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本书稿是对马克思经典著作《哲学的贫困》的当代解读和阐释,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阐释部分;第二部分是马克思原著的文本摘编。 第一部分分为五章,分别从:1.《哲学的贫困》的创作缘起和其与《资本论》的关系;2.经典经济学研究对象与马克思《哲学的贫困》(即《资本论》中的)研究的对象的区别;3.经典经济学方法的非历史性与《哲学的贫困》中萌芽的历史性方法(即《资本论》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的区别;4.经典经济学的抽象实证主义与《资本论》学说的革命性质;5.研究《哲学的贫困》的当代意义五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哲学的贫困》一书的核心内涵,讲明了《哲学的贫困》作为《资本论》一书的哲学起源的逻辑线索,解释了包括价值(使用价值)、剩余劳动(剩余价值)、感性(唯物)辩证法等在内的众多马克思
内容简介: 本书稿是对马克思经典著作《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以下简称《雾月十八日》)的当代解读和阐释,书稿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阐释部分;第二部分是马克思原著的文本摘编。 第一部分包含:《雾月十八日》创作的历史背景与历史事件、《雾月十八日》基本结构和内容、《雾月十八日》的重要主题、《雾月十八日》出版后重要思想家或政治家的评论和《雾月十八日》对当代的启示五个篇章。作者首先通过对诸如 七月王朝 二月革命 法兰西第二帝国 等历史事件的介绍,向读者展示了《雾月十八日》的基本创作背景;紧接着作者根据《雾月十八日》篇章结构,依次对该书各部分进行了分段介绍,从总体上说清该书内容;然后作者对《雾月十八日》中的 历史主题 阶级主题 国家主题 等进行了专题讨论;最后通过托克维尔、列宁、本雅明和柄谷
内容简介: 本书主体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 文本导读 讲述了《费尔巴哈论》的历史语境与主导思想、《费尔巴哈论》的文本结构与学术阐释、《费尔巴哈论》的 科学 话语及其在中国的传播;第二部分 现实意义 探讨了 哲学科学 的理论影响与应用哲学的新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与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书后还附有《费尔巴哈论》原著中文译本及相关附录,以方便读者阅读原文并进行互文解读。
《我们所应走的路》是胡适的一本散文集。胡适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头人物,在批判旧的思想,开创新文化方面有很大的贡献,特别是倡导文学改良、整理国故、民主与人自由、科学与实验精神、新学术新思想等方面有很多创获,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本书对现在的我们有极大的教育意义。
《悲欣交集--弘一法师自述》精选了弘一法师传世作品中有关人生经历、出家原因、艺术成就、治学心得、佛学修养等方面的文章,使读者在阅读时,或可以透过法师的感悟,体会人生的真义,开卷有得。
为更好地挖掘与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现实意义,彰显并传承其精神及魅力,中华书局推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系列。该系列在“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读本的基础上加以修订升级。《周易诵读本》(升级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系列之一,我们依据权威版本收录《周易》全文,并附有拼音,对难字、难词、难句做了精炼、准确、易懂的注释,同时,配备全文诵读音频(以二维码的形式分章节附录),旨在让广大学生、家长和教师通过更便捷的方式,享受更优质的内容、体验更纯粹的诵读。
本书以中国学术史之宏阔视野,撮述朱子学要旨,内容论及自孔子以后迄于朱子此一千七百年来儒学传统之流变,朱子学之思想脉络,及朱子学之流衍,以此明朱子学承先启后之重要思想价值。本书高屋建瓴、内容通俗易晓,朱子学之精粹尽在其中,实为阅读和研究朱子学之入门书。
《江山代有圣贤出(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由周海春著,全书从知行关系上,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上,在士人和庶民的关系上,在学者和政治家的关系上,中西关系上说明梁漱溟是什么样的新儒家。熊十力是 醇儒 ,他心胸开阔,讲佛学、讲西方哲学、讲科学技术、民主自由平等哲学。本书生动地叙说了冯友兰一生的哲学和社会互动的历程,可谓处在大起大落的20世纪中的知识分子的一份档案
《曾仕强详解道德经.道经》由曾仕强著
李颙是明末清初关中理学大师,人称“二曲先生”,与黄宗羲、孙奇逢齐名,被誉为“清初三大儒”。全书 11 章 ,介绍了李颙的生平、著述、主要思想及学术渊源、对后世的影响,对李颙的学术思想进行了全方位研究。
吕柟,学者尊称“泾野先生”,是明朝中叶的关中大儒。吕柟继承了关学“以气为本”“躬行礼教”的主旨,以及践履笃实、浑厚大气的地域学风,成为明代关学的集大成者。该书就吕柟的生平、著述、学术思想、学术生涯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评价与总结。
《心书》为熊十力处女作,汇集熊氏1916年至1918年间的笔札25则。《尊闻录》系熊十力弟子高赞非整理的熊氏1924至1928年的论学语录与笔札。二书均为熊十力早期著作,相较参读, 能体现熊十力学术观点的变化及其根本思想的确立。
本书介绍李柏思想的渊源、构成及其时代背景,指出他作为明清之际著名的关学家,继承了张载开启的实践躬行、崇尚气节之关学传统,形成了以儒为本,兼取佛道,三教合一的学术思想体系,是明清之际唯物主义思想家的先驱者之一,于诗学和美学也有独到见解,对关中及周边地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道德,这是一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本书稿就是研究这一课题的学术专著。书稿着重论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儒家道德为代表的传统道德的批判和继承。他们批判其为专制政治服务,否定个体独立自主性等内容,同时又弘扬其“仁”“恕”“信”等德性。作者在书稿中充分肯定了近代道德革命的历史意义,同时又指出其不足,强调了反对封建道德任务的艰巨性和必要性,同时还对儒学复兴提出了个人看法。
什么叫静,什么叫静坐?静坐有什么好处?什么是精、气、神?怎样静坐才能炼精、炼气、炼神?常见的七支坐法,需要注意哪些要点?……所有静坐修定的人都想了解也必须了解的问题,南怀瑾先生在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中一一作了解答,简洁明晰,切中要害,为他们提供了最实用的指导。而对于一般人常见的糟糕做法,南师更和盘托出,直指其非,并一一加以说明,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更为重要和有意义。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是华夏之瑰宝,对中华文明产生深刻影响。儒家思想不单对于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巨大意义,对于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也提供重要精神资源。本套书稿通过研读儒家经典文献,对著述中的重要文字作简单的注疏通解,以利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通读儒家经典,了解 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书稿由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撰写,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对于读者研习儒家经典著作、了解儒家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作用。本文稿收录北宋 理学家邵雍的《观物篇》共十四篇, 这十四篇中《观物内篇》十二篇,为邵雍自著,《观物外篇》二篇,为其门人弟子记述。本文稿较全面地反映了邵雍在哲学、理、历史学方面的理论大纲。
本书选取了近百位中国古代圣贤的富有原创性、启发性的思想片断或言论,它们都是古代圣贤们在各自的生存环境中对人类命运或历史发展的独特思考,以及在面对具体事件、具体现象时做出的富有创造性的应答,包含文史哲及政治、经济、法律等各个领域。作者不仅阐发了这些思想的精要,还以现代视角审视它们的当代价值,阐释五千年中国思想文化的精粹,是一部深刻而不乏灵动的思想史小札。
本书是一册自然科学家爬梳历史文献,探讨中国气候变化及其规律的图书。作者从文献中发掘资料,借助现代科学理论进行分析比较,创造性地提出观点,形成一篇篇充满知识、趣味盎然的科学小品。
《弟子规》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并广为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目的就是要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为将来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具体阐释了“弟子”在家、在外、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等方面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是中国文化的典范。《太上感应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作者不详,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传统民族思想,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十善业道经》出自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佛说海龙王经》,为其第十一品《十德六度》。由李毓秀等人所著的《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