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生论》是著*名文史专家张中行先生谈论人生哲学的著作。作者在书中易古人的 率性 为 顺生 ,对多种人生命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表达了自己关于 怎样活才好 的种种人生见解。近百岁高龄的文化老人运用自己厚实的人生经验和丰湛的人文知识,把人生的方方面面梳理为三个方面的六十个命题,从古今沟通、中外比较的角度条分缕析,推本溯源,以散文化的笔墨娓娓道来,使全书在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人生思索中,开人眼界、启人胸襟。
老子所著《道德经》以道和德为纲,涉及修身、治国、用兵、处世,被誉为万经之王。战略管理专家冯唐,研读中国古籍数十年,以成事学角度讲透《道德经》在现代生活的应用:成事之道,将帝王治国驭人之术,化为当代管理方法论;成事之德,把修身处世之学,化为现代人可实操的心法;全书十余万字,冯唐白话翻译《道德经》,通俗易懂,以自身20年战略管理实践为案例,深度解读老子哲学,融会贯通中西管理智慧。祛魅、实用、成事,有道亦有术,管理者提升领导力、普通人过好一生的之书。
理查德?费尔德曼的《知识论》以标准看法为核心,围绕六个紧密相连的问题展开:(1)在什么条件下一个人知道某事是真的?(2)在什么条件下一个信念是有证成的?(3)知识论问题、实践问题和道德问题,如果会相互影响的话,那么它们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相互影响的?(4)我们真的有任何知识吗?(5)自然科学的成果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对知识论问题产生影响?(6)认知多样性的知识论后果是什么?这六个问题的答案构成了一个*解释论证,其结论为 标准看法还是正确的 ,即我们知道相当多的各种各样的事物,我们主要靠知觉、记忆、证词、内省、推理和理性洞察来知道它们。
本书为作者在20世纪90年代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作者这一时期的演讲文章以及所写短文,共16篇,着重讨论女性主体存在的可能性,以及这一主体将有别于男性主体并独立于男性主体而存在。伊利格瑞从对于西方文明男权传统的批判中寻找女性话语的可能,努力倡扬真实的女性自我。本书提出了一些方法和手段,在权利、工作、语言等方面展现自信真实的自我,还指出了如何成为一个女人与语言、美貌、母性(自然和精神)、年龄、健康的关系。它关注的是分析和修复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同时构建与众不同的男人。
内容介绍: 本书稿是对马克思经典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当代解读和阐释,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阐释部分;第二部分是马克思原著的文本摘编。其中,第一部分分为五个章节,分别对《手稿》的创作背景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位置进行了深刻剖析。对《手稿》中的核心概念、范畴如 异化劳动 异化的积极扬弃 对象性活动 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与逻辑的串联。最后,针对《手稿》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意义进行了思想史和文献学角度的分析和梳理。
《五行大义》隋萧吉撰,五卷,分二十四个主题,因有的主题下还进一步细分,共计四十个条目,包括了释名、支干相配、五行相生相克相杂、论德、论刑、论律吕、论情性、论治政、论诸神、论禽虫等,内容广泛。本书是我国古代系统总结五行思想的经典要籍,是隋以前五行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此次整理,以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所藏宽政十一年(1799)《佚存丛书》初刻五卷本为底本,以三种日本抄本、一种日本刻本、四种国内刻本、一种国内排印本共九种本子为校本,在充分吸收清代以来王念孙、孙星衍、严可均、赵在翰、孙诒让、王先谦、皮锡瑞、洪颐煊等二十余家校勘、辑佚成果的基础上做了全面、深入校勘,并详细揭示了书中知识的来源出处。书后另附萧吉传记、各本序跋以及征引文献等资料,为读者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便利。
内容简介: 本书稿是对马克思经典著作《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以下简称《雾月十八日》)的当代解读和阐释,书稿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阐释部分;第二部分是马克思原著的文本摘编。 第一部分包含:《雾月十八日》创作的历史背景与历史事件、《雾月十八日》基本结构和内容、《雾月十八日》的重要主题、《雾月十八日》出版后重要思想家或政治家的评论和《雾月十八日》对当代的启示五个篇章。作者首先通过对诸如 七月王朝 二月革命 法兰西第二帝国 等历史事件的介绍,向读者展示了《雾月十八日》的基本创作背景;紧接着作者根据《雾月十八日》篇章结构,依次对该书各部分进行了分段介绍,从总体上说清该书内容;然后作者对《雾月十八日》中的 历史主题 阶级主题 国家主题 等进行了专题讨论;最后通过托克维尔、列宁、本雅明和柄谷
张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关学的创始人,理学的重要奠基者。本书在前人和今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对张载思想形成的基础、思想体系、思想品格、与关学学派的关系进行发掘,力图完整呈现张载思想的整体面貌,还原张载思想在理学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
“关学”由北宋张载创立,与周敦颐的“濂学”、二程的“洛学”、朱熹的“闽学”称为宋代理学的四大学派,至明清时代仍然流行于关中地区,历时 800 年之久。 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关学在人文精神上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研究关学不仅可以发掘关学宝贵遗产,弘扬关学优秀精华,还可以从关学哲理中发掘思想智慧,汲取独特的精神营养。
《孟子》位列“四书”之一,长于论辩、文气磅礴,两千年来家传户诵,深刻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更留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虽千万人,吾往矣”等名句,警醒、激励了古往今来无数有为之人。樊登博士反复钻研《孟子》多年,颇有心得,成功打造了现象级课程“樊登讲《孟子》”。《人生的底气》以课程为基础,选择与我们的日常最切近的内容,结合现代生活的实际,阐释《孟子》中的经典篇章,从初心、人生节奏、选择、交友、反思、善念、成长方向这七个方面,为我们讲解修身、为人的智慧,让我们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获得心灵的安顿。
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本书从以民为本、为政以德、仁义之道、义利之辨、尊贤使能、和而不同、知行合一、盛世治理、大同理想等方面,深入分析老子、孔子、孟子、庄子、荀子、董仲舒、王阳明等中国古代先哲的哲学思想及其主要内容,系统论述了中国哲学中的政治智慧,探讨中国哲学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帮助党员领导干部深入了解中国哲学,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学会运用哲学的思维和方法立身为政。
出世与入世既是面对现实政治的选择,也是面向内心价值的抉择;不同的历史环境、文化身份和各异的出处态度交织,共同塑造了古代文人的传世形象与精神气质。晋人陶渊明以诗文与不仕闻名,影响贯穿古今;而陶氏之隐属儒家还是道家,为逸民还是隐者的问题,历来备受关注。 本书围绕《形影神》《饮酒》《桃花源记并诗》三组诗文及历代诠注,揭开陶渊明思绪流连的独特地带与深邃旨趣,及其由儒而隐的心路历程。作者从哲学的角度将他的精神世界关联于原始儒学的核心义理,又将其人格行状放入所处的生存处境与政治现实,从而把陶渊明思想定位在“隐逸之间”:以儒者为底色,以隐者为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