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散步(插图典藏本)》文辞典雅,富于诗情画意,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娓娓道来,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鲜活起来;让每一位为俗务所纷扰的现代读者,每一个渴望自由宁静的现代心灵,都能在先生灵动的文字里,充分感受人间的诗意和对生命的憧憬。
《美学》是 艺术史之父 黑格尔的划时代巨著,原是作者于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授课时的讲义,去世后由其学生霍托编辑成书。黑格尔以 从科学的角度来理解艺术 为目的,以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和辩证法为基础,详细地论证了他的核心观点: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全书卷帙浩繁,全面而系统地考察了绘画、建筑、雕刻、音乐、戏剧、诗歌等艺术形式的缘起和发展,并区分和剖析了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三种艺术类型,论述严谨精密、说理精到透辟,是西方美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自问世以来影响深远。
读懂中国文化之美,寻索华夏大地五千年美的历程。 对美的追求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之美,流淌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艺术表现与日常生活中。本书由美在精神、美在艺境、美与生活三部分组成,选取引人驻足的13个坐标,图文并茂地呈现中华大地上镌刻的文化与大美。 中国之美,美在品格:国学、礼乐、辞章是绵延千年的底蕴。国学思想博大精深;“文质彬彬”是中国人所追求的君子修为;天人合一、中道之美是礼乐文化的核心;辞章在韵律、意象和情感上都营造出独特的审美体验。 中国之美,美在艺境:书法、丹青、纹饰、色彩是中国审美精神的具象呈现。书法是直指人心的艺术,在浓淡疏密的线条中展现出人格襟抱;丹青水墨呈现出形神兼备、平淡天真的意境追求;从故宫纹饰中,可领略文化的延续与承袭;从敦煌壁画中,可窥见独特
作为一部引领时代潮流的跨学科巨著,本书巧妙地将神经科学与人文美学两大领域相融合,从神经科学、进化心理学到人文艺术,为我们绘制了一幅人类追求美、体验艺术的心灵地图。 本书通过丰富的科学实验和生动的艺术案例,揭示了人类大脑中与美、快乐和艺术相关的神经回路与机制,并展示了这些机制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与艺术创造。 美。通过神经科学的透镜,揭示我们对面容美、身体美、风景美、数学美等的偏好如何根植于大脑深处的奖赏系统,这些特性不仅关乎生存繁衍,更是人类精神追求的重要体现。 快乐。从基础的味觉体验到复杂的情感满足,深入剖析大脑中的快感生成机制,展现快乐的多维度本质,更让我们反思快乐与幸福之间的微妙关系,引导我们追求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 艺术。通过神经美学的视角,解析艺术如何触动人心、
《美学论集》收编了李泽厚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三十篇美学论文。内容大致分为美的本质论、形象思维论、论典型与意境、审美意识与创作方法等,更收录了《什么是美学》《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几个问题》 《中国美学及其他》 等代表篇目。他创立了 自然的人化 理论,来诠释美、 美感,以及自然美的根源,发前人未见,影响至今。 本书系统性展示了李泽厚早期的美学思想,并为其后期美学思想的发展、成熟、完善奠定了基础。
今天人们对文人之物总有一种闲雅自然的印象,其实,它们的诞生,皆曾经历过文人长久而艰辛的澡雪。《清物十志:文人之物的意义世界(精装版)》选取了文人生活中的十种物,讲述了文人如何在诗文、绘画以及日常之用中,逐渐荡涤掉物身上沾染的权位和时俗之 浊气 ,还物以一个清泠澄澈的本真面目。在这个文人所建立的意义世界中,物的面孔或许是无用的、丑怪的、斑驳的、平淡的,但这正意味着它们脱离了一切名利之心和世俗成见,终以独我的姿态在天地间现身了。文人对物的书写,实际上也是在诉说他们自身。比起任何一种社会关系,这些物的意义都更为坚实、笃定、永恒。因此,他们常说,唯有这些物,才是他们生命中不可更易的 知己 。
《中国美学文脉史》是一部以文化人类学角度研究中国美学的学术著作。作者引入文化哲学这一概念,以 文脉 这一范畴与思想贯通全书,连缀起中国美学历史的四大阶段:史前至秦汉的 前美学 时期;魏晋至宋元中国美学的 建构 时期;明清中国美学的 完成 时期;1911年至今的中国美学文脉的继承与开新时期。本书遵循 历史优先 的原则,将中国美学文脉分为 巫史文化 诸子百家 经学一统 玄佛儒 理学与实学 等章目,以其独特的学术视角和丰赡的学术资料,呈现了中国美学的初始、奠基、建构、深入、综合等不同阶段的面貌。
《美学理论》是阿多诺的美学代表作,汇集了其 美学思想的精髓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持守否定辩证法与批判理论等运思策略,在本书中进行了贯通古今的多维论证,深入地追溯了艺术的历史演化流变过程,检视了古今美学理论的长短利弊,分析了现代艺术的特殊职能,揭示了艺术与社会的双重关系,反思了资本主义现代性与社会总体性的种种影响,彰显了现代艺术哲学或美学的悖论特征,同时也指陈了未来美学的新生条件与发展途径。其中对文化产业,技术效应、娱乐导向、物化现象、真理性内容、行政化操控以及 反世界 艺术的批判反思,充满前瞻性和后现代性的真知灼见。
本书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育学术发展的历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从美育学科、美育本质、美育特征、美育地位、美育功能、美育任务、美育实践和美育思想等方面系统分析和评价了这一时期中国美育学术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同时从美育理论、美育实践、美育思想和美育研究方法等方面对中国美育学术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并对其未来发展路向提出了前瞻性建议。本书对于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尤其是美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为 新现象学 的代表人物之一,格诺特 柏梅把美学看作感知学,即一种作为普通感知理论的研究,重申美学初的问题即感性认识问题,由此提出了 气氛美学 的概念,突破了传统美学的框架,将美学研究扩展到整个生活世界中。 本书是柏梅教授在美学课程讲稿的基础上撰写而成,涵盖了对气氛、感知、身体、 我 和事物等核心概念的解释,对当代美学的发展以及艺术研究和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为一种以普通感知理论为基础的新美学, 感知学 理论的建构扩大和深化了艺术现象的研究范围,更加契合对于当代艺术的研究。它作为一个艺术创造力的原点应该得到*先的认识。
本书以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这一古老而又常论常新的问题作为中心内容,对西方从古至今最重要的哲学家、美学家的这一思想观点及其发展的历史过程和逻辑关系,加以系统地疏理、论述和批判,在批判的基础上综合出新,重构审美精神。启蒙时代以来,随着文化领域的理性分化,本来密切相联的科学、道德、艺术发展为相互绝缘、不相往来的独立领域,各自探讨自己的问题。科学属于 认知理性 ,探讨 真实性问题 (真),道德属于 伦理理性 ,探讨 正当性问题 (善),艺术属于 审美理性 ,探讨 趣味性问题 (美)。真善美分家并愈演愈烈,使整个生活系统陷入分裂状态。在整个生活系统的理性分化过程中,科学技术与 合理性 相互结合而固化为现代社会的组织形式,它将手段与目的相互倒置、事实与价值严格分裂,并造成人在现实生活中的 异化 、 物化 或 单向
遵循康德美学萌生、发展、成熟及理论体系构成等内在脉络,本译著涵盖了康德美学的完整著作:《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反思录》《实用人类学(节选)》《 人类学 反思录》《 逻辑学 反思录》《〈判断力批判〉第一导论》《判断力批判》。 康德美学是西方古典美学通向现代美学的一座桥梁,是西方美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影响深远。译者曹俊峰出自蒋孔阳先生门下,毕生研究康德美学,德文造诣颇深,兼通俄文、英文。他根据普鲁士王家科学院版《康德全集》编译本书,并参照俄文版及英文版,做了大量译注工作,保证了译本的准确性、学术性与权威性,使本书成为了解和研究康德美学完备的读本。
《谈美》 本书是朱光潜的美学代表作,生活美学家刘悦笛主编,内容优选,除收录《谈美》全编17篇外,另附加《谈美书简》《谈修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美学书里的 谈美 精要9篇,以及 近代实验美学 的内容,是一部更广泛意义的 谈美 。根据内容增添24P中外名画,大大增强图书的观赏性。 本书从 谈美 为 免俗 人心净化 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师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即 人生的艺术化 ,它是个人修养、快乐的源泉,也是净化社会、净化人心、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良方。 《宗白华美学二十讲》 本书立足中国传统美学,系统梳理宗白华在中国美学方面的文章20篇,从中国艺术到绘画、书法、音乐、建筑、文艺等方面分别阐述,展现宗
唐,是中国历强盛的时期之一。大唐帝国,拥有当时世界上丰厚的物质财富,也拥有灿烂、辉煌的精神财富。 从长安城到大明宫、从乐山大佛到顺陵石狮,唐代艺术气势磅礴、虎虎生威,给人向上的精神力量。敦煌壁画、金碧山水、唐诗,唐代艺术有丰富的色彩、鲜活的情感、无尽的意味,让人浮想联翩。 吴带当风 铁画银钩 ,唐代艺术将灵动之美发挥到极致,作品无不流畅宛转、生意盎然,散发出无穷的魅力。这样张扬、这样辉煌的美,反映出的是情理兼得、力韵互含、刚柔相济、象意合一的审美理想,是繁华、富裕、强大、开放的气概与大国风范。 本书以唐人的审美意识为研究对象,从文学、书画、乐舞、雕塑、建筑、城市建设、哲学思想等各个维度深入,品味唐人的审美情趣、探讨唐人的审美观念。如此,犹如从高空俯瞰大地,唐朝的精、气、神,都将一
20世纪80年代,易中天在武汉大学讲授美学。在以自由著称的武大,他的精彩课堂吸引了各个院系学生慕名来听,流连不去,终成一座难求的传说。《美学讲稿》便是这一传奇课程的讲稿集结,根据易中天多年教学经验以及课堂实况加工撰写,保留了风趣口语的同时,补充了大量页边注。体系井然清楚,观点自成一家,兼具专著、教材、演讲之特点,引人入胜,可供广大文学、艺术及美学爱好者阅读、赏析。书后附有《西方古典美学史纲》《中国古典美学史纲》和《西方现代美学史纲》,实际上是三部浓缩的美学史,三张脉络明晰的美学地图。 相比其他大家如朱光潜、宗白华、叶朗等的美学作品,《美学讲稿》因成书较晚,故而更加全面;因面向大学生,故而更有条理;因是课堂实录,故而格外轻松易懂。
《古代美学》探讨西方美学史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是塔塔尔凯维奇作者三卷本《美学史》的第一卷。作者将罗马帝国灭亡和文艺复兴这两个标志性的事件,视为欧洲文化史上的两个转折点,据此将整个西方美学的历史分为三段:古代、中世纪和现代。古代部分又进一步分为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本书的研究对象是西方古代美学理论,其中既包含美的理论,又包含艺术理论;既包含研究审美对象的理论,又包含研究审美经验的理论;既有描写的又有规定的,既有分析的又有解释的。依时间顺序,以人物或学派为栏目,以概念发展历程为纲,本书将自希腊早期直到普罗提诺的古代美学理论条分缕析地呈现在人们眼前。《美学史》自1970年出版英译本以来,备受瞩目,被奉为 不朽的美学史 。
本书基本上收录了美学家与美术史家邓以蛰现存的所有著述,内容涉及他在诗歌、雕塑、戏剧以及书法和绘画方面的研究成果。他基于现代学问去研究中国传统的书画作品,把画史与画学,书史与书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对中国书画理论作一种哲理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关于中国书画的具有相当完整的系统性的美学理论。
让 鲍德里亚是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其著作《消费社会》《物体系》等都曾在国内风靡一时。然而,虽然其作品大多已经被译介到国内,国内研究者也发表和出版了不少鲍德里亚的研究论文和著作,但这些研究往往只停留于孤立而表面的考察, 缺乏深层的开掘 ,对鲍德里亚其人其思缺乏一种综观式的全面认识。 本书即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鲍德里亚研究的这一空白(包括对鲍德里亚的艺术哲学、空间哲学、荒诞玄学等的研究), 勾勒出鲍德里亚的艺术哲学思想与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之间内在的脉络 。
中国与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催生了许多新的社会文化问题,这些问题不断挑战着美学理论,逼促美学理论做出回应与阐释。于是,当代美学既面临种种 困境 ,又蕴含着寻找解决之道并实现 超越 的可能性。 本书从美学学科理论发展的总体取向入手,考察了艺术分界问题、当代现实主义观念和艺术观看问题,围绕着这些经典的话题,来揭示美学遭遇的当代危机与新的发展。尔后转向既传统又新颖的跨媒介艺术研究,艺术的跨媒介研究有悠久传统,本书引入新的跨媒介性概念,进一步拓展了相关问题的研究。此外本书对西方美学的理论谱系、比较文献学、艺术理论等问题也做了深入思考。 本书是一部对当下美学问题进行总体审视、阐释与批判性反思的新著。
2017年2月11日,商务印书馆迎来120岁的生日。120年前,商务印书馆前贤怀揣文化救国的理想,抱持 昌明教育,开启民智 的使命,立足本土,放眼寰宇,以出版为津梁,沟通中西,为中国、为世界提供最富智慧的思想文化成果。无论世事白云苍狗,潮流左右激荡,甚至战火硝烟弥漫,始终践行学术报国之志,无改初心。
上古时代,酒器在等级礼制中占有特殊地位,以致爵、尊这样的酒器之名,变成了人的等级地位用词。“爵”是最重要的品位之名,“尊”是最基本的身份地位之词。酒爵(与酒尊)等级用于维系人之尊卑。经精细考辨,作者
本书介绍了德国以康德、费希特、谢林、歌德、席勒和黑格尔等为代表所形成的美学流派,它不仅以德国古典哲学作为理论基础,而且就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作了总结、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