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是朱光潜深入探讨美学与人生的经典之作。《谈美》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美的特点等问题,层层展开,提出了 人生的艺术化 这一美学研究理想目标。朱光潜先生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从哲学、心理学和艺术的角度出发,阐释了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理解,将复杂的学术问题写得生动易懂,构建出完整的美学图景。帮助读者从 浅薄 回归 本质 ,从 炫耀性审美 中抽离,倡导美学的 向内的觉醒 。
王国维一生著作等身,思想深邃,无数文人学者为之仰止。作为后人,我们编辑《王国维:一个人的书房》一方面是为了纪念先生对中国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贡献,另一方面是为了启迪读者,让读者通过文字走进王国维的心灵世界,与大师做时空对话,从而提升个人的修养与自身素质。在编辑过程中,分述、讲、品、写、作、抒六大部分,对遴选出的作品进行分类,比如 抒 中,记录王国维所写的诗词,这些诗词虽然短小,但字字如玑珠、句句赛环佩,读之沁人心脾、回味无穷,有绕梁三日之余韵。通过这些诗词,我们不难看出,大师严谨治学的同时,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及细腻的人文情怀。当然,为了尊重这位殿堂级的人物,我们保留了先生生前文章的原貌,比如文章中 [] , () 等符号,以及那个时代所用的文字(文字规范后,现在看来有些字是错别字)和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先生*重要的一部美学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部西方美学史专著。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对公元前6世纪到20世纪初的西方美学思想发展历史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和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着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长期作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使用,被许多学者认为是迄今国内学者撰写的同类著作中*好的一部。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晓畅,广受读者欢迎,是一部不朽的美学经典。
本书是一本哲学美学导论性读物,着重介绍了当代学界的一些*理论成果,旨在让没有任何哲学基础的读者能够对关于美的哲学理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全书共五章,首先介绍了哲学美学这一学科的诞生并讨论了几种不同的对美学的界定,*终得出结论 哲学美学是一门研究所有美的现象的学科。之后,本书从日常美的体验入手讨论美的现象的产生和特点,由此过度到第三章关于美的判断和美的对象的讨论。*后两章中,本书从艺术作品的本体论和艺术本质的角度,着重介绍了关于艺术的哲学美学理论。
《谈美》写于1932年,是继《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后的 第十三封信 ,同年11月由开明书店出版。作者说: 在写这封信时,我和平时写信给我的弟弟妹妹一样,面前一张纸,手里一管笔,想到什么便写什么,什么书也不去翻看,我所说的话都是你所能了解的,但是我不敢勉强要你全盘接收。在这封信里我只有一个很单纯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 免俗 。假若你看过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比较从前感觉到较浓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达到了。 历80年的时间淘洗,本书愈发显出字字珠玑的名作本色。
以前,有人指责美学取消了社会差别的文化规则。今天我们想用寄生着美学的话语来从事艺术实践。 但美学不是一种话语。它是一种识别艺术的历史体制。这个体制是矛盾的,因为它创造了艺术的自律,但代价是废除了将艺术实践和艺术对象与日常生活实践和对象分开的界限,美学许下发动一场新革命的承诺。 美学并非偶然的政治,但它本质上就是政治。它处于两种对立的政治之间无法解决的张力关系之上:要么彻底地将艺术形式变成集体生活形式; 要么在军事或商业的妥协下,保留艺术的自律,让这种自律成为解放的承诺。 这个基本的张力关系解释了批判性艺术的悖论和转型。也让我们理解了,今天,在不明确的伦理之下,美学艺术的解放的呼声,与政治一起走向沦落。
《美学原理(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美学理论成果作了全面深入的考察,对各种审美活动的经验进行了梳理、概括和提炼、评价,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性和理论说服力的美学观点。在论述时,引证古今中外的哲学著作、历史文献、文艺作品和科技论著,并精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典型实例,说明审美本质和审美规律。《美学原理(第2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即可供高校中文、艺术、哲学等以美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程的本科生学习,也可供社会上的爱好者阅读。
这套丛书在内容设计上没有采用教科书或者一般学术著作的框架,而是将每一种书的主题切割分解成若干小专题,每一小专题在少则一两页,多则五六页的篇幅内展开,图文并重,读者在相对放松的阅读感中,从一个小专题跳至下一个,直至本书的结束。每本书后除附有必要的参考书目外,还有延伸阅读以及索引,意犹未尽的读者可以继续在这一主题中探索徜徉。
《艺术之美》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朱良志对中国传统艺术等解析与品读。 作者将36个艺术意象归纳为三个单元:情怀、趣味、法则。 《情怀》包含十二篇文字,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中国艺术的一个基本道理:为艺者,要在为人;有一等之心胸,方有一等之艺术。《一根金色的芦苇》,说艺术的理想;《花间一壶酒》,说沉醉高蹈的精神;《木樨花开了》,说人内在创造力的引发;《钟起寒山寺》,说历史的纵深感对艺术创造的重要性;《万壑松风》,说与世界融为一体的生命态度;《山静自有日月长》,说归根曰静的道理;《那个雪溪中的夜晚》,说真实的生命感动;《到台上玩月》,说与世界做游戏的阔达胸襟;《一期一会》,说珍视当下此在的生命体验;《气韵不可学》,说境界提升的重要性;《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说 品 的培植;《万
《谈美》是朱光潜深入探讨美学与人生的经典之作。《谈美》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美的特点等问题,层层展开,提出了 人生的艺术化 这一美学研究理想目标。朱光潜先生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从哲学、心理学和艺术的角度出发,阐释了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理解,将复杂的学术问题写得生动易懂,构建出完整的美学图景。帮助读者从 浅薄 回归 本质 ,从 炫耀性审美 中抽离,倡导美学的 向内的觉醒 。
这是一本人生美学书、人生修养书,指导年轻人去过美的生活。收录了朱光潜《谈美》《谈修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经典文章,还特别选编了《慈慧殿三号》《后门大街》《生命》等散文佳作,详尽展现了一代美学大师的生活美学思想。 在浮躁喧嚣的时代,如何才能活出生命本来的样子?本书告诉我们,真正活得通透的人不在生活之外别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目的,而是像草木虫鱼一样,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去生活。
在蒋勋先生眼中,美是无处不在的:花朵的绽放是美,花朵的凋落是美,“一枝红艳露凝香”是美,“梨花一枝春带雨”是美,繁华是美,苍凉是美,收获是美,遗憾是美,真是美,善是美……美常常凝结在具体的实物当中,也作为精神底色流传于世间。 美并无定法,感受美、认识美却有路可循。美不仅带来感官上的触动,也是历练生命、丰沛情感、释放思想的动力。本书以“美,看不见的竞争力”为主题,涵盖7篇文章,包括《美,看不见的竞争力》、《山水合璧:从 说起》、《生命里的善与美》等,在充塞着声音、色彩与形体的世界,为读者指画一条通向美的小径。 美潜伏于每个人的生命当中。珍重美,也就是珍重自己。
《西方美学史》是美学泰斗朱光潜撰写的西方美学专著,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 本书选取了西方各个美学流派中拥有代表性的人物及其美学观点,进行评述。对美学上的一些带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的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探
乾隆的统治占据了18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将康乾盛世推向巅峰。除了康熙、雍正为其打下的良好基础外,自制力强、勤政、处理问题果断迅速、善于吸收历代统治得失、感情生活比较专一、健康长寿等才是乾隆能够成功缔造盛
《三案始末》用不足十万字的篇幅,厘清了明历史记录为纠缠繁复又影响深远的梃击、红丸、移宫三案。而在进入具体的“案情分析”之前,作者从帝权与相权的矛盾入手,到万历“造因”为止,从制度层面交代三案动因,从帝
从形式上来看,孙斌编著的《审美与救赎:从德 国浪漫派到T·W·阿多诺》是一个断代史意义上的哲 学研究,即考察德国哲学从早期浪漫派到阿多诺的一 个发展。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本书试图去追溯现代 德国哲学得以成为可能的另一条思想线索。本书以审 美与救赎为标题,当然同浪漫派对于诗、艺术以及宗 教的热情探讨密切相关,但更为重要的是,一种审美 的态度在他们那里得到了揭示。循着这条线索和这种 态度,本书对诺瓦利斯、施勒格尔、马克思、尼采、 本雅明和阿多诺这六位人物的相关思想进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