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套能让你人生格局更大的生命思维全景导图,为你讲述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与世界相处的国学经典典藏版丛书。 一直以来,庄子的伟大和人生智慧都被教科书式地传播,少有人从如何解决人生各种难题的角度去解说,让大家以为庄子只是学者和中老年人才会去看的东西。其实,我们当下所有的焦虑与困惑,庄子在两千年前就有了答案,而解开这些问题的金钥匙就在《梁冬说庄子》系列里,打开它,你就获得了快乐的终极心法。 只要你明白庄子说什么,任何人生难题都能迎刃而解。 读完本系列,你会从此开心,知道在当下充满变数的时代里如何提升自身价值,用达观的全息视角来看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洞悉人性的真相,不再受各种情绪的牵引,让一切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围绕《论语》一书,梁漱溟先生从自己的理解出发,把儒家思想解释为十三个方面:乐、讷言敏行、看自己、看当下、反宗教、毋意必固我、非功利、非刑罚、礼乐、孝弟、不迁怒不贰过、天命。同时,还结合*国现时的思想及西方思想,谈了新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再审视,再理解。大家之笔,尽是神来之处,寥寥十万字把一个“儒”解释得淋漓尽致。
《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参考了中国文献现有的英文译本,但所有引文全都是重译的。这对于保证关键词译法的一致性是必不可少的。不管怎样,可资利用的翻译必然反映出19世纪以来汉学研究进展各阶段的水平;读者如在旧译本中查找《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的引文,有时会发现难以识别。《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的汉语拼音采用的是韦氏音标。
第三卷收黑格尔绎注一书此书按照小逻辑原书的顺序,逐节进行阐释每节分为讲解和注释两部分:讲解部分主要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和讲解小逻辑同节的基本思想和内容注释部分采用"以黑格尔注黑格尔"和"集注"两种方法:前者是就同一问题或同一术语,把散见在小逻辑其他各节以至黑格尔其他著作(包括一些尚无中译的著作)中的有关资料和论述都搜集在一起,俾使读者对某一问题某一术语的理解能从多处得互相参照互相发明之便,为此,往往为了一个注释,要翻遍黑格尔的全集;后者则是引证一些现代西方黑格尔学者的论述和注释来注释黑格尔,作为理解黑格尔原著的参考作者在绎注一书中所下功夫比论黑格尔的逻辑学更多绎注一书对读懂黑格尔这本晦涩难读的著作有更直接的帮助
《明永乐内府本周易传义大全》是由明代胡广等人奉敕撰写的,属于明初官修五经大全之一。该书共分为二十四卷,包括六十四卦、系辞上下传、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此书宗主程颐、朱熹之学,并兼取诸家易解而融贯为说。
阳明学是一门追求在生活中契入良知、发挥良知作用的学问。本书以中国哲学整体为视野,以二程、朱子、陆象山等为参照,以现实的人为根本关怀,以把握宗旨、以意逆志为具体方法,以本体、工夫关系为主线,以阳明晚年思想为归宿,对阳明学展开了全面、深入解读。解读所得的主要新观点为:对阳明而言本体是展现在现实世界中的规范性力量;工夫是一元两层本体工夫;即用是体是阳明体用论乃至整个思想的特色;知行合一包含本来合一、能够合一和应该合一三层意思;心即理包含性理直接出于心和性理统摄事物之理两层含义;良知与天道是既一体又同构的关系;阳明工夫论的内在理路是简易与真切的互蕴;“良知”意味着即用是体;无善无恶有无所谓善恶和自然好善恶恶两项含义;真诚恻怛对阳明思想具有总结性意义;等等。
\"《儒家经典导读》是作者通解《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和《家语》的一部学思录。本书作者注重在前后关联、通解“儒家经典”的基础上,深入浅出地阐发先哲的思想,同时博采众家之长,又仔细辨识纠正世人的误解,力求做到对每一章句的解读都忠于原著,且不限于依文解意,能够以意逆志,实属难得。 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通解儒家的修身之道、齐家之道、处世之道和成人之道,也就是君子之道,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随着晚清"内轻外重"局面的形成,督抚集团依托固有学术传统与行政资源,在学风引导、学制厘定、机构建设、舆论控制等方面作用显著。清季张之洞任督抚时期,凭借自身的"清流"背景与学术威望,在其周边形成了以昔日"清流"士人为核心的学人圈子。他们虽然未必具备趋新学者的超前意识或精神,却善于将外来新经验制度化、常识化、普及化,使其更容易为士林社会及政教体制接纳,从而开创了近代学术转型在本土语境下的"缓冲模式"。本稿强调张之洞作为政治庇护人、学术赞助者和交游组织者的角色,进而讨论这种"政教合一、官师不分"的自我认同,如何作用于学术组织与学制规划。正是通过以张之洞为中心的学人交游,同光之际"清流"的学术传统得以在清季十多年中持续发挥作用;"清流"所执着的义理、学理才有可能充实到以器物为主的早期近代化进程之中,
在近代东亚世界,西学东渐,凡是有心知晓世事,探究世变由来,思考因应之道,共向同循的,乃是可以名之曰追求“世界知识” 的思想道路。毕竟,在时人具体身处的生活世界里,确实存在着前所未知的知识天地,或是寰宇情势,或为新兴学问,乃至于新式传播媒介提供的讯息,好似广袤无涯,总可吸引有心好奇之士探其究竟,明其奥妙。他们就像是进入了一座包罗万象的“知识仓库” ,只要愿意信步直入,披卷展读,随意阅览,各色信息、思想与观念,斑斓眩目,应接不暇,迎面扑来:或是前所未晓的异域风土人情,或是从未得闻的他国体制伦常,或是向不得见的外邦奇技妙器,或是令人惊异不置,或是令人叹为观止,或是令人掩卷深思,或是令人摇头叹息,览卷所及,总可撼动挑拨观奇揽胜者的心怀意念,进而汲引足可激荡多样思考想象的“思想资源”。
导论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与“传统”的创造概述《创造传统(梁启超章太炎胡适与中国学术思想史典范的确立)》的研究主题、基本内容、创新点和现实意义。章粱启超的“学术”观念及其儒学性格第二章“事上磨炼”的新道学——五四后梁启超对儒学与儒学史的重构及其思想意图第三章“新史学”之“新”义——梁启超“人群进化之因果”论中的儒、佛思想因素第四章“齐物”世界中的“学术”“道德”“风俗”与“政治”第五章章太炎“六经皆史”说本旨、意涵及其变化考论(上)——以《春秋》学三变为中心第六章章太炎“六经皆史”说本旨、意涵及其变化考论(下)——兼论章太炎“经学”观念及其变化第七章胡适的“幽灵”——胡适研究与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的思想动态第八章“具体而微的哥白尼革命”——胡适对中国学术思想传统的“冉造”附录一傅斯年的“
您最近查看的商品和相关
《标注传习录》三卷,附录一卷四册,为日本学者三轮执斋所编,其于正德二年﹙1712﹚所标注之《传习录》以明万历三十七年己酉(1609)杨嘉猷刻本作底本,执斋按自己的认知对其进行了部分删减、增补。《标注传习录》首重文献典故的出处与来源,考证严谨,采用批注,这种批注形式成为日后日本学者训释学术典籍之范式。《标注传习录》是世界上第一部标注和注释《传习录》的著作,也是首本国外版的《传习录》,三轮执斋也成为第一位评注王阳明的海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