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学者冯友兰的重要代表作。是自1980年以来,耗时十余年完成的“哲学思想新编”。全套书内容分为七册,以时代思潮为纲,以说明时代思潮为主,将中国哲学史划分为七个时代思潮: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道学、近代变法、现代革命。体量庞大,广博而不芜杂,严谨而又生动,达到了文与质、博与约的统一。书中着重探讨了中国哲学中的精神境界学说,更使得本书具有探究人类精神发展史世界意义。本版收录全七册内容,分为上、中、下三卷本,配有中央编译局研究员薛晓源博士手绘的中国古今著名哲学人物画像102幅,立体展现中国哲学史及哲学家的风采。
暂无内容简介。。。。。。
《四书纂疏》二十六卷,南宋赵顺孙撰。顺孙学宗朱子,得家学之传,为朱子三传弟子。终身用力于四书,溯求考亭之原委,自谓:“朱子四书注释,其意精密,其语简严,浑然犹经也。因编取朱子诸书及门人讲解有可发明注意者,悉汇注下,以便观省,名曰《纂疏》。”《四书纂疏》乃渐次单独成书,何时合刊无从考定。本书充分引用朱子之说,旁引黄榦、辅广、陈淳、陈孔硕、蔡渊、蔡沈、叶味道等十三家学者之说,皆为朱子之学者,而不旁涉他家。朱子学逐渐形成规模,《四书纂疏》功不可没。《四书纂疏》现存最早版本为《通志堂经解》本,初刻于康熙十九年,后有乾隆五十年补刊本、同治十二年粤东书局重刊本。此次校点整理,以《通志堂经解》康熙十九年初刻本为底本,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校本。 《四书纂疏》是重要的四书学著作,影
本书为中华礼藏礼乐卷乐典之属第一册,主要是北宋陳暘著的《乐书》200卷的上册113卷的点校。
本书是著名学者冯友兰的重要代表作。是自1980年以来,耗时十余年完成的“哲学思想新编”。全套书内容分为七册,以时代思潮为纲,以说明时代思潮为主,将中国哲学史划分为七个时代思潮: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道学、近代变法、现代革命。体量庞大,广博而不芜杂,严谨而又生动,达到了文与质、博与约的统一。书中着重探讨了中国哲学中的精神境界学说,更使得本书具有探究人类精神发展史世界意义。本版收录全七册内容,分为上、中、下三卷本,配有中央编译局研究员薛晓源博士手绘的中国古今著名哲学人物画像102幅,立体展现中国哲学史及哲学家的风采。
本书分为从古希腊到宗教改革、从霍布斯到黑格尔、20世纪的政治哲学三卷,第一卷论述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城邦、正义、优良秩序与平等的观念,经由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思想,以及早期教父哲学以及经院哲
《当代中国哲学史学史(上下)》是对建国以来至1999年五十年间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全面回顾与反思。作者乔清举对此五十年间的事件、著述、文章、讨论进行了全面的收集整理,发掘出许多过去不为人知的材料,较为完整地呈现出了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哲学研究的历史进程,可谓中国哲学史的鸿篇巨制。其资料之翔实和丰富,令人叹为观止。在扎实收集资料的基础上,作者把1949年以来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作为对象进行反思,站在逻辑的高度,以民族理性成熟为线索来统摄史料,使这一历史过程真正成为了“中国哲学史学史”。作者又从历史批评意识出发,分析这一历史过程的成败得失,厘定其价值,评判其贡献,其局限,推进其发展,从而在学术界初步奠定和确立了“中国哲学史学史”学科的基础。本书的出版不仅填补了这一学科的空白,也会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以
李泽厚最负盛名的中国思想史论三书,曾在20世纪80年代新启蒙思潮下,提供中国思想文化研究的范式变革,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产生过深远影响。 三书在极大的时间跨度上描绘中国思想的嬗变历程。从孔子仁学为始,论说先秦至明清各种思潮、派别和人物,构拟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进而由古入今,以革命与改良为视角,细析近代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的思潮与人物,历数“五四”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在“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中,探寻未来道路。 李泽厚将“中国现代化问题”寄寓在自己对整个思想大历史的论述中。他以思想介入历史,又以历史意识为本,探寻中国人“古今之所壹也”的精神指归,提出了一系列有广泛影响的思想命题,如“巫史传统”“实用理性”“乐感文化”“救亡压倒启蒙”“西体中用”等。
《民国沪上初版书: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写定于1918年9月,此书一出版即因其方法和见解的创新而极受注意,3年时间再版了7次。此书被誉为: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
本书考诸先秦儒学生成发展流变历程,始之“儒家圣王学案”,以观先秦儒者眼中的尧舜、文武与周公的圣王形象、思想轮廓;次之“孔子与孔门学案”,依循“孔门四科”与“儒分为八”之谱系,以观孔子与孔门诸贤的道德文章、精神气象;次之“孟子与孟门学案”和“荀子与荀门学案”,以观儒学的流变、分途与歧路;次之“儒道之争学案”“儒墨之争学案”“儒法之争学案”,以观儒学与道、墨、法之争鸣;次之“儒家经典学案”,以观“五经”“四书”之生成、义理、流变与影响,且列《荀子》为“儒经”,为之正名;终之“简帛儒家文献学案”,以观曾经消亡散佚的儒家文献。同时,为方便读者直观经典原文,各学案文末附以原始文献之节要。 本书虽名“学案”,但不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学案”书写陈规,而是会通经学史、儒
《当代中国哲学史学史(上下)》是对建国以来至1999年五十年间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全面回顾与反思。作者乔清举对此五十年间的事件、著述、文章、讨论进行了全面的收集整理,发掘出许多过去不为人知的材料,较为完整地呈现出了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哲学研究的历史进程,可谓中国哲学史的鸿篇巨制。其资料之翔实和丰富,令人叹为观止。在扎实收集资料的基础上,作者把1949年以来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作为对象进行反思,站在逻辑的高度,以民族理性成熟为线索来统摄史料,使这一历史过程真正成为了“中国哲学史学史”。作者又从历史批评意识出发,分析这一历史过程的成败得失,厘定其价值,评判其贡献,其局限,推进其发展,从而在学术界初步奠定和确立了“中国哲学史学史”学科的基础。本书的出版不仅填补了这一学科的空白,也会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