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故事》是一部适合大众阅读的心理学史名作。英文版自1993年首次出版以来,广受欢迎,成为同类著作中的佼佼者。作者莫顿 亨特是美国当代伟大的科普作家和著名的心理学家,《心理学的故事》是他一生最重要的作品。 《心理学的故事》是一次有关人类智慧和自我认知的心灵之旅。作者以轻松有趣的笔墨,从西方智慧的源头 古希腊哲学出发,为我们讲述了心理学科如何从一些原始、朴素乃至玄学的观念,经过理性的观照和经验的反复检验,再辅以18世纪以来的科学实验方法,发展成为当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的 显学 。故事的中心是人, 心理学的故事 的中心是思想者们。泰勒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斯宾诺莎,这些前科学的先贤大哲们经过现代心理学学科的谱系学分析,竟然折射出有趣的人性议题;而梅斯梅尔、威廉 詹姆斯
本书通过三卷的形式,分为从商代到秦汉、自汉代独尊儒术至1840年、近现代三个时间节点,从哲学理论的高度阐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内容和特点。从诗经与政治教化、春秋的政治理想等方面对早期儒家的政治理念做了阐释和总结,又从如董仲舒的公羊学到王夫之的理势等,总结出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思想的意涵,*后关注到康有为的改良、梁启超的国家学说、严复与进化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和建国方略、国粹派、*和中国革命学说,是对中国政治哲学思想与实践发展历程的系统梳理与阐述。
这是一本通俗的哲学入门读物,作者系菲尔兹奖得主、清华大学丘成桐教授之父 丘镇英教授。丘镇英教授193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政治经济学系,翌年进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深造,专攻政治制度与政治思想史。执教于香江书院、崇基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前身)和聯合書院,任香江書院文史哲系主任。讲授中国哲学史、西洋哲学史、中国上古史、中国近代史、中国诸事研究、中国经济史、经济地理等课程。 本书由丘镇英教授存世哲学课程讲稿结集而成,全书综述了各种哲学思想对当时及后代的影响、产生了何种价值,进行了客观的评论;系统性地介绍了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将东西方哲学的起源和沿革条分缕析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清晰展现了代表性人物的思想轨迹。 丘镇英的文学、哲学素养深刻影响着丘成桐,对哲学思想修养的修炼,也培养了他对学术研究的兴
《中国哲学史新编》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经典著作。本书以时代思潮为纲,以对每个思潮中涌现出的哲学中心问题的阐释为要,对中国哲学史做出了全面而深透的研究;综合历朝历代的政治条件、社会环境和文化事件,提炼出一系列具有时代意义和学术高度的独创性见解,对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本书在着重探讨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对中国文化史和思想史进行了梳理,呈现出一个高度浓缩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剑桥文艺复兴哲学史》由剑桥学派代表人物昆廷 斯金纳和文艺复兴研究巨擘查尔斯 施密特共同主编,是一部全面论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的综合性文集。多位撰稿人皆是相关学术领域里的重量级人物。本书是深入了解与研究文艺复兴时期思想与文化不可绕过的重要著作,亦是英语学界首次对庞杂的研究文献进行综合梳理,以飨读者的成果。 全书按哲学分支而非哲学家或学派来安排组织,共分三个部分23个章节,内容涵盖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逻辑与语言、自然哲学、道德哲学、政治哲学、心理学、形而上学、知识论以及修辞等各个方面。编者从文艺复兴哲学自身的具体历史语境出发,以其自身话语来呈现文艺复兴哲学不同侧面的内在发展,勾勒这一时期哲学的主要面貌与特征。
本书分为从古希腊到宗教改革、从霍布斯到黑格尔、20世纪的政治哲学三卷,*卷论述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城邦、正义、优良秩序与平等的观念,经由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思想,以及早期教父哲学以及经院哲学时期的 神学-政治 ,重点论述了柏拉图的统一共同体:《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体、西塞罗的法权国家,以及奥古斯丁的政治哲学、宗教改革时代的路德与加尔文的政治哲学思想。第二卷意图勾勒出近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主要轮廓,凸显这一时期核心的政治哲学论题,并且阐释了在西方政治哲学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历史地位与思想影响的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洛克、斯宾诺莎、卢梭、托克维尔、康德、黑格尔等人的政治哲学思想,在此基础上梳理和总结了西方政治哲学的历史流变。第三卷关注20世纪背景下各种政治哲学思潮的义理、观念与特点
.
许苏民编写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史(上下)(精) 》全面论述16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和中国学者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填补了国内外学界至今没有一本涵盖中西、跨越400年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史的空白。以翔实的史料证明,中国哲人的辉煌理论创造受到不带偏见并具有卓越见识的西方哲人的高度评价和珍视。以中国哲学精华克服英美经验论与德国唯心论两大价值观念体系的弊病而重建现代理性,已成为世界哲学前沿亮丽的风景线。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历史表明,无论是西方学者的东方探寻,还是中国学者会通中西的理论创造,都与解决时代提出的问题密切相关,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中西哲人深切的人文关怀。
暂无内容简介。。。。。。
明代哲学是中国的重要内容,儒学主体为阳明学代表的宋明理学。从源而言,可追溯至宋元理学,乃至先秦儒学;从主体而言,主要包括明代朱子学、明代阳明学、明代甘泉学等主要流派;从流而言,包括明清之际、清代儒学、近现代儒学等。 围绕上述内容,书中以时间为序,分“明代以前”“明代前期”“阳明心学”“阳明后学”等六编,内容涉及明代初年的朱子学,阳明心学的先驱,王阳明的良知之学,阳明各派弟子对阳明学的发展,明代中后期的朱子学,黄宗羲、方以智、王夫之等明清之际思想家对明朝学术的反省与总结,凸显各家的独特性及其思想深度,各思想家在整个明代哲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相互影响,对明代哲学的独特问题如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合一、大良知、格物说、继善成性、先天与后天等也有深入阐发,较为成功地以更深入、更细微的笔
此套《儒家哲学史讲演录》的主要内容跨越两千年,从春秋的孔子到明代的王阳明和罗近溪,涉入的哲学家不是特别多,但重要的发展脉络,尤其是各家的独特思想风格和哲理意趣,都得到了大不同于以往的层层揭示。 读者用心读过《儒家哲学史讲演录》,或许会强烈感到,儒家的哲学生命还远远未到可盖棺论定的时候。
此套《儒家哲学史讲演录》的主要内容跨越两千年,从春秋的孔子到明代的王阳明和罗近溪,涉入的哲学家不是特别多,但重要的发展脉络,尤其是各家的独特思想风格和哲理意趣,都得到了大不同于以往的层层揭示。 读者用心读过《儒家哲学史讲演录》,或许会强烈感到,儒家的哲学生命还远远未到可盖棺论定的时候。
此套《儒家哲学史讲演录》的主要内容跨越两千年,从春秋的孔子到明代的王阳明和罗近溪,涉入的哲学家不是特别多,但重要的发展脉络,尤其是各家的独特思想风格和哲理意趣,都得到了大不同于以往的层层揭示。 读者用心读过《儒家哲学史讲演录》,或许会强烈感到,儒家的哲学生命还远远未到可盖棺论定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