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由罗吉芝译注
严复和福泽谕吉是中日两国近代化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两人都在东方的强大帝国遭遇西方的坚船利炮之时为本国的自强和发展积极寻找出路;两人都是传播西方先进思想的先驱者,为开启民智,增进对于西方的了解做出了重要贡献;两人都著译兼备,将本国悠久的文化和西方思想融会贯通。中日两国的近代化历程相异,严复与福泽谕吉的行动、著译风格、思想和人生轨迹也有许多差异。在中日启蒙思想这一主题下,本书以历史的纵向变化和时代的横向关联为坐标,以严复与福泽谕吉两人的思想特点和变化为研究的重点,分列时代篇、文化篇、思想篇和实践篇,从不同的方面和维度,系统地对中日近代启蒙思想进行了透视和比较,呈现了两位启蒙思想家的复杂图像、相通性和独自性,作者在不少问题上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对于梳理中日两国的近代化历程给
梁启超著述集大成之作,再现民国初版原貌的经典版本 《饮冰室合集》编于1929年梁氏逝世后,是梁启超授权的著述集成,堪称梁氏思想文化探索与贡献的集大成之本。虽然在此前后出现过众多梁著版本,但它们都不能取代《合集》的典范意义。该本于193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充分体现了梁启超与中华书局的密切联系和长久友谊。是书一仍原貌分为《饮冰室文集》16册,《饮冰室专集》24册,合计40册。本书可见作者思想之发展及三十年来政局及学术界转变之迹。 2013年是梁启超诞辰140周年,中华书局特推出《饮冰室合集》典藏版。典藏版恢复初版原貌,分装40册,在对经典版本的纪念中增加使用的便利;放大开本与版心,重选底本,限量精印,制作更加考究。
在近代中国, 自然 和 人 是两个重要的思想概念,它们既是社会变迁、西方科学思潮东渐的产物,又对中国社会变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核心含义也不断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保留着中国古典思想传统的含义,另一方面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是时代变迁和东西方文化碰撞的产物。本书全面地梳理了这两个概念在中国近代不同的哲学家、思想家那里的不同意义,从严复、章太炎、胡适直至张岱年、辜鸿铭、殷海光等,分别深入地探讨了他们各自思想中有关两个概念的理论,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细致地展现出两个概念的发展谱系和链条。
本书从晚清之际受到西方影响而发生巨大转变的中国思想着笔,从对万国公法的了解和运用、强权与公理、变法与革命、义利之争、新旧之辨、科学与宗教观念等角度,对清末民初之际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变化开展了分析。其间穿插介绍这一时期对中国人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人在不同层次和角度上的观点,兼顾个体的思想变迁,呈现出纷杂而不凌乱、冲突但不混沌的时代思想画卷。本书认为,近代中国思维方式的转变核心就是对 富强 或者说 自强 的追求,这一核心之下凝聚了持有不同观点的知识分子和行动者。
本书即《王文成公全书》,明代理学家王守仁(即王阳明)的全部著作的结集。全书38卷,具体包括:首编语录三卷,为传习录,附以《朱子晚年定论》,乃守仁在时,其门人徐爱所辑,而钱德洪删订之者。次为文录五卷,皆杂文;次为别录十卷,乃奏疏公移之类。次外集七卷,为诗及杂文。次续编六卷,则文录所遗,搜辑续刊者。后附以年谱五卷,世德记二卷。其初本各自为卷,隆庆六年,御史谢廷杰巡按浙江,始合刻之。谢氏刻本影响深远,几为后出各本之祖。本次点校,即以《四部丛刊》影印之隆庆谢氏刻本为底本进行点校。本书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哲学和事功史迹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资料。
本书以讲义的形式,从体时位方法系统入德位法则来释易,立德学释《周易》七十五讲。本书围绕德性(十德系统)提出宗性说,形成了从道之体全德之性、从象之宗溯理之源、从法之序正易之用为特点的宗性易学流派。上卷以“从象数理归德位、从全大体言治理、从演法则定程式”为结构,从明易道法则和据法则言治理两大体系来解读《周易》达至理入大乘之思想;下卷以解读卦爻德学精义为重点,从“德”在本体、道性、法序、经世、证悟五位一体的本原性原理来解卦、爻之象数原理,并阐发德学义理。宗性易学,从小乘身德之成到大乘位德之全,再到大小乘贯通的性命双证之道,处处不离德性,爻爻不离法则。又以易会通释、道、儒、医诸家,形成了统纪诸家归德并总御群方宗性的显著特征。
本书分为4部分,部分绪论,澄清此书所要讨论的 意识 概念和问题域。第二、三部分是本书的主要部分,分别从意识结构和意识发生的角度,借助现象学、心理学等精神科学的研究,多角度、多层面讨论意识。第四部分是一个总结,从方法和运用角度总结意识研究, 如作者所说,这本书里提供的是对意识现象学的一个系统研究的尝试:整个阐述是从感知分析开始,到性格分析结束。现象学的意识分析在这里以三种表述形态逐步完成自身勾画:其一,从静态的意识结构研究到动态的意识发生研究;其二、从横向的意识行为分析到纵向的意识权能分析;其三、从彰显的意识理论到潜隐的无意识理论。概而言之, 系统 在这里是指意识的静态横截面和发生纵剖面的两个向度的展开脉络。 从结构现象学的横截面角度进行的权能研究会首先将意识权能分为三大类型来进行研
本书是王中江教授研究近代思想史的代表作之一。本书以 进化主义 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历史为研究对象,脉络清晰地呈现了其自初传到深化、演变的发展过程,展现了进化主义这一理论复合体中所包含的解释力和理论衍生能力,呈现了其在解释中国近代危机和提供变革动力与方向上承担的多重角色,为理解近代中国思想、社会的发展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视角。
本书为南怀瑾先生于2007年应几方敦请举行三次演讲之记录,内容包括:新旧文化的企业家反思,国学与中国文化、漫谈中国文化与金融问题。本书从《管子》《货殖列传》《食货志》等中国古代典籍的财货观切入,分析讲述近一个世纪的金融、企业及管理体制的演进,化古为今,视野广阔。
《杨时集》共四十二卷,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的作品全集。包括上书、奏状、表、劄子、经筵讲义、经解、史论、答问、策问、启、记、序、题跋、杂著、哀辞祭文、状述等各一卷,辨两卷,语录四卷,书七卷,志铭及表碣八卷,诗五卷。本书以明万历十九年将乐知县林熙春重刊《龟山先生文集》为底本,以明弘治李熙刊本、正德沈晖刊本、清顺治杨令闻刊本、康熙杨绳祖刊本、正谊堂张伯行刊本和四库全书本为主要对校本,并参考其他史书、经书、文集、方志、谱牒等资料,进行断句标点、分段和校勘。除正文外,本书还包括八个附录:杨时著作序跋;传记、墓志铭、行状、年谱;像赞、题词、祭文;诰、诏、记、疏;朱熹《四书集注》所引杨时著作摘抄;历代名人论杨时;杨时佚诗佚文。堪称一部小型的杨时资料汇编。
《认知哲学手册》首先对认知哲学的含义、问题域、研究维度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做了界定,在此基础上系统论述了认知哲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其次详细梳理了哲学目前关于认知的各种观点与立场、研究范式和方法论,探讨了著名认知科学家、认知科学哲学家、认知心理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关于认知、意识、思维、智能、表征模型等的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最后从文化、社会认识、生态学、实在论、逻辑、情感和语境化视角探讨和分析了认知哲学的可能发展趋向。
依著名学者王亚南先生所论,朱谦之先生是一个 时代感 极强的学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之风云变幻,大都反映在其相关著述中。就其早期政治哲学而言,朱谦之先生先批判实验主义、无政府主义,主张虚无主义,乃著《现代思潮批评》《革命哲学》等;又自虚无主义转向唯情哲学,乃著《古学卮言》《一个唯情论者的宇宙观及人生观》等;又倡大同思想,著《关于孔子的大同思想》等。 本卷计2册,包含政治哲学类著作7种,文章22篇,其中文章14篇,为首次纳入朱谦之集子中。
本书所据古本包括韩非、严遵、刘安、扬雄、司马谈、司马迁、河上公、王弼、杨孚、孙登、马诞、王誗、郭云、阮籍、阮咸、董遇、陈韶、李奇、梁王尚、张嗣、梁帝简文、应吉父、张玄静、张君相、朱桃椎、开元御注、傅奕、李若愚、陈碧虚、苏辙、司马光等三十余家,其中相当一部分为书志所未著录,其他《老子》集注亦未提及。范氏以古本为权衡,同时又广泛征引当时能见到的各种版本,互为参证,辨析同异,绝不轻易改动,由此可了解南宋时期《老子》版本的流传情况。
《北溪先生大全文集》为南宋理学家陈淳的文集汇编,是其学术专著之外体现其儒学思想、可资研究的重要作品。作为朱熹的得意门生之一,陈淳一方面力图准确理解和把握朱子的思想精髓,另一方面,又十分注重义理推演和融会贯通,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学思想体系,并在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朱子的基本理论。除单独成书的《北溪字义》等著作之外,这些思想都体现在陈淳各类著述之中。陈淳还以传道受业为己任,常与同道或后学在书信中就理学问题往还议论辩难。除此之外,陈淳虽不见用于世,但常怀忧国忧民之思,在代人撰写的奏疏或给地方官员的进言中,对时政及地方民政利病等皆陈述了自己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著述即由其子陈榘编次为《北溪先生大全文集》五十卷。《北溪先生大全文集》此前未见校点整理本。此书现存最早的刻本为明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