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内容简介。。。。。。
《四书纂疏》二十六卷,南宋赵顺孙撰。顺孙学宗朱子,得家学之传,为朱子三传弟子。终身用力于四书,溯求考亭之原委,自谓:“朱子四书注释,其意精密,其语简严,浑然犹经也。因编取朱子诸书及门人讲解有可发明注意者,悉汇注下,以便观省,名曰《纂疏》。”《四书纂疏》乃渐次单独成书,何时合刊无从考定。本书充分引用朱子之说,旁引黄榦、辅广、陈淳、陈孔硕、蔡渊、蔡沈、叶味道等十三家学者之说,皆为朱子之学者,而不旁涉他家。朱子学逐渐形成规模,《四书纂疏》功不可没。《四书纂疏》现存最早版本为《通志堂经解》本,初刻于康熙十九年,后有乾隆五十年补刊本、同治十二年粤东书局重刊本。此次校点整理,以《通志堂经解》康熙十九年初刻本为底本,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校本。 《四书纂疏》是重要的四书学著作,影
本书为中华礼藏礼乐卷乐典之属第一册,主要是北宋陳暘著的《乐书》200卷的上册113卷的点校。
《当代中国哲学史学史(上下)》是对建国以来至1999年五十年间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全面回顾与反思。作者乔清举对此五十年间的事件、著述、文章、讨论进行了全面的收集整理,发掘出许多过去不为人知的材料,较为完整地呈现出了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哲学研究的历史进程,可谓中国哲学史的鸿篇巨制。其资料之翔实和丰富,令人叹为观止。在扎实收集资料的基础上,作者把1949年以来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作为对象进行反思,站在逻辑的高度,以民族理性成熟为线索来统摄史料,使这一历史过程真正成为了“中国哲学史学史”。作者又从历史批评意识出发,分析这一历史过程的成败得失,厘定其价值,评判其贡献,其局限,推进其发展,从而在学术界初步奠定和确立了“中国哲学史学史”学科的基础。本书的出版不仅填补了这一学科的空白,也会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以
本书是法国知名学者程艾蓝关于中国思想史的著作。曾获1998年西方汉学优选奖儒莲奖。此书源于作者的大学讲课草纲,以既历史又主题的方法来叙述一个长达数千年的精神历程。其中重点凸现了复杂整体中几个惊人的时刻,可与钱穆、葛兆光等人的《中国思想史》互为补充。西方对中国思想传统的介绍往往集中于某个局部,或过于片面。本书作者程艾蓝凭借其法、中双重身份的先天优势,从中、西方双重视角审视中国思想,梳理了从商朝到五四运动间中国思想的演变。她既不依照预先确定的史学范式,也不试图论证某一特定的论题,而是用中国思想家自己的语言忠实呈现他们想说的话,再借汉学学者的阐释进行解读。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书不仅为西方读者打开了了解中国思想的大门,也向中国读者提供了一次反观本国的机会。
在政治生活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作为反思政治生活深层本质的政治哲学,已日益成为理论界的一门显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也愈来愈成为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和题中应有之义。正是基于此,本书主要探究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历史逻辑、唯物史观中的正义理论的基本特征,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政治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思想,虽均重工业化、民主化、科学化这三大核心理念,也强调中国文化的现代复兴,但面对不同的历史情境,晚清与民国这两个时期又各有其独特性的一面。经济现代化方面,晚清强调“以商立国”、“商务”、“商战”、“自由经济”,民国则强调“以工立国”、发达国家资本、社会主义、统制经济计划经济;政治现代化方面,晚清强调“兴民权,开议院”、“君民共主”,民国则是国家主义、法西斯主义、新独裁论高涨;文化现代化方面,晚清强调“保教”、“以国粹激励种姓”、“古学复兴”等,民国则突出西化与苏化、现代化与世界化、科学与新道德等,展现出与晚清不同的特点。之所以如此,一则所学之典范欧西本身发生了历史与思潮的巨变,二则中国政局与思想脉络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本书以《清华大学百年校史展览(1911-2011)》主展区内容为主,节选了人物展区部分内容,主要内容截止于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以图为主、图文并茂地展现清华大学百年发展历程与辉煌的办学成就。
《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论(精)》收入何炳棣先生有关思想制度史方面的论文十五篇。这十五篇论文除了《北魏洛阳城郭规划》和《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两篇外,其他十三篇都发表或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反映了何炳棣先生自明清经济制度史向中国思想史的治学志趣的转向。何先生认为,经济制度史是龙的骨架,思想史是龙的眼睛,何先生很后二十多年,就是在完成“画龙点睛”的学术转向。书中所收每篇论文都反映了何炳棣先生以扎实考据见长的学术功力。
中西哲学在起源阶段的根本不同,必然导致二者在哲学史的发展脉络中的差异性。中国哲学应该回归到原来的“天人合一”精神的性与经验性、神圣性与世俗性的有机统一,从西方哲学的哲学范式恢复到传统中国文化的有机统一。
《牛津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具有性和综合性的单卷本哲学史,充分体现了牛津版思想史著作的特点。该书包括古代哲学、中世纪哲学、从笛卡儿到康德的近代哲学、康德之后的欧洲大陆哲学、从密尔到维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学以及西方政治哲学。其作者皆为的哲学史家,以清晰精练的文笔,深入浅出地勾勒了博大精深的西方哲学的历程和重要思想。与充斥着“柏拉图说……”、“康德说……”的常见叙事方式不同,本书着重严格而清晰的分析,对厌倦了教科书式的表述方式的读者来说是相当有益的读物。无论是对思想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还是专业学者,都会从中汲取到知识和灵感。
《人民日报学术文库·思辨的希腊哲学史(一):前智者派哲学》是作者计划中的三卷本《思辨的希腊哲学史》的卷。在本卷中,作者娴熟运用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对早期希腊哲学的重要概念和思想进行了系统、深刻、创见迭出而令人耳目一新的精彩阐释。由其新颖、独特而深刻的方法所决定,《人民日报学术文库·思辨的希腊哲学史(一):前智者派哲学》是中国学者研究希腊哲学的一部全新力作。
《民国沪上初版书: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写定于1918年9月,此书一出版即因其方法和见解的创新而极受注意,3年时间再版了7次。此书被誉为: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
本书考诸先秦儒学生成发展流变历程,始之“儒家圣王学案”,以观先秦儒者眼中的尧舜、文武与周公的圣王形象、思想轮廓;次之“孔子与孔门学案”,依循“孔门四科”与“儒分为八”之谱系,以观孔子与孔门诸贤的道德文章、精神气象;次之“孟子与孟门学案”和“荀子与荀门学案”,以观儒学的流变、分途与歧路;次之“儒道之争学案”“儒墨之争学案”“儒法之争学案”,以观儒学与道、墨、法之争鸣;次之“儒家经典学案”,以观“五经”“四书”之生成、义理、流变与影响,且列《荀子》为“儒经”,为之正名;终之“简帛儒家文献学案”,以观曾经消亡散佚的儒家文献。同时,为方便读者直观经典原文,各学案文末附以原始文献之节要。 本书虽名“学案”,但不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学案”书写陈规,而是会通经学史、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