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于传统文化本位主义立场,将生命的言说与古代生命哲学智慧相关联,在为生命美学寻找哲学基础的同时,以期形成对儒家生命美学、道家生命美学、禅宗生命美学三种基本形态的整体诠释与意蕴彰显。中国生命美学以现世主义与生命自强不息,以及生命的自我实现与不朽为价值生发基点,以 人格建构与审美化人生相对接而形成各种有关生命的崇高理想和对生命的 关怀与形上追求。天人融合与灵性透悟的艺术心态,生命写真与神韵传达的艺术表现,情思的诗化与艺境的创造,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生命美学的艺术精神。中西生命美学在生命的形上追求方面体现出殊途同归的发展路径,各自在其特有视阈中实现了生命的审美建构与美好承诺。
藏北游历文献辑注 ,赵书彬,四川民族出版社 【新华正版书籍】 作者 赵书彬 原价 ¥108.00 出版社 四川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09-01
《谈美》 本书是朱光潜的美学代表作,生活美学家刘悦笛主编,内容优选,除收录《谈美》全编17篇外,另附加《谈美书简》《谈修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美学书里的 谈美 精要9篇,以及 近代实验美学 的内容,是一部更广泛意义的 谈美 。根据内容增添24P中外名画,大大增强图书的观赏性。 本书从 谈美 为 免俗 人心净化 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师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即 人生的艺术化 ,它是个人修养、快乐的源泉,也是净化社会、净化人心、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良方。 《宗白华美学十二讲》 本书立足中国传统美学,系统梳理宗白华在中国美学方面的文章20篇,从中国艺术到绘画、书法、音乐、建筑、文艺等方面分别阐述,展
本书是易中天教授多年美学研究与写作的精彩总结。在这部著作中,易中天引用大量人类学材料,阐述了一个基本观点:艺术是人类专门为实现人的确证而被创造出来的。在艺术中,通过情感的体验和传达,实现了人的自我确证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确证,这就是"艺术本质确证说"。 本书从人类走出自然界出发,考察了工艺、建筑、雕塑、人体装饰、舞蹈、戏剧、绘画、音乐、诗歌等大量原始艺术形态,不但是一本理解人类艺术起源和本质的重要之作,也是一部生动的原始艺术图鉴。
作为大唐王朝最主要的开创者,李世民有诸多可圈可点的非凡经历。十八岁随父起兵,二十六岁平定天下,二十九岁登基成为大唐第二位皇帝。他一生征战无数,先后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势力,在唐朝的建
本书立足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通过对其儒释道境界之美,及日常生活的美学细节,如茶艺、花艺、交游、砚墨、园圃等的解读,品鉴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古为今用,提升现代都市人群的审美品位。
乔治·桑塔耶纳(GeorgeSantayana,1863-1952),哈佛大学哲学系教授,美国现代最早、最著名的哲学家和美学家之一,也是诗人和文学批评家。他诗性的哲学和文学作品独树一帜,备受好评。早年钱钟书也很欣赏他的文笔。《美感》既是桑塔耶纳的部美学专著,也是美国部系统的美学著作,在美国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英国百科全书》(6卷)称之为“对美学的重要贡献”。桑塔耶纳也因此被视为现代美国自然主义美学的先驱。导言强调了美感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卷一美的本质:从肯定美是一种价值出发,区别了审美判断与道德判断和知识判断。卷二美的材料:材料美既指对象的质料、色彩、声音等,又指人的感官机能对对象的感觉。卷三形式:形式美是材料按照的规律组合起来形成的。卷四表现:表现和材料、形式一样都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结论:美是
《康德美学思想研究》一书,作者对康德批判时期美学的哲学基础、审美判断、崇高论、审美意象论、艺术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尤其是学界较少论及的康德美学思想与前人美学思想的关系、康德美学思想与其哲学体系的关系等问题,该书都作了较为详尽的探讨。
王阳明的美学思想体现了当下存有的明觉良知即为境界,它包含着圆融了道德与审美的三种境界形态——仁境、诚境和乐境,三者各具特色而又相互交融,并以乐境为追求。本书拓展了王阳明美学思想研究的维度,阐述王阳明所处的人文世界,考察儒学(道统、功夫论等)流变中的阳明心学,并关注二者的相互影响,试图对阳明美学有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神经美学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旨在从神经科学的角度了解艺术与美,研究人类审美的神经基础和进化原理。《审判的脑(从演化角度阐释人类对美与艺术的追求)(精)》作者安简·查特吉是神经美学领域的专家之一,富有创见。本书通过神经科学和进化心理学的双重视角,关注美、快乐和艺术三个令人感兴趣的主题。作者引导读者穿越广泛的话题,从面孔、身体和景观的视觉感受,到人类如何享受食物、性和金钱,以及古代艺术和现代艺术的比较和分析。本书是对神经美学这一前沿领域的好介绍,它不仅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描述人类的审美是如何进行的,同时也透过进化心理学的视角解释了人类为什么会有审美心理机制。多重理论视角和证据的综合,奇妙地呈现出了我们这个时代对审美现象的科学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