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冯友兰于1928年到清华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期间所写(1931年、1934年分别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该书以 释古 的态度来写中国哲学史,得到了陈寅恪、金岳霖这两位审阅人的高度评价,被称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 冯友兰北大哲学系毕业,又赴美师从杜威。他站在中西方、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用西方的哲学概念、系统地运用新方法来重构中国哲学:分子学时代-经学时代上下两编,从孔子到康有为,架构起中国两千多年来清晰的中国哲学发展脉络,把中国几千年来伟大的思想一一展现于世。是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
《父与女:从宇宙星河到点温暖》包含上中下三册书,其中上中册是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是宗璞《素与简》。 《中国哲学史》:是冯友兰于1928年到清华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期间所写(1931年、1934年分别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该书以 释古 的态度来写中国哲学史,得到了陈寅恪、金岳霖这两位审阅人的高度评价,被称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 冯友兰北大哲学系毕业,又赴美师从杜威。他站在中西方、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用西方的哲学概念、系统地运用新方法来重构中国哲学:分子学时代-经学时代上下两编,从孔子到*有为,架构起中国两千多年来清晰的中国哲学发展脉络,把中国几千年来伟大的思想一一展现于世。是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 《素与简》:真正活得通透得人早已脱离表象的浮华,走
《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论(精)》收入何炳棣先生有关思想制度史方面的论文十五篇。这十五篇论文除了《北魏洛阳城郭规划》和《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两篇外,其他十三篇都发表或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反映了何炳棣先生自明清经济制度史向中国思想史的治学志趣的转向。何先生认为,经济制度史是龙的骨架,思想史是龙的眼睛,何先生很后二十多年,就是在完成“画龙点睛”的学术转向。书中所收每篇论文都反映了何炳棣先生以扎实考据见长的学术功力。
《百年中国哲学革命》提出和论证了近代以来百年中国哲学进行了三次革命,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主要哲学家做了中肯的评析,对为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和构建中国现代哲学做出重要贡献的代表性哲学家进行了实事求是的独到评论,对百年中国哲学革命研究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探讨与争鸣。作者许全兴立足于当代中国和世界大变革的现实,对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若干重大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疾呼“马列责我开生面”的创新精神。本书所论问题既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成果,又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有益于推进思想文化革命及社会变革。
本书是“北京社科名家文库”丛书之一种,选编了作者关于中国哲学的发生及发展演变的相关论著节选,并自成体系,以表达作者在相关问题上的观点。全书分“起源”与“展望”两编,分别涉及三代、先秦、原始儒学、理学及近代中国哲学。
梁启超云:学术思想之在一国,犹人之有精神也而政策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现象,则其形质也故欲观其国盛衰强弱之程度如何,必于学术思想丐求之陈书良主编的湘学史略一书所论之湘学,系指从战国至清末民初的大历史跨度下,于湖湘大地滋生传衍发展,具有深深的地域烙印,并为外界基本认同的学术思想它兼容整合了湘中之学和湘人之学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是中国哲学史的分支学科,具有交叉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它能为中国哲学史研究者指示读书门径、提供必要的史料学方法。本书意在对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学科演变历程进行系统梳理,作者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史分为萌芽、形成、发展和突破四个历史时期,并在萌芽阶段以胡适和梁启超为代表,在形成阶段以朱谦之和冯友兰为代表,在发展阶段以张岱年、刘建国和石峻为代表,在突破阶段以萧萐父、刘文英和《论稿》作者为代表逐步展现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学科之各个时期的面貌特征。在此基础上,本书总结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学科发展规律,并预测了其未来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