲在当时即激起了听众的狂热的兴趣——此事后被德国当代解释学哲学大师伽达默尔描写为“轰动一时的哲学事件”,这篇文章现已成为西方美学领域的名篇而备受关注。 本书收录了三篇文章: 《艺术作品的本源(精)》,也是本书的主体部分 在本文中海德格尔围绕着“存在之真理”问题对艺术和诗的本质进行沉思; 《论艺术作品的本源(精)》,即前文的初稿,与前有一些不同之处,包含许多与定稿不同的想法。 伽达默尔为《艺术作品的本源(精)》单行本所写的导论,后来伽达默尔将这篇文章收入自己的《文集》并改标题为《艺术作品的真理》。
马克思人类共同体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书按照原生形态、现实形态至理想形态的理论主线,系统梳理了马克思的人类共同体理论,阐述了马克思人类共同体理论的方法论,构建了相对完整的马克思人类共同体理论体系。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美学者多斯桑托斯的 依附理论 和西方学者沃勒斯坦的 世界体系 理论、吉登斯的 现代性与全球化 理论、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 理论,进行了评述和批判,为进一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科学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理论参照。在马克思的人类共同体理论视域中,深刻理解马克思人类共同体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在逻辑关系,从思想内涵、理论背景、时代价值三个层面,既阐明了马克思人类共同体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相同之处,也揭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原创性
维特根斯坦是著名的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语言学奠基人。本书是根据维特根斯坦遗著中的101、102、103号所编译,主要是他一战参战中的个人笔记。笔记由两个部分构成,其中一部分是所谓的私人部分,记录了维氏参展期间的生活和心理状态,特别是其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另一部分是所谓的哲学部分,纪录了他参战期间的纯哲学思考。本书获得了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维特根斯坦文集”的支持。
本书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听到瑞典通灵者史威登堡的神秘事迹后的即兴之作。康德在此书中将形而上学家与通灵者相提并论。在康德的全部著作中,此书的风格是独一无二的,其笔调亦庄亦谐,类乎游戏之作。但在其讽刺性的笔调背后,实寓有极为严肃的意义。此书一方面批判了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重新规定了形而上学的任务与界限,并为之寻求新的基础;另一方面则试图为知识、信仰与迷信划定界限。它包含了康德日后形成的批判哲学之基本构想。就康德哲学的发展而言,此书代表了他由非批判观点发展至批判观点的一个转折点;而就整个近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而言,它亦被视为十八世纪以来启蒙运动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