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说什么》是西安交大哲学教授韩鹏杰对《道德经》的通俗解读,以魏晋时期天才学者王弼注解的经典本为依据,回归老子的创作初衷,为读者还原一本去神化、去玄妙化的真实《道德经》。韩鹏杰指出,《道德经》本质上是一本有关领导学的经典,其成书目的是为当时的王侯、士大夫、圣人这三类领导者,解答治国之道、为官之道和人生之道的困惑,引导其成为有德之王、有德之士、有德之圣。他精研《道德经》数十年,以独有的“以经解经”特色和幽默风趣的讲解方式,对《道德经》进行了逐章逐句的精妙解读。在他形象生动的例证和旁征博引的拆解下,读者可以快速了解《道德经》中的思想与智慧,进一步为自己导生活之道,成有德之人。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批判性思维已经成为每个人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批判性思维帮助人们分辨真伪、分析逻辑、合理表达,决定了我们信什么、做什么,以及在面对复杂世界的时候如何做出更好的判断和决策。本书作者是国内从事批判性思维教育的专业机构“C计划”的三位联合创始人,她们不仅完整展现了批判性思维的学习步骤,更打造了一个零基础、本土化、思维方式可视化、思考过程步骤化的学习系统,并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批判性思维工具供读者在实践中使用。让我们掌握批判性思维,学会思考,做信息时代里更清醒的人。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智慧宝典,其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其至高的地位。《论语的生活智慧》一书将先哲的金玉良言与当今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从看似浅显的语录经典中提取出生活的智慧,从而为社会大众提供一种有效地人生参考,有助于读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营造更适合自己的心境和环境。 曾教授曾经说:《论语》这本书可以算是一道家常便饭,不是它便宜,不是它方便,而是当我们吃了很多很多山珍海味之后,我们会感觉到,还是要回头,吃吃家常便饭,中华民族永远不离开它。 为更好的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曾仕强、曾仕良著的《论语的生活智慧(上下)》对每一句《论语》原文都从六个方面予以解读,具体框架是:注释、主
《论语》共二十篇,多以每篇起首二字作为篇名。《樊登讲论语:学而》以《论语》开篇“学而”二字为题,解读上半部《论语》。“学而”代表了终身成长的价值观。《樊登讲论语:先进》以《论语》下半部首篇“先进”二字为题,演绎下半部《论语》。“先进”意味着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新的力量。《论语》是对樊登人生影响优选的一本书,没有《论语》就没有现在的樊登!他捧着《论语》反反复复地研读了20年。《樊登讲论语》是樊登的心血之作。樊登在为大家深度戒赌了300多本书之后发现,《论语》中的理论并不过时,它几乎能够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一切烦恼。本书的特色,是用最通俗的方式解读《论语》。樊登结合现代的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育儿知识、教育学、创业方法、领导力解读论语,让每个人都能在轻松读透论语的同时,把论语用起来!
AI时代,哲学何为?艺术何为?本书汇集了当代技术哲学研究领域代表人物许煜过去十年的重要研究成果,试图阐释与技术时代相关的诸多关键问题,内容涵盖哲学、技术和艺术三个领域。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煜对哲学史,尤其是个体化理论的关注,看到他对海德格尔和西蒙东等人的哲学的诠释与拓展;可以看到他提出的宇宙技术概念,他旨在建构一种新的哲学探究方式,从而超越西方技术理论;还可以看到他长期以来对利奥塔的传奇展览“非物质”的研究,以及他新近试图表述的山水逻辑。这本书展现了许煜独特的哲学风格,以及他跨越哲学、技术和艺术的思考策略。
“感知”“理知”“自我认知”是 哲学家陈嘉映先生长期思考和研究的主题。秉持一贯的论述特点,在本书中,他从精微的概念辨析入手,去分析哲学中此类论理词背后的理路,进而拆掉概念的围墙,将其贯穿、打通,让我们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与我们生活的联系。不管谈感知、理知还是自我认知,他总是连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在谈,连着整个时代、人类经历过来的一个个时代在谈。 在 这个理知落幕的时代,面对技术化、数字化的大形势,如何认知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如何认知我们自身在人之中的位置,本书提供了一个深入而又有新意的视角,让我们对这个世界重新产生感觉, 有力量去应对当下的问题。 这不是艰涩的哲学论文,也不是一部研究性著作,而是一位始终关注人在世界之中如何生活的哲学家将他的多年思考以易懂的方式聊给我们听。
谪居龙场,顿悟圣道;巡抚闽赣,平匪诛藩;回乡守制,光大心学;总督两广,保境安民。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的一生,跌宕起伏,波澜壮阔,自始至终都在践行“知行合一”,真正地做到了“三不朽”,从而超凡入圣。不论是遭逢困厄,还是身处顺境,他都凭借着心学的智慧,不悲不喜、无宠无惊地泰然处之。 “二十一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因为他的心学智慧不会过时,他的人格魅力光照古今。诚如作者所言:“这个人用良知建功立业,因此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上。”
AI时代,哲学何为?艺术何为?本书汇集了当代技术哲学研究领域代表人物许煜过去十年的重要研究成果,试图阐释与技术时代相关的诸多关键问题,内容涵盖哲学、技术和艺术三个领域。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煜对哲学史,尤其是个体化理论的关注,看到他对海德格尔和西蒙东等人的哲学的诠释与拓展;可以看到他提出的宇宙技术概念,他旨在建构一种新的哲学探究方式,从而超越西方技术理论;还可以看到他长期以来对利奥塔的传奇展览“非物质”的研究,以及他新近试图表述的山水逻辑。这本书展现了许煜独特的哲学风格,以及他跨越哲学、技术和艺术的思考策略。
本书围绕生死、天地、修身、君子、劝学等十大核心概念,以作者近九十年人生阅历、六十年潜行研习为基础,秉持亲切生动的文笔、率真幽默的风格、深情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解读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本书在内容方面绝不故作高深,而是从浩如烟海的中华古籍中抽丝剥茧,带领我们发现国人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准则的源头,学习古圣先贤的人生智慧,开启当代生活的全新天地。这是一次中华传统文化的关键词解读,一本饱含人生阅历的智慧之书,一剂治愈精神焦虑的处世良方!在此书里,以天地人为源头,以人的生活为本体,以文化为汹涌奔腾的巨流。生活来自天地大千世界,文化是大千经验、大千学问、大千智慧。归根结蒂,这是一本努力让文化回到生活的书,让古代与现代尽可能接轨的书,让生活之路受用文化滋养的书,让高大上的人物和传统文化
周敦颐,人称濂溪先生。接续儒家正脉,为宋代新儒学的开创者,《宋史》称赞说:“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太极图说》《通书》乃宋明儒学开山之作,成书以来备受尊崇,朱熹为之做注解,明代曹端依“朱解”再加阐述,名为“述解”,成为明清以来最受重视的注本;马一浮先生1940年代于复性书院刻印“儒林典要”,首列其书。此次整理,以复性书院精校本为底本,再加校点,堪称迄今最善之本。新增导读,梳理儒学源流,讲解工夫要点,提示今人身心修习方法、入手要领等。
本书是复旦大学哲学教授王雷泉先生多年以来为社会各界讲课的讲演录。 在十一讲中,分别围绕中国佛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佛教哲学与生态环境、佛教对世界人生的看法、教外别传与宗教兼通、《坛经》中的哲学、法华精神与人类宗教的未来、我们需要怎样的宗教、佛教的思想与方法、三教融会背景下的栖霞论道等重要问题,以哲学的方式进行了概念辨析与义理解读。 本书属于《师说》系列。
《中国的 :儒教与 》是韦伯在 社会学上的第二本主要著作,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同属于三大卷本的《 社会学论文集》首卷。在本书中,韦伯专注于探索中国社会里那些与西欧不同的地方,以此突显西方 教文明的特色,并且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发展呢?韦伯所着手探讨的对象,特别是中国与印度,都是既庞大复杂又源远流长的文化体。身为西欧近代文明之子的韦伯遂以“理性化”作为其研究世界各大文化的“利器”。他的着眼点在于: 与社会其他层面、理念与利益在人类文明的整体发展上究竟有着什么样的互动关系,在种种互动关系下呈现出怎样的理性内涵。韦伯在本书中分析了中国的 、法律、城市、行会、士人阶层、正统礼教、异端信仰等,无非是想借此构筑出:中国人想的是什么、做出来的又是什么,以及所想与所做之间
本书是复旦大学哲学教授王雷泉先生多年以来为社会各界讲课的讲演录。 在十一讲中,分别围绕中国佛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佛教哲学与生态环境、佛教对世界人生的看法、教外别传与宗教兼通、《坛经》中的哲学、法华精神与人类宗教的未来、我们需要怎样的宗教、佛教的思想与方法、三教融会背景下的栖霞论道等重要问题,以哲学的方式进行了概念辨析与义理解读。 本书属于《师说》系列。
本书从南怀瑾先生的四十余本著述中,精心摘录南先生讲述的中国人所耳熟能详的老话、格言、谚语等共近200条。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为内养篇,包括安心之道、德行之本、学习之窍、躬行之要四个主题,下册为外用篇,包括齐家之宝、明辨之法、处世之方、经纶之道四个主题,涉及修身养性、家庭教育、为人处世等各个方面。每篇字数不多,阅读轻松,却十分接地气,读来就能在生活工作中用得上,启人心灵开人眼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