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辛亥革命带来的帝制消失,与新文化运动带来的反传统思潮,中国学术也卷入了一场深层次的“革命”之中。这场革命的核心内容就是:经学的瓦解。 《经学的瓦解》展现了西学东渐中,中国学术研究的主流整体性从章太炎的“以史为本”转向胡适之的“以史料为本”,新文化运动、整理国故、古史辨相继兴起,全面移植西方学术分科,从而实现中国学术现代转型的基本历程。 《经学的瓦解》从经学角度对现代分科之学赖以成立的一系列预设提出质疑。中国文明的核心即在经学,经学大义之相传,方能保礼乐文明之不坠。作者提出:重回经学!
《孝经注疏(繁体竖排版)》出版后将成为《孝经注疏》的优选版本。《注疏》相传是孔子为曾子陈述孝道所著,是《十三经注疏》中篇幅最小的一部经典。汉代有今文古文两种版本,分别由郑玄作注和孔安国作传。到唐代唐玄宗李隆基融合今古文两家,亲自为《孝经》作注,并命元行冲作疏,颁行天下。郑、孔两家之注逐渐消亡。到宋代邢昺以元行冲之疏为基础,重新作疏,遂成《十三经注疏》中《注疏》之定本。此次整理以明代泰定本为底本,参校吸纳了清阮元本等的整理校勘成果,重新进行了勘误补缺,并加了标点。书后还附有序跋提要,供读者研究。整理者金良年先生对《注疏》研究多年,颇有心得,是这方面造诣很深的专家。
一代文豪、教育家、哲学家、历史学家胡适有关哲学人生命题的深邃感悟。逻辑严密、语言深刻而犀利,极具感染力。 胡适哲学思想中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首次以“情感代入”而不是“学院教导”的基调来展现胡适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探索成就。属于当下胡适出版的热点“论人生”专题,却又跳出众家拿胡适文章名作书名的套路,以其众所周知的自题肖像“过河卒子”以及胡适字“适之”的双重喻义,赋予主题更耐品的意蕴。与前期胡适主题图书相呼应,《胡适四十自述》《胡适文选-朱自清点评本》《过河卒子 何以适之》,有助于形成链式效应,相辅相成,也留有后续可作文章的余地。
《易》之为书,或为卜筮而赞德通神,或为哲思而精义入神,或为要典而利用安身。世人于《易》,探赜索隐其形而上之道,极深研几其形而下之理,综括天地人之象数,遂成显微阐幽之易学。于古,易学乃中国文化发展之滥觞;于今,易学乃世界文明互通之津梁,然而哲人其萎,典籍浩繁,是故欲尽情伪,明得失,辨损益,必待之以彰往察来之史。《易》之史,历经三代四圣,承之以汉唐,继之以宋元明清,于今绵延不绝,寰宇传习,足谓贯通古今、弥纶中外。 本书标以“简史”之名,即以易简之道,拣择古论新说,就易学嬗变之中觅求清晰脉络,在学说纷纭中撮其概要,以使此书易读、易用而为学《易》者之初阶。
证严上人有感于时下年轻人的生命困惑,父母师长也不一定能找对方法,帮得上孩子的忙,决定通过十二堂好命智慧课,包括:争时间、重孝顺、顾好心、美人文、入慈济、做志工、说母语、善人生、明情绪、不吸毒、绝非行、显佛法,来为迷途的孩子加持祝福。希望通过十二个不同面向的开导启示,从个人的小爱,拓展到为他人付出服务的大爱,让年轻人对生命课题不再无所适从,能尽快找到人生的方向,让生活更有定见,更能够肯定自我的价值,活出好命的人生,也撒下大爱的种子!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来介绍这套书:阳明先生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先从《圣人传奇里》走进先生的传奇,从“神仙送子,圣人出世”到“谈笑间,建功立业”,一览先生“鞠躬尽瘁,光明一生”的恢宏“影片”。再来细观《同学少年》,领略先生的年少时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阳明洞天》,一窥先生年少时求法问道的经历;《龙场悟道》,探析先生被贬龙场,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讲学黔中,心学长存。阳明心学以“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引领我们穿透心灵的种种藩篱——阖上先生的壮怀激烈的传奇一生,且再让我们来做《心灵修行》,从“心”开始,从“佛禅”走入,融摄佛禅,初窥“知行合一”,逐渐恢复心灵最初的摸样,慢慢做到“达观”;进而可以《吾心光明》,再慢慢体悟阳明心学的古为今用。让阳明心学相伴前行——《
本书收入了《开放的心灵与审美的心境——(庄子)内篇的心学》、《心通道境:心灵的内修与审美空间的外移——(庄子)外杂篇的心学》、《庄子论人性的真与美》、《庄子论情:无情、任情与安情》、《(庄子)抒情传统在后代的回响》等论文,以及《(庄子)“心”、“性”、“情”三字出处索引》一个附录,深入解析了庄子人性论中的情性观,描述了哲学 自然人性论的主线脉络,揭示了庄子在道情、天情的统摄下,关照现实人生的“任其性命之情”与“安其性命之情”的理论走向。
《周易》一书于古代原为卜筮之用,儒家则据此书发挥中庸思想,这样,便将有迷信成分的阴阳家筮法,予以更张,变成依《周易》象数来发挥儒家的哲学。这样一来,《周易》便脱离了阴阳家的占筮,提高成为由筮辞发展哲理,并由哲理来推断事理。 《春秋左传》中有春秋时代的占筮十三则,由这些占例,即可知其占验实与儒家易筮之法相同,与阴阳家的筮法关系甚少。鉴于这种情形,王亭之便跟冯公夏先生商议,其实我们可以写一本依据儒家象数易理来解释筮辞的书,冯氏十分赞同,所以便写成了《周易简易占卜》一文。冯氏逝世后,遗稿由王亭之编辑整理,并补入《杂卦传》对各卦性情的定说,以及对《春秋左传》筮事十三则的解释,如是即令读者可知春秋时代的卜筮,实非迷信,只是依卦象来解释事理,这样便建立了本书的脉络,占筮即与哲理结合,占
船山先生,即王夫之,是我国明清之际伟大的思想家。他学识淹博,于经史子集四部之学皆博极精深,于天文、历数、医理、兵法、卜筮、星象等亦旁涉兼通。他一生著述宏富,为后世留下了逾千万字的宝贵文化遗产。面对如此卷帙浩繁的著作,普通读者往往望而生畏。本书即是以《船山全书》为底本,撮其要者,选录船山部分文章、诗词,浓缩船山学术精华,便于读者快捷地了解船山。书中每篇均设有导读,以介绍诗文创作背景和主旨;针对篇中重点、难点字词,文后加以精当注释, 有助大众阅读。选注者夏剑钦先生从事船山研究逾三十年,既出版了多种船山研究著作,同时也参与过《船山全书》的校点和修订再版工作,在船山研究方面造诣甚深。本书选目力求展示船山的 思想和精神风貌,希望在船山400周年诞辰之际,读者能借此书领略到船山的独特魅力。
人生并不完全是一个“舒适圈”。由家庭到学校,再由学校到社会,成长要经历一个又一个挫折和失望。本书设想年轻人在逐渐长大以后,完全独立以前,有一段什么样的历程。对它了解越多,伤害就越小;得到的营养越丰富,你的精神就越壮大。
《〈群书治要·孝经〉讲记》是“刘余莉细讲群书治要系列”之一。《孝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典,相传是孔子为“六经”所作的纲领性著作,为读书人之。《孝经》共十八章,除最后一章《丧亲章》之外,《群书治要》把其他章节几乎全部收录。刘余莉引经据典,深入浅出,通过对这些章节的字词,重点是义理的阐释,让读者通过这一本书读懂《孝经》,体会中华孝文化的精髓,从孝敬父母开始,培养恭敬心、谦卑心、仁爱心,经营幸福人生。
《〈群书治要·孝经〉讲记》是“刘余莉细讲群书治要系列”之一。《孝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典,相传是孔子为“六经”所作的纲领性著作,为读书人之。《孝经》共十八章,除最后一章《丧亲章》之外,《群书治要》把其他章节几乎全部收录。刘余莉引经据典,深入浅出,通过对这些章节的字词,重点是义理的阐释,让读者通过这一本书读懂《孝经》,体会中华孝文化的精髓,从孝敬父母开始,培养恭敬心、谦卑心、仁爱心,经营幸福人生。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撰写的一部佛教史著作。全书分为五章,对古代印度的社会与宗教,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汉代至清代佛教的兴衰变迁,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的现状与思考,以及亚洲和欧美各国的佛教概况等,做了简明扼要的叙述。书末所附的《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乃是研究佛教丛林制度的由来、内容及其社会影响的重要文献,颇具价值。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撰写的一部佛教史著作。全书分为五章,对古代印度的社会与宗教,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汉代至清代佛教的兴衰变迁,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的现状与思考,以及亚洲和欧美各国的佛教概况等,做了简明扼要的叙述。书末所附的《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乃是研究佛教丛林制度的由来、内容及其社会影响的重要文献,颇具价值。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撰写的一部佛教史著作。全书分为五章,对古代印度的社会与宗教,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汉代至清代佛教的兴衰变迁,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的现状与思考,以及亚洲和欧美各国的佛教概况等,做了简明扼要的叙述。书末所附的《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乃是研究佛教丛林制度的由来、内容及其社会影响的重要文献,颇具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