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文化之美,寻索华夏大地五千年美的历程。 对美的追求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之美,流淌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艺术表现与日常生活中。本书由美在精神、美在艺境、美与生活三部分组成,选取引人驻足的13个坐标,图文并茂地呈现中华大地上镌刻的文化与大美。 中国之美,美在品格:国学、礼乐、辞章是绵延千年的底蕴。国学思想博大精深;“文质彬彬”是中国人所追求的君子修为;天人合一、中道之美是礼乐文化的核心;辞章在韵律、意象和情感上都营造出独特的审美体验。 中国之美,美在艺境:书法、丹青、纹饰、色彩是中国审美精神的具象呈现。书法是直指人心的艺术,在浓淡疏密的线条中展现出人格襟抱;丹青水墨呈现出形神兼备、平淡天真的意境追求;从故宫纹饰中,可领略文化的延续与承袭;从敦煌壁画中,可窥见独特
作为一部引领时代潮流的跨学科巨著,本书巧妙地将神经科学与人文美学两大领域相融合,从神经科学、进化心理学到人文艺术,为我们绘制了一幅人类追求美、体验艺术的心灵地图。 本书通过丰富的科学实验和生动的艺术案例,揭示了人类大脑中与美、快乐和艺术相关的神经回路与机制,并展示了这些机制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与艺术创造。 美。通过神经科学的透镜,揭示我们对面容美、身体美、风景美、数学美等的偏好如何根植于大脑深处的奖赏系统,这些特性不仅关乎生存繁衍,更是人类精神追求的重要体现。 快乐。从基础的味觉体验到复杂的情感满足,深入剖析大脑中的快感生成机制,展现快乐的多维度本质,更让我们反思快乐与幸福之间的微妙关系,引导我们追求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 艺术。通过神经美学的视角,解析艺术如何触动人心、
如果有一种现今的文化,它就只能是审美的文化。如果有人真的想提出这个问题,是否存在一个中心,那里面的现代人彼此相聚却不相知、彼此致力于相互践踏,那么他只能在这里提出这个问题。审美文化就是生活的艺术,就是来自生活的一种艺术。所有东西在独特自主的艺术家手里都只是物质而已,不管是他在作画,写诗还是在生活。审美文化的核心就是:心情。它是最常见的(即使不是唯一的、而且是甚为最深刻的和最重要的)对艺术品做出反应的方式。它的本质是:观察者和被观察的对象之间偶然的、未经分析的、瞬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大多甚至是有意避免进行分析和某些情况所造成的。
《谈美》写于1932年,是继《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后的 第十三封信 ,同年11月由开明书店出版。作者说: 在写这封信时,我和平时写信给我的弟弟妹妹一样,面前一张纸,手里一管笔,想到什么便写什么,什么书也不去翻看,我所说的话都是你所能了解的,但是我不敢勉强要你全盘接收。在这封信里我只有一个很单纯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 免俗 。假若你看过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比较从前感觉到较浓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达到了。 历80年的时间淘洗,本书愈发显出字字珠玑的名作本色。
本书是卢卡奇关于美学和文艺学的集大成之作。书中以日常生活作为美学的本体论基础,从马克思主义反映论、实践论和生存论的视角对审美和艺术做了系统的考察,成为国外阐释性美学的一种范本。书中坚持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对艺术和审美的起源、审美的目标和结构本质、艺术创作和接受的心理学及美学原理以及艺术的社会效应做了独到的剖析,并且指出,艺术具有反拜物化的使命,它要在他律与自律的博弈中,发挥人类自我意识的功能。作者认为人们社会生活中各种存在形式、以及它们间的关系处于第一性,而人们的心理和意识居于第二性,这些会随社会发展而产生变化。艺术既模拟、模仿了现实,又体现和激发人们的情感;审美活动来源于劳动,其主观因素在拟人化的特征中获得表现。因此艺术和审美的对象无不是人的世界,同时是人们精神的外化,
《艺术作品的本源》原为海德格尔在1935到1936年间所做的几次演讲的讲稿,演讲在当时即激起了听众的狂热的兴趣 此事后被德国当代解释学哲学大师伽达默尔描写为 轰动一时的哲学事件 ,这篇文章现已成为西方美学领域的名篇而备受关注。本书收录了三篇文章:1.《艺术作品的本源》,也是本书的主体部分 在本文中海德格尔围绕着 存在之真理 问题对艺术和诗的本质进行沉思;2.《论艺术作品的本源》,即前文的初稿,与前有一些不同之处,包含许多与定稿不同的想法。3.伽达默尔为《艺术作品的本源》单行本所写的导论,后来伽达默尔将这篇文章收入自己的《文集》并改标题为《艺术作品的真理》。
本书讨论的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现象级个案和鲁迅、沈从文、郁达夫、张爱玲、废名、卞之琳等作家的经典作品。试图把文学主体理解为现代性的美学形式,通过形式的审美中介,探究现代审美主体创生的文学秘密,寻找文本内的主体建构与文本外的历史文化的深层关联。本书还讨论了现代文学的文体特征、诗学形式以及叙事结构与传统诗性文化的深层联系、与现实政治之间的内在纠葛等议题,终试图达成对现代作家把握世界的诗学方式的总体探究。
生活美学,是一门学科( 生活的美学 ),更是一种生活理念( 美的生活 )和生活姿态( 审美地生活 )。本书确立了生活美学作为 作为哲学的美学新构 的学科定位和作为 回归生活世界的本体论美学 的核心规定;爬梳中国社会所固有的生活美学传统,为中西方生活美学建构指明了 新构 与 返本开新 两种不同路径;剖析以公共艺术、日常设计等为代表的当代生活美学实践,重构以 全球化 微时代 电子复制 景观社会 等为表征的新历史语境下美学与生活的关系;以 实现美好生活 为指归,反观生活美育与审美人权等问题,集中展示生活美学作为新世纪美学新潮与主潮的范式与尺度双重价值。
作为 新现象学 的代表人物之一,格诺特 柏梅把美学看作感知学,即一种作为普通感知理论的研究,重申美学初的问题即感性认识问题,由此提出了 气氛美学 的概念,突破了传统美学的框架,将美学研究扩展到整个生活世界中。 本书是柏梅教授在美学课程讲稿的基础上撰写而成,涵盖了对气氛、感知、身体、 我 和事物等核心概念的解释,对当代美学的发展以及艺术研究和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为一种以普通感知理论为基础的新美学, 感知学 理论的建构扩大和深化了艺术现象的研究范围,更加契合对于当代艺术的研究。它作为一个艺术创造力的原点应该得到*先的认识。
本书以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这一古老而又常论常新的问题作为中心内容,对西方从古至今最重要的哲学家、美学家的这一思想观点及其发展的历史过程和逻辑关系,加以系统地疏理、论述和批判,在批判的基础上综合出新,重构审美精神。启蒙时代以来,随着文化领域的理性分化,本来密切相联的科学、道德、艺术发展为相互绝缘、不相往来的独立领域,各自探讨自己的问题。科学属于 认知理性 ,探讨 真实性问题 (真),道德属于 伦理理性 ,探讨 正当性问题 (善),艺术属于 审美理性 ,探讨 趣味性问题 (美)。真善美分家并愈演愈烈,使整个生活系统陷入分裂状态。在整个生活系统的理性分化过程中,科学技术与 合理性 相互结合而固化为现代社会的组织形式,它将手段与目的相互倒置、事实与价值严格分裂,并造成人在现实生活中的 异化 、 物化 或 单向
《无限的清单》是博学大师翁贝托 艾柯继《美的历史》《丑的历史》之后,*推出的美学研究重量级作品。艾柯受卢浮宫邀请策划了一系列展览等活动,并完成这本关于 清单 的图文专著。书中探讨了艺术、文学、音乐、建筑等领域出现的 实用清单 、 诗性清单 、 既实用又具诗性的清单 存在的意义与功用。艾柯将带领我们欣赏那些在阅读文本或观赏画作时常常忽略,甚至厌恶的清单 有限的清单、无限的清单;名字清单、图像清单、地名清单、属性清单;混乱的清单、令人晕眩的清单、非正常的清单 寻找清单的本质。 我喜欢清单,就像有人喜欢足球或有恋童癖一样,人各有癖好。清单是文化的根源,是艺术史和文学史的组成部分。清单并不破坏文化,而是创造文化。无论看哪里的文化史,你都会发现清单。 翁贝托 艾柯,摘自德国《镜报》访谈
在《风景的意义》中,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美学家约翰 萨利斯(John Sallis)延续了其以往著作中关于自然的元素性和大地性的思考,围绕着风景的密度和悲剧性,以及风景与自然的共振等问题,提出了自己对风景的意义的独特理解。 萨利斯教授有着深厚的西方古典哲学背景,他从现象学和现当代美学视角出发,游走于哲学与艺术的边界,开启了有关想象力和自然元素的哲学思考,在当代美国哲学界自成一家。《风景的意义(未来艺术丛书)》不仅涉及西方艺术史上的大师,如莫奈、塞尚、弗里德里希和克利等,还讨论了中国山水画,尤其是郭熙的画论,显示出他思想的开放和视野的宏阔。
20世纪80年代,易中天在武汉大学讲授美学。在以自由著称的武大,他的精彩课堂吸引了各个院系学生慕名来听,流连不去,终成一座难求的传说。《美学讲稿》便是这一传奇课程的讲稿集结,根据易中天多年教学经验以及课堂实况加工撰写,保留了风趣口语的同时,补充了大量页边注。体系井然清楚,观点自成一家,兼具专著、教材、演讲之特点,引人入胜,可供广大文学、艺术及美学爱好者阅读、赏析。书后附有《西方古典美学史纲》《中国古典美学史纲》和《西方现代美学史纲》,实际上是三部浓缩的美学史,三张脉络明晰的美学地图。 相比其他大家如朱光潜、宗白华、叶朗等的美学作品,《美学讲稿》因成书较晚,故而更加全面;因面向大学生,故而更有条理;因是课堂实录,故而格外轻松易懂。
《中国审美理论(第五版)》将审美问题放在人文价值科学的层面上进行探讨,试图以西方学说为参照坐标,从中国的传统和文化背景出发,创构出具有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审美理论,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对西方的相关学说进行了吸收和同化。在研究方法上,本书体现了历史意识与当代意识的统一,思辩与实证的统一。书中阐发了儒、道、释相关思想的积极因素,以天人合一的生命精神贯通自然与社会,特别强调了物态人情化、人情物态化的思维方式。全书内容主要包括审美活动、审美对象、审美关系、审美特征、审美意识、审美意象、审美风格及审美化育等方面,其中以审美活动为基础,审美关系为出发点,突出了主体在审美关系中的主导作用,并将意象问题提到了核心地位。在自然对象问题上,本书借鉴、阐发了比德、畅神等方面的思想;在人生问题上,本书强
《古代美学》探讨西方美学史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是塔塔尔凯维奇作者三卷本《美学史》的第一卷。作者将罗马帝国灭亡和文艺复兴这两个标志性的事件,视为欧洲文化史上的两个转折点,据此将整个西方美学的历史分为三段:古代、中世纪和现代。古代部分又进一步分为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本书的研究对象是西方古代美学理论,其中既包含美的理论,又包含艺术理论;既包含研究审美对象的理论,又包含研究审美经验的理论;既有描写的又有规定的,既有分析的又有解释的。依时间顺序,以人物或学派为栏目,以概念发展历程为纲,本书将自希腊早期直到普罗提诺的古代美学理论条分缕析地呈现在人们眼前。《美学史》自1970年出版英译本以来,备受瞩目,被奉为 不朽的美学史 。
这套丛书在内容设计上没有采用教科书或者一般学术著作的框架,而是将每一种书的主题切割分解成若干小专题,每一小专题在少则一两页,多则五六页的篇幅内展开,图文并重,读者在相对放松的阅读感中,从一个小专题跳至下一个,直至本书的结束。每本书后除附有必要的参考书目外,还有延伸阅读以及索引,意犹未尽的读者可以继续在这一主题中探索徜徉。
自反性是当代社会理论的重要问题。在本书中三位著名的社会思想家深入讨论了今天社会理论和文化理论中的 自反性现代化 的涵义,触及到当代社会的政治、传统和美学等层面。贝克以其 风险社会 的视野,检讨了他关于自反性现代化的基本观念;吉登斯具体考察了现代社会的 制度自反性 和去传统化,进而论证了全球社会的发展;拉什提出一个关于美学和文化解释的自反性现代化主体,强调对 审美现代化 和后现代性的分析。全书后的回应与批判,三位作者对彼此的观点做了评判性的评价,进而构成一种综合的结论。
内容简介 作者结合自身的创作经历、对结构动力学的研究以及创办「创造课程」的实践成效,发现人生如同自然界一样有着“潜藏结构”——由我们的欲望、信念、假设、抱负与客观现实结合而成,它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态度。 在这个结构中,我们惯有的思维方式其实是一种“反抗-顺应”陷阱,无法彻底解决问题,还会使我们陷入“来回摆荡”的困境。 对此,本书提出了一种更为底层、更富有动力的心智成长方式——通过选择和创造来改变人生的结构张力;并且解释了创造的5个步骤、创造历程的3个周期,以及每个周期中会遇到的问题和采取的策略,启发人们走出一条阻力最小的人生道路。 本书因此成为二十世纪关于“创造力”的启蒙之作和30年经典之作,影响了许多成功人士。
1945年二战结束后,在美、苏争霸的世界局势中,美国把从日本统治中夺回的台湾交给蒋介石接收,从此开启了战后台湾的新页 在美国战略布局谋略之下,台湾人刚挣脱 皇民化 ,又立刻成为防阻共产势力跨越的 西
本书基本上收录了美学家与美术史家邓以蛰现存的所有著述,内容涉及他在诗歌、雕塑、戏剧以及书法和绘画方面的研究成果。他基于现代学问去研究中国传统的书画作品,把画史与画学,书史与书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对中国书画理论作一种哲理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关于中国书画的具有相当完整的系统性的美学理论。
美学讲演录是德国古典哲学关于美学和艺术哲学最重要的文献,是黑格尔精神哲学的“绝对精神”部分。本书展示了绝对精神如何在艺术里以感性的方式呈现出来,论证了绝对精神为何必然进一步向着宗教和哲学过渡。全书分为三部分,分别讨论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理想在艺术里的三种特殊形式(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理想在各门艺术(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诗)的体系里的具体表现。本书包含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关于象征型艺术的讨论。第一部分是全书的理论基础,阐述了艺术的本质、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区别、美的理念或理想、艺术创作的要求和条件等核心议题。这是黑格尔逻辑学本质论和概念论部分的应用,尤其从本质与现象(映象)、内容与形式、普遍性-特殊性-个别性等关键概念出发讨论了艺术的本质特征和方方面面的具体表现。他借助大
《谈美》写于1932年,是继《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后的 第十三封信 ,同年11月由开明书店出版。作者说: 在写这封信时,我和平时写信给我的弟弟妹妹一样,面前一张纸,手里一管笔,想到什么便写什么,什么书也不去翻看,我所说的话都是你所能了解的,但是我不敢勉强要你全盘接收。在这封信里我只有一个很单纯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 免俗 。假若你看过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比较从前感觉到较浓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达到了。 历80年的时间淘洗,本书愈发显出字字珠玑的名作本色。
儿童审美研究全新力作,该书以哲学和美学的方式,简洁而精准地勾勒出婴幼儿审美发生的路径,引领读者发现童年的秘密。全书将婴幼儿审美心理的考察视为一把神秘的钥匙,开启了人类的审美发展等诸多哲学与美学问题的大门。书中以生动的例子指导当下的家长在注重儿童认知的同时,不可走进误区,忽略和压抑儿童审美天性。书中的很多观点得到了美学研究者(如李泽厚)和学前教育界的多方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