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洋先生(1897 1964)自言: 昔读《因明大疏》不甚了解。民十三年从先师于南京内院治唯识学。吕秋逸学长讲因明,予得益颇多。后归川,建龟山书院,为讲《入论》,因而作释,仅成半部,因事辍笔。三十四年复在文教院讲《入论》,始续成之。 此《因明入正理论释》1947年由四川东方文教研究院印行。 周叔迦先生(1899 1970)的因明著作有《因明入正理论释》《因明学表解》《因明新例》。其中《因明入正理论释》1989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今将王恩洋先生和周叔迦先生的这两种《因明入正理论释》合刊。
推论、二难式、三段式、诡论、谬误 是不是回想起在课堂上、书籍中被 逻辑 绕得头晕眼花的那些回忆? 为了让更多人读懂逻辑,学会思考,殷海光先生别出心裁地把 逻辑课 变为 小故事 ,写下了这本好读易懂的逻辑学入门书 《逻辑新引》。全书以独创性的对话体裁,将基本逻辑学课程中的知识点融入一个个情景故事中去,循序渐进,深入浅出,使逻辑初学者免于枯燥无味和不得门径之苦。本书还收录了殷海光先生为青年所写的《怎样判别是非》,以丰富的理论知识告诉我们判别真、假、对、错的方法,指出人们常常走入的思想误区。 逻辑不是高深的学问,也不是咄咄逼人的诡辩,而是一门让生活有理、可言的智慧学科。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掌握必要的逻辑学技能,学习逻辑思考的方法,可以帮助你看清世事真相,让世界变得简单。
《速度与政治》的作者维利里奥努力要定义一种 图像的新型逻辑。 确实,在不同的技术旁边,在图像的后勤旁边, 还存在一种逻 辑和传播的时代,它们标示了近来的历史。 形式逻辑的时代,就是绘画的时代、雕刻和建筑 的时代,它与 18世纪同时结束。辩证逻辑的时代,就是摄影的时代 、电影的时代, 或可称之为照片的时代。 反常逻辑的时代,就是随着视频通信、全息摄影 和计算机制图 的发明而一道开启的时代。似乎到了20世纪之末,现 代性的终结本 身就由公共再现的逻辑终结来标示。然而如果说我们 足够了解传统 绘画再现的形式逻辑的现实,并且在低等程度上了解 主宰光学电影 再现的辩证逻辑的现状,那我们只能很困难地理解这 种反常逻辑的 潜在能力,即视频通信、全息摄影或合成图像的潜能 。这正是保罗 维利里奥这部《视觉机器》
《逻辑哲学论》是维特根斯坦的主要著作,也是逻辑实证主义的早期重要著作。在早期分析哲学运动中被奉为经典。作者从“世界时一切发生的事情”到“对于不可说的,人们必须报以沉默”的论述,都成功地为世界划定了一个界限。书中所提到的“原子事实”、“事态”、“对象”等概念以及这些概念的确切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大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就该书研究者悉心探讨的问题。维特根斯坦在这本书中否定因果律,断言逻辑和数学的命题都是重言性质的,所有哲学 争论的问题都是无意义的,哲学的任务只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即日常语言的明确化。这种思想对后来分析哲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逻辑学讲话》汇集了我国著名逻辑学家沈有鼎先生在数理逻辑和中国逻辑史这两个方面最重要的文章。本书从形式逻辑的基础出发,探讨 思维形式 与形式逻辑,并通过中国古代逻辑学中的 辞 说 辩 等概念的解析,对《墨经》、公孙龙学说等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现代诠释,揭示了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发展高度。书中还收录了沈有鼎先生在数理逻辑领域的两个著名悖论。基于对数理逻辑研究与应用的思考,沈有鼎先生预言了逻辑学在智能推理上的发展。对以古奥著称的《墨经》,沈先生诂解严谨,表述流畅,让墨子的逻辑学思想面目清晰地呈现出来。附带的沈有鼎自传,更让读者得以一窥这位逻辑学大师的学术生涯与思想历程。无论是逻辑学研究者、哲学爱好者,还是对AI时代的逻辑方法论基础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本书中获得启发与思考。
本书是一部哲学经典教材,首次出版于1982年,被诸多英美大学广泛采用,是学习逻辑学、语言哲学、分析哲学的教材之一,出版30多年来英文版销售超过20万册。本书主要对哲学中的一些关键概念,比如前提、真理、存在、意义、指称等作了清晰易懂的界定,是学习和研究哲学问题时提高概念思维能力非常有效的工具书。要想思维严谨、细致、深刻、滴水不漏,好的办法不是学逻辑,而是学分析哲学。分析哲学家对各种问题分析之严谨和深刻是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他们往往在细微、使人想当然的地方发现问题。学习分析哲学,对理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是一种极强的训练。本书适合大学哲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阅读,也适合希望提高自身思维严谨性和深刻性的一般读者阅读。
在许多人心目中,逻辑学实在是一门艰深的学问,那些符号、规则、命题看着就令人生畏难之心。不过,在这本《逻辑学是什么》里,原本晦涩、艰深的逻辑学变得好玩起来了。 上帝能够创造一块他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吗? 白马非马 ? 织女爱每一个爱牛郎的人? 奥林匹克长跑冠军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书里尽是这些个好玩的问题,每一个都引得你好奇心大发,不进行一番头脑风暴誓不罢休。于是,在解题的兴奋和迷惑之中,不知不觉地,你跟随着作者,走进了逻辑学那个由纯理性的砖石搭建的庄严殿堂。 《逻辑学是什么》中有两根线索,一条是逻辑学的历史的时间线索,一条是逻辑学的基本内容的空间线索,沿着这两条线索,作者对逻辑学勾画了一个清晰的轮廓;而作者设计的那一个个妙趣横生的逻辑问题恰如这两根线索上连缀的珍珠、饱满、浑圆,
你是不是被问到“为什么”时,常常回答不出来?是不是常常被问“你想表达的重点是什么”?是不是遇到新的工作,或上司突然交代的工作,常常不知如何下手?是不是常常被指责工作没有做完,或不够高效?是不是常常临时抱佛脚,最后一刻才完成工作? 如果是这样,西村克己著的《逻辑思考力(经典版)》就是帮你转换思维方式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实用宝典,是可以让你转换思维方式的逻辑思考圣经!书中生动的图解再现了缺乏逻辑的后果和原因,告诉你在思考问题、写作、言语表达时,有逻辑是关键。 阅读本书,学习培养逻辑思考力的7大方法,在思考、写作、表达时运用逻辑思考力的20大窍门,你就能够从混乱无序的思想压力中解脱出来,就能理清思路,准确表达自己,顺利沟通,快速完成工作。
本书作为逻辑学和心理学的交叉研究成果,从认知心理学前沿研究成果中挑选实证性的、更易致人出错因而也更能深入人心的推理决策案例,例如四卡问题、琳达难题、控制错觉、规划谬误、承诺升级、囚徒困境以及各种 框架效应 锚定效应 选择性偏差 等,通过对此类案例的心理学和逻辑学双向分析,探究人类理性的限度以及我们逻辑思维训练的关节点,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优化推理与决策水平。
为何自己总是文不对题、答非所问?如何处理工作中的意见不合?怎么才能让自己的思考做到 不重不漏 ?本书将通过一系列基础的、易懂的逻辑法人,如 三角逻辑法 框架法 MECE PDCA SWOT 等,助你多管齐下、疏通逻辑。
作为一门科学的逻辑学,是既古老又年轻的。说它古老,是说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说它年轻,是说它朝气蓬勃,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处于新的发展高峰期。《逻辑学十五讲》(第二版)正是对这样一门科学的系统介绍和通俗讲解。
金岳霖的学生,李敖的老师,真正简明的逻辑思维训练。 逻辑不是高深的学问,也不是咄咄逼人的诡辩,更不是不相干的名词。《逻辑课:如何辨别真假对错》从对 思想 与 实际活动 的争论入手,别出心裁地将你心中对逻辑、逻辑学的疑问和不解融入场景。书中有渊博且耐心的先生,有求知又热情的青年。先生和青年的对话,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也在现场参与师生妙趣横生的交流。 《逻辑课:如何辨别真假对错》中,除了深入浅出的说理,还有大量的图表,直观、形象,更有助于理解。如果你对逻辑有懵懂的认知,缺乏清晰的了解;如果你想通过逻辑学大家的经典作品,进一步厘清逻辑、推理、经验等的关系,这本《逻辑课:如何辨别真假对错》正可以解答你心中对逻辑、逻辑学的疑问。
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逻辑经验主义”曾在二十世纪的世界思想界风行一时。殷海光即是深受这波学术思潮影响的学者之一,本书正是他长期钻研的心得之作,对一般初学者容易混淆的概念及不易理解的原理皆详加说明, 读者进入逻辑研究的世界。 在清华大学跟随金岳霖先生读研究生期间,殷海光先生写出了《逻辑讲话》,此书别出心裁,采用独创的对话体,有如拉家常,试图将高深的逻辑学通俗化,上市后受到广泛认可。之后,殷海光先生在《逻辑讲话》及讲义版的基础之上,写成《逻辑新引》,依旧采用对话体,一位老师与两位学生聊天,老师谆谆善诱,学生倾耳聆听。 本书循序渐进,深入浅出,清晰易懂,注重严格的推论训练和逻辑的应用功能,使逻辑初学者在学习时可免于枯燥无味。
《简明逻辑学二十讲》是一本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智慧小书,是作者多年教学和研究的心血之作。作者采用了20堂公开课的形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通过的老师娓娓道来,用一个个轻松、幽默的小故事展现复杂的逻辑学。内容采用对话体,在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之中,辨析和掌握一个个逻辑学概念。本书是逻辑启蒙的经典读物。本书从情绪、专注、沟通、记忆、读写、习惯等多个维度讲述了日常生活中的思维误区,帮助读者建立起系统的思维逻辑。
本书是作者在从事普通逻辑学教学和研究工作20年的基础之上写成的。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类比与假说、论证、普通逻辑学的基本规律等。书中理论阐述透彻,内容系统全面,文字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每章均附有练习题,既可作为高等院校文科通用教材,又可供相关理论工作者及广大读者学习、研究之用。本书的写作目的是:,使采用本教材的教师觉得普通逻辑学易教。第二,使学习普通逻辑学的学生觉得普通逻辑学易学。第三,使自学者觉得普通逻辑学没那么难学。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进行本次修订。
逻辑是一门迷人的学科。对于希望自己可以合乎逻辑思考的读者,或认为自己是有逻辑的而想知道为什么他人是不合逻辑的读者,本书即为你们而写。 本书作者致力于以有趣而简明的方式讲述逻辑概念,特别是逻辑陈述的语言,并进而分析了逻辑语言与日常语言、常识、熟悉度和真理的关系,帮助读者明确在逻辑上犯错误的原因。 丰富的例子和谜题是本书的一大特点。这些来自日常生活和各类考试的例子和谜题便于读者学习如何使用逻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逻辑发展史的介绍是本书的另一大特点。通过了解逻辑的根源和演化,读者可以从哲学家和逻辑学家的探究中直击逻辑的本质,跟随心理学家去发现在逻辑上出错的内在原因,并明确逻辑与数学、逻辑与计算机发展的密切关系,进而获得明晰的思维以及看穿各种谜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