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认为,人出生的时空结构联系着他的生命信息,这是中华先人的一个伟大假说。近两千年来命理的理性探索,本质上是对这一假说做出的实证。囿于思想方法和研究手段的限制,古人不可能完成这样的工作。现在正是运用现代科学思想和科学工具,对它进行“新一轮”实证的时候了。 《命运的求索:中国命理学简史及推演方法》的工作,主要在于发掘和整理命理学在理性探索方面的历史发展线索,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推演方法的演变过程。希望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挖掘和整理,辨别精华和糟粕,使这个在俗文化中存身了千年的传统学问能够正式跨入庄严的学术世界。
内容简介 为什么说《易经》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儒释道共奉的经典?故宫三殿、清华大学的校训、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名和《易经》有着怎样的关系?自强不息、物以类聚、正大光明等常用的成语都出自《易经》?身在职场,我们怎样运用《易经》的智慧与领导、同事相处?……本书凝聚张其成教授四十余年研究《易经》的精华和成果,作者将经义中的阴阳动静、得失吉凶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平实易懂。第一部分系统阐述《易经》的历史起源、文化内涵、卦爻辞的解读方法等基础知识,第二部分则详细解读《易经》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句爻辞,帮助读者懂得知变应变的法则,获得做人、做事的启示。《易经》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六十四卦,对应着世界和人生的六十四种场景,每个场景对应着不同的阶段
本书是著名哲学家,“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世界中国学”特殊贡献奖得主杜维明先生与17位代表各大文明传统的世界知名学者的对话实录。对话者包括社群主义思想家迈克尔·桑德尔,批判社会学代表人物丹尼尔·贝尔,社会现象学代表人物彼得·伯格,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等。思想家们围绕全球化与文明对话、现代性与精神传统、后现代主义与后工业社会、公共领域与市场及政府、启蒙人文主义与生态文明等世界性的思想议题进行了深度的交流。对话一方面阐发了中国文明的基本理念、重要思想和哲学智慧,另一方面也反思地评析了当今世界的主要思潮。
《问道:一部全新的中国思想史》摒弃传统思想史著述仅仅关注具体人物、作品的写法,提炼出包括天下观、正统论、儒法思想、老庄智慧、新儒学、中国佛教在内的六大主题。本书以上述六大主题为纲,围绕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历史观念或历史现象,如周礼、九州、五服制度、五德终始说、文质互补、夷夏之辨、大一统、改正朔、公与私、仁义观、逍遥游、齐物论、禅宗公案等,分别总结出十几个不等的核心问题,从思想史演进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历史语境出发,以舒朗隽永的笔触,提纲挈领地阐释了其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以及人们日常思想行动的影响。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开创者,其所著《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对后世的影响既深且远,可与儒家思想比肩。老子所谓的 道 是指 真实 而言,亦即要将人生依托在永恒不变的基础上,再由此观照人间,安排适当的言行方式。他在儒家之外另外开辟了一条更为宽广的路。《傅佩荣译解老子》中傅佩荣教授根据自己研习中西哲学四十余年的心得,译解《老子》,特别注重书中传达的深刻哲理与智慧,以凸显哲学 爱好智慧 的本义。在每一章原文之后,用白话译文取代一般读本的注释,文字上力求通顺畅达;在注解部分,参考了历代注家及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专就关键概念加以解析,期待读者能深切体认中华传统文化之真、之善、之美。
建构中国哲学知识体系,是百余年来我国几代哲学学人的夙愿。本书立足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科多年来的探索,探究有生命力的中国哲学研究如何以思想对象化的方式参与到改变世界的活动中并反思这种活动本身,从而形成一种总体性知识,形成一种把握社会发展走势的历史观,为有原则高度的实践提供思想支撑。分别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逻辑学、美学、政治哲学、管理哲学角度阐述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史论结合,梳理哲学学科发展历程中体现的观念创新,并对中国哲学知识体系的未来发展加以展望。本书作者尝试提出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的方法论原则,彰显中国哲学研究的主体性和原创性,使中国哲学知识体系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使中国哲学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品,他整理了苏格拉底与友人的谈话,用对话体形式展述其哲学思想。本书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学、教育学、文艺学、政治学等各个领域,其中主要探讨的是理想国家的问题。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是西方政治哲学的源头,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书是根据目前流行的布鲁姆(Allan Bloom)的《理想国》英译本译出,全注全译;翻译为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杨献军,其语言流畅,通俗易懂;全书正文后还附有其他版本所没有的 阐释与导读 ,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其思想精华,是不可多得的优秀版本。
《大学》与《中庸》原本各是《礼记》中的一篇短文,至南宋朱熹将其收于“四书”之中,与《论语》、《孟子》并列,一跃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其中,《大学》又因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明朝以来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进而为国人熟知的古代经典,其思想所造成的影响也普遍深入人心。 傅佩荣教授的译解注重于澄清概念,回溯孔孟原典,展现一贯之系统,尽量避免抽象或玄奥的术语,由此期望古代“大学”教育的理想再现于今日,成为我们共同寻求的学习目标与修养指南。 “中庸”即是“用中”,是用中所造就的至德。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篇末提及“子思作中庸”一语。书名“中庸”,取义甚高,因为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表示“中庸”是孔子之前早就存在的至高德行,而百姓
对当代中国人而言,财神一直是家庭祭仪和新年礼俗中的标志性神祇,对财神的崇拜是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尽管供桌上的财神神像十分常见,但 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财神信仰根源为何。 五通神 开始是山魈一类的精怪,邪性是他 鲜明的特征。他不是文化英雄、美德化身,相反,他恃强凌弱,体现了人类 丑陋的恶习、贪婪和欲望。但从18世纪起,其变体五路财神成为掌管世间财富的 神祇、江南财神信仰的核心。 万志英以大众或通俗 为大框架,审视了五通信仰的缘起和漫长演变。这份时间跨度长达三千年的研究,充分展现了中国 文化中神灵的邪恶面,及其在道德上的暧昧与矛盾,使我们得以窥视不同时代背景对普通人生活和思想的影响。
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以工匠为主题,以工匠文化为中心,以工匠精神为信仰,从生态学、结构学、形态学、文明学等维度对工匠文化这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并尝试构建中华工匠文化体系。中华工匠文化体系既是一个逻辑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就逻辑范畴而言,其包括工匠精神、技术文化和制度体系三大核心要素;就历史范畴而言,其包括手艺工匠文化体系、机械工匠文化体系和数字工匠文化体系三大历史形态。而《考工记》范式、《营造法式》范式和《天工开物》范式等则是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的建构范式。本书既是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16ZDA105)的阶段性成果,又是作者近二十年来系统考察与研究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的成果展示,适合中国当代文化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阅读,亦可作为工匠文化通识教育或知
《传习录》是研究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哲学思想以及心学发展历程的重要资料。“传习”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传习录》的内容生动而活泼,共分上中下三卷,上、下卷主要是王阳明与弟子、友人的论学问答,中卷主要是王阳明的论学书信。 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最容易体会《传习录》思想的方式,就是用一种心灵的碰撞、一种情感的共鸣去阅读,去思考。这也是郦波教授之所以选择从评点入手,去走近这部伟大的心学经典的根本原因。 在郦波教授的引领下,读者跟随他的评点,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置身阳明先生与弟子们其乐融融的课堂,在阳明先生与弟子们的问答思辨中,收获一种感悟,获取一份心得。
《哲学简史》是一部通俗哲学著作,是在其鸿篇巨制《西方哲学史》的基础上勾勒新意,编撰而成的又一部全新的哲学史入门书。 罗素在其《哲学简史》中,以各个哲学流派及其代表哲学家为中心,记述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对各个哲学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哲学家生活的时代状况加以描述,内容涉及历史、科学、经济、政治等方面,帮助读者能够更全面、更立体地把握西方哲学两千年来都出现了哪些哲学观点,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观点,以及这些观点是如何影响后世的,当然还包括罗素本人从哲学家的角度对这些哲学观点给出的回应及批判。 罗素的《哲学简史》一改以往哲学书的艰深晦涩,通俗易懂,可谓是了解西方文化的入门书。
来华耶稣会士对儒学典籍的译介,直接促成“中学西传”与欧洲启蒙思想界之间的互动,他们与来华托钵修会在“礼仪之争”中围绕儒学宗教性问题展开的讨论,亦引发中国天主教史上的重大转折。本书立足拉丁文原典,一方面借助中西方版本学的方法,从传教士中外文儒学译述的编目整理及提要撰写起步,旨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勾勒出康熙朝“儒学西传”的整体面貌,同时亦使各个修会内部以及来华三大修会之间儒学译述的系谱传承、相互借鉴抑或回应问难等隐含的脉络获得清晰化梳理;另一方面采用形象学、阐释学的研究方法,依据传教士对待儒家文化的不同态度,分别选取“支持文化适应政策”“反对文化适应政策”及“文化调和激进派”三派的代表作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进而呈现“礼仪之争”时期来华传教士理解儒家经典的实际情况及其对于儒学
《周易》作为一部具有深度的古著,一直以来令人产生极大的兴趣。本书对《周易》进行了解码,挖掘其包含的深刻洞见。作者解读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以《大学》“修齐治平”为纲阐述了《周易》如何启迪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本书旁征博引,论述详实,在探讨殷周时期天命观的改变、深刻忧患意识驱动以及阐释道德修养等方面,都为读者带来新的见解和认识。此外,作者还深度解读了《周易》对于家庭治理的一整套理念,其中涵盖了婚姻经营、待人接物、家风涵养等。在治国之道部分,作者分析了国家教育、法治、战争与和平等问题,所展示的深刻见解使读者有豁然开朗之感。总之,这部作品就像是一本《周易》的解读课本,让我们可以理解和触摸到《周易》蕴含的为人处世的逻辑和智慧。
太一信仰产生于战国楚地,是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宗教与民间祭祀中最重要的元素。西汉中期以来太一神一跃成为郊天祭坛上的主神,至东汉末年仍是官方祭祀中的最高神,对民间信仰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战国秦汉太一信仰综合研究,是探索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宗教与民间道教发展脉络的一把钥匙。 本书前三章按时间顺序探讨太一信仰性质的变化及其原因:第一章以出土简牍为基础分析战国楚地太一信仰之特点及哲学内涵,兼及秦人的太一崇拜;第二章解读秦咸阳城与汉长安城的象天体系与太一信仰之联系,梳理汉武帝时期太一进入最高国家祭祀的过程;第三章探讨西汉中晚期宗教改革背景下太一祭祀的变化,指出东汉谶纬学说的盛行、星象观测的发展导致了太一神格的分化。后两章为专题研究:第四章讨论传世及出土文献中的各类太一方术材料,分
本书2008年在我社初版,印数4000册,豆瓣评分8.7,近几年不断有读者问起,旧书在孔网被炒至二三百元一本。现纳入作者的作品集精装再版,作者进行了适当的增删,重写了一篇较长的后记。 在宋明理学的展开过程中,张载哲学所发挥的枢纽性作用,早已成为学术界的一般常识。长期以来,关于张载的研究和讨论一直是中国哲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气本与神化》以相关基本文献的细读和精准的概念分析为基础,通过彰显文本自身的肌理,来重构张载哲学的固有脉络。在试图将张载哲学回置入历史的精神语境的过程当中,“述”的解释学态度重构了一个场域,而这一场域使得读者与思想家的“相遇”成为可能。
以反讽和非反讽的视角探讨古代诸子的世界 重新思考和体验中国人的生存经验、思维习惯和自我身份 长期生活于中国、从事中国思想研究的美国汉学家任博克, 在天台宗、庄学研究有非凡的造诣。 作者对按照西方思想模式解读中国经典提出了质疑,力图表现中国经典的特殊品格与人类价值。 中国与西方到底有何不同? 比照希腊-欧洲思想的主客二分,中国古典的思维方式、内在人格和生存经验,都指向了一个连贯的整体(“理”),其犹如格式塔。 虽是古人的传统与经验,却依然活在当下中国人的自我心灵、关怀策略和政治认同中。 与西方思想相比,中国早期思想家如何理解相同与差异、自我与他人、内部与外部、相对与绝对?任博克在《一与异的反讽》一书里,基于中国传统思维与起源于古希
内容简介 书号:9787520726672 书名:傅佩荣解读孟子(2023年修订版) 定价:78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中国先秦文化,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称之为“早熟的孩子”,还是我们的前人有言“书不读秦汉以后”,都说明了它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崇高地位与业绩。这一时期诸子蜂起、思想解放,以人为本、本固邦兴的共识,使得“名实之辩”成为大家看重的话题,此时百家争鸣、学说林立,即便是观念上的对立,也都能给人们提供新的认识视角;这些理论还在当时诡谲复杂、纷纭拿斗的历史舞台上得到了一定的证实和检验,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富有特色的哲学思想传统。它比之与西方20世纪勃兴的语言哲学来说,不管是语言本体的解析还是外部功能的描写都毫不逊色,对它进行全面汇总和梳理并形成系统,显然是继承发扬的扎实前提,这也是本书的初衷和期望。
本书立足于文学人类学跨学科视角,借助于文化大传统与四重证据法等新理论方法,重点考释《管子》经典文本中潜隐的“神话历史”内涵,进而立体还原管仲为力促齐国崛起而采取的治政安民、经济调控、祭祀教化等系列举措。这是从单一文字文本解读转向交叉文化文本重建的一次创新性尝试,以期对中国早期优秀典籍中弥漫的神话编码特质进一步挖掘提供可资借鉴的新研究路径。
《宋元明哲学史教程》是陈来教授在香港公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讲授宋元明哲学的讲稿。 宋元明哲学是中国哲学自先秦以后*重要的发展阶段,宋明理学则是此一时期主要的哲学形态。本书分十个单元,立足于不同历史时期理学的特点及发展脉络,详细叙述了两宋、元代、明代前后期的理学,对宋明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命题、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创发均有深入而精当的讨论,每一单元又辅以 单元目标 活动题 测试题 参考书目 等。语言晓畅,知识点清晰,好读又好用,既可供授课参考,亦可作为了解中古思想的普及读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