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是朱光潜深入探讨美学与人生的经典之作。《谈美》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美的特点等问题,层层展开,提出了 人生的艺术化 这一美学研究理想目标。朱光潜先生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从哲学、心理学和艺术的角度出发,阐释了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理解,将复杂的学术问题写得生动易懂,构建出完整的美学图景。帮助读者从 浅薄 回归 本质 ,从 炫耀性审美 中抽离,倡导美学的 向内的觉醒 。
本书是朱光潜先生在82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晚年心血之作,全书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深入探讨了美学、艺术、文学中的美和美感、审美范畴、形象思维、文学创作及人性论等一系列问题,对打破左的教条主义,冲破文艺创作与美学的一系列禁区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学习美学与文艺创作的重要参考书籍。
中国艺术重视生命境界的创造,追求形式之外的意趣,要在变化表相中表现不变的精神,时间性超越便是艺术家最为重视的途径之一。“四时之外”四字,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灵魂,也是造成中西艺术内在差异的本质方面。朱良志教授这本新著主要是从时间和历史入手,来讨论中国艺术的发展和核心观念的形成,发掘中国艺术在时间超越中所体现的独特的历史感、人生感和宇宙感。朱良志教授在本社出版的《真水无香》,主要讨论“天趣”问题;《南画十六观》,以“真性”为线索,追踪文人画的发展;《一花一世界》,围绕“量”对传统艺术观念展开思考;《四时之外》,则是传统艺术中“时间”问题的探讨。四本书都是对中国艺术基础观念的研究,抉发新意,见解独到。
本书是一本哲学美学导论性读物,着重介绍了当代学界的一些*理论成果,旨在让没有任何哲学基础的读者能够对关于美的哲学理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全书共五章,首先介绍了哲学美学这一学科的诞生并讨论了几种不同的对美学的界定,*终得出结论 哲学美学是一门研究所有美的现象的学科。之后,本书从日常美的体验入手讨论美的现象的产生和特点,由此过度到第三章关于美的判断和美的对象的讨论。*后两章中,本书从艺术作品的本体论和艺术本质的角度,着重介绍了关于艺术的哲学美学理论。
本书立足于史料爬梳,在梳理和回顾近百年来学术界有关晚明文史研究的成果基础上,以晚明时代的突出社会症候 物 的崛起 为切入点,采用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从整体性视野展示了前现代晚期中国社会生活、文艺活动和审美风尚的基本历史特征,深入探讨了前现代晚期中国社会审美文化的嬗变过程,并对当前社会生活、文化艺术领域凸显的重要问题做出了理论回应。本书提出, 物 的崛起 与 生活美学 的兴起,对前近代晚期中国社会的结构性变迁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审美、精神生活的世俗化、日常化是前现代中国文明发展进程的必然,也是文化、艺术所无法逾越的历史阶段。
在本书出版之前,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偏见”只是个别的、品德有缺陷的个体所持有的恶劣信念,只要大多数善良的好公民与这些“害群之马”划清界限,就可以把偏见的影响降到蕞低。而奥尔波特以雄辩的论述和大量来自实证研究的数据证明了,偏见是人类认知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态的必然产物,而想要解决偏见造成的问题,就需要探究和改变其深层根源。自1954年在美国首次出版以来,《偏见的本质》一直是这个领域的奠基性著作。即使是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虽然关于偏见的细化研究比起当时已经有了极大的进步,但奥尔波特这本经典著作仍然不减其魅力,始终是社会心理学研究者的案头之书。
这是一本人生美学书、人生修养书,指导年轻人去过美的生活。收录了朱光潜《谈美》《谈修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经典文章,还特别选编了《慈慧殿三号》《后门大街》《生命》等散文佳作,详尽展现了一代美学大师的生活美学思想。 在浮躁喧嚣的时代,如何才能活出生命本来的样子?本书告诉我们,真正活得通透的人不在生活之外别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目的,而是像草木虫鱼一样,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去生活。
宗白华先生(1897—1986)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他著述不多,而《美学散步》则几乎汇集了其一生精要的美学篇章,是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一部美学著作。全书文辞典雅,富于诗情画意,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娓娓道来,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鲜活起来;让每一位为俗务所纷扰的现代读者,每一个渴望自由宁静的现代心灵,都能在先生灵动的文字里,充分感受人间的诗意和对生命的憧憬。
民间文化常常受到精英文人的无情嘲讽甚至尖锐批判。可是,只要我们浸入民间,“屈尊”听听那些被污名化的王婆、王大爷的声音,我们就会知道,即便是无稽之谈的歌谣、俗语、传说,也都各有其存在、传播的因和由。正如
使熟悉的成为陌生的、在平淡中见出惊奇,通常看来是作家惯用的技巧、手段,但是因此能够建立起颇具影响的文学理论。它的奥秘在于把文学与生活进行了创造性的联系。文学与生活之间本就是相通的。文学包含一种自由的、游戏的精神,文学创作是可以按照某种程式运作的艺术活动,文学欣赏则是愉悦性的接受行为。文学作品以具体、形象的方式显示生活真实,是作家的创造物、读者的接受对象。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介绍与评述当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玛莎?努斯鲍姆思想的专著。通过对其伦理美学思想的系统梳理,构建了一种面向现实生活的美学观念。 努斯鲍姆的伦理美学思想的重大贡献在于:强调美学研究与伦理学研究相结合的重要性;从二者的联系入手探讨“情感”;为当代文学批评提供了更具建设性的批评范式;对文学想象、艺术表演、政治修辞、公共文化的思考,让人们更好地认识文学与艺术如何推进社会正义的进步事业;对人文教育的思考,为当代全球审美教育的目标与手段提供了新的启示。
本书从字源学出发,仔细梳理了 无 自身的内在结构,并严格基于《庄子》文本,对其中的 无 进行了细致地分类和深入地分析,揭示出《庄子》之 无 既不是空无,也不是虚无,而是蕴含了三大类共六层含义:一是 有 之中或之外的 无 ,即与 有 共在的 无 (如 乐出虚 的虚);二是 有 之 无 ,即 有 的隐藏或 有 的缺失(如 中道夭 的夭折);三是作为否定的 无 ,即对人为之 有 的否定;四是作为 忘 的 无 ,即对自然之 有 的超越;前四种 无 因为都与 有 相关,所以拙著统称之为形而下的 物 之 无 ,那么第五种 无 则是形而上的 道 之 无 ,因为 物 之 无 之所以可能,就在于 道 之 无 ,即 道 是以 虚 静 恬 淡 寂 等虚无性形态存在的;第六种 无 是 无无 ,即之 无 ,它要否定任何将 无 变成 有 的企图,正是在不断的否定和自我否定中, 有 不断地生成和完成,
《宋代美学史(修订本)(精)/美学史论稿》匠心打磨二十余载,增删修订数十万字,全新呈现,宋代美学史典范之作,条分缕析直击文化盛世的美学现场,入选第二届全国“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
《叔本华美学随笔》中的文章选自叔本华的《附录和补遗》与《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每一篇文章独立成篇,讨论各种不同的话题,阅读、思考、语言学习、文学、历史、艺术、学问、音乐、大自然的美,等等,压轴的就是 触动人心、 引起人们关注的死亡问题。叔本华所讨论的这些话题,其素材都可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
本书是阿多诺的美学代表作,汇集了其美学思想的精髓。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持守否定辩证法与批判理论等运思策略,在本书中进行了贯通古今的多维论证,深入地追溯了艺术的历史演化流变过程,检视了古今美学理论的长短利弊,分析了现代艺术的特殊职能,揭示了艺术与社会的双重关系,反思了资本主义现代性与社会总体性的种种影响,彰显了现代艺术哲学或美学的悖论特征,同时也指陈了未来美学的新生条件与发展途径。书中对文化产业、技术效应、娱乐导向、物化现象、真理性内容、行政化操控以及“反世界”艺术的批判反思,充满前瞻性和后现代性的真知灼见。
在现代文化孕育而生的世纪之末,那些离经叛道的创作者偏爱夕阳西沉时放射出的流光异彩,在爱欲死亡交织的网里寻觅脱离凡俗的异类快感,以人工造就的声色幻象来反抗工业时代与庸众社会的枯索无聊。是一时之势,是一代之才,可追怀,不可追回。 这时势才情,在彼时的欧洲文化空间里,又因流变而多彩。正因为回望容易将那层次丰富的景象看成华丽却模糊的一片,才有必要拨开繁茂的文本丛林溯源而上,看到其中那些曲折与深邃。 德奥的世纪末,在这一片迷离动人的景致中,代表了对反叛再反叛、由忧思推忧思的 深层次。这里有尼采的天空,以生命哲学的寥廓清冷,照见颓废艺术的画地自囚。这里有弗洛伊德的躺椅,以精神分析的犀利敏锐,洞悉情欲与社会之间的纠葛牵动。这里有诗人的感喟,发梦中痴语,又传人间思慕。这里有小说家的描画,
无论就哪方面而言,战时美学的文化想象,作为中国现代美学在战争状态下的新发展,都理应受到足够重视。它不仅极大地改变了美学话语在现代中国的面貌,使之从言必称康德、叔本华、黑格尔、尼采,转向了儒家、道家、禅宗、心性、礼乐、意境等更能体现“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术语,实现了“美学的中国化”,同时也经此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将审美和艺术精神打造为中国文化特质,从而促成了“中国的美学化”,更重要的是,后来经由人民性的洗礼,战时美学的文化想象对“中国美学”知识范式的当代涌现更是产生了不可估量之影响,甚至潜移默化地参与了新时期“美学热”的开展。 本书围绕文化想象的主线重启对战时美学的研究,力图突破新启蒙主义的思想框架,正视战争状态下中国现代美学的新发展及其经由美学再造传统之努力。
《货币哲学》是西美尔的代表作品。作者从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角度对货币的属性、货币所产生的生活形态及影响等展开了深入探讨,分析了货币交换形式对个体人、社会文化等诸方面的深刻影响,认为货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自身的理性化,让人类获得了广泛的独立性和自由空间,同时亦使人际关系日趋非人格化,甚至异化。
中国艺术重视生命境界的创造,追求形式之外的意趣,要在变化表相中表现不变的精神,时间性超越便是艺术家最为重视的途径之一。“四时之外”四字,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灵魂,也是造成中西艺术内在差异的本质方面。朱良志教授这本新著主要是从时间和历史入手,来讨论中国艺术的发展和核心观念的形成,发掘中国艺术在时间超越中所体现的独特的历史感、人生感和宇宙感。朱良志教授在本社出版的《真水无香》,主要讨论“天趣”问题;《南画十六观》,以“真性”为线索,追踪文人画的发展;《一花一世界》,围绕“量”对传统艺术观念展开思考;《四时之外》,则是传统艺术中“时间”问题的探讨。四本书都是对中国艺术基础观念的研究,抉发新意,见解独到。
《美学》天生深邃的黑格尔以文化深度潜水的姿态,探索生命、人的行为的基本面目。他构建的哲学体系似乎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人是由一切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物质进化而来的,是除上帝以外的宇宙的优选形式。本书是其探索人类艺术行为的先导性经典,其中分析了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诗歌等众多艺术门类。其讲述,以令人惊叹的黑格尔式才智,结合叙述的准确性、可靠性与文化的深广性、可感性、弥散性,历经一百余年考验,几近成为美学的代名词。
书稿按照时间顺序,从古希腊罗马美学、文艺复兴时期美学、启蒙运动时期美学、德国古典美学等一直讲到现代的存在主义美学、现象学美学,虽然时间跨度较大,但却代表人物详全,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但丁、达芬奇、笛卡尔、莱布尼兹、培根、休谟、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康德、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叔本华、尼采、克罗齐、海德格尔、萨特等。在论述不同时期的美学史时,作者均从介绍该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入手,通过阐述这一时期重要美学家的美学思想为读者清晰勾勒出该时期的美学思想简史。书稿文笔优美,理论叙述简洁明晰、详略得当,前后衔接顺畅,是青年学生及美学爱好者了解西方美学史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