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大纲》从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三方面对我国古代哲学做了梳理,重点论述了《周易》、老子、孔子、庄子、墨子等人或流派的哲学思想,阐释了中国哲学史上的的天人关系、人性论、人生问题、知识论等问题。本书是我国历史上具有科学精神的中国哲学史及开山著作。1919年2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只有上卷)。甫一出版,即引起轰动,多次重印,至今仍然是很有影响、值得阅读的中国古代哲学史经典著作。
随着世界进入近代史阶段,人类自身的判断力成为思想的中心。从17世纪开始,欧洲大地兴起了多种多样的启蒙运动,这些运动不仅使人的自由意识成为认知世界的标杆,同时还成为政治的基础。本书是近代哲学的入门书,主要介绍了近代哲学史上两大哲学派别理性主义、经验主义,以及政治哲学的思想,主张 知与行 的不可分割性,并将其作为知识界觉醒的指导思想。本书重点介绍了笛卡尔、霍布斯、斯宾诺莎、洛克、贝克莱、莱布尼茨、休谟、卢梭等人的思想。
随着世界进入近代史阶段,人类自身的判断力成为思想的中心。从17世纪开始,欧洲大地兴起了多种多样的启蒙运动,这些运动不仅使人的自由意识成为认知世界的标杆,同时还成为政治的基础。本书是近代哲学的入门书,主要介绍了近代哲学史上两大哲学派别理性主义、经验主义,以及政治哲学的思想,主张 知与行 的不可分割性,并将其作为知识界觉醒的指导思想。本书重点介绍了笛卡尔、霍布斯、斯宾诺莎、洛克、贝克莱、莱布尼茨、休谟、卢梭等人的思想。
古代哲学时期所涵盖的时间跨度约有1100年,开始于公元前585年,结束于公元529年。这一时期是哲学史上最丰富多变的阶段之一。在古希腊人以前,哲学思想从未在地中海地区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出现过。本书是对古代哲学中重要的思想家和学派的简要概述。作者认为,古代哲学作为一种教育资产被保留下来,同时也作为一种物质现实在事实上得以存续,即使在西方的 中世纪早期 、东方的 拜占庭早期 ,即缺少丰富研究成果的那几个世纪中,哲学的发展依然保持着基本的连贯性。
书名:周易(中华经典藏书 升级版) 定价:29.00元 作者:杨天才 译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10111567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周易》被称为 群经之首 ,由 经 、 传 两部分组成。 经 称《易经》,括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卦象、卦辞、爻辞,是《周易》的主体; 传 由《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共七种十篇构成,称 十翼 ,又自成体系而为 易传 。《周易》是我国古代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 大道之源 。其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理清中国哲学的脉络,从搞懂中国哲学三大流派开始。 通过手绘漫画和段子,陈磊(笔名:混子哥)领衔的半小时漫画团队带我们真正读懂了中国哲学的三大流派 儒家、道家、墨家的诞生和发展。 孔子的 礼 其实就是生活指南,连每个人该听啥歌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老子的《道德经》其实就是一份写给统治者看的述职报告; 墨子竟然是个嘻哈侠,他的核心思想 非攻,兼爱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peace and love! 从原始社会到百家争鸣,轻松搞懂儒家、道家、墨家的诞生和发展,让你在哈哈大笑中,不知不觉就理清了中国哲学的完整脉络! 翻开本书,分清中国哲学的三大流派,理清中国哲学的来龙去脉!
.........
《中庸》的智慧一书从三个角度解读了“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方法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应用。上篇论述了《中庸》在管理情绪方面的智慧。中篇论述了学问之道无他,求得放心而已矣。下篇论述了中华文化的复兴,复兴什么?本书给予了全方位的解读,作者用守正创新、与时俱进的方法推动中华文明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秉承善可为法、恶可为戒、教书育人、扶正人心的精神,值得学习。
生死问题对于每个人以及古今中外一切宗教思想来说,都是备受关注的一个大问题。作为一位阅历广泛、学贯中西的智者,南怀瑾对此问题有着令人深省的看法。《人生的起点和终站》一书,就是南怀瑾于2006年回答其学友胡松年关于生死问题的记录。全书超越了宗教思想的限制,以更为广泛的生命变化历程,结合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相关成果,使我们了解如何建立正确的生死观。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冯友兰作品中关于哲思的经典篇目,如“人生之真相”“理想与行为”“合理的幸福”“爱之中道”“我的读书经验”等,讲述作者对人生诸多领域的思考,对诸多人生问题的剖析,处处洋溢着丰富的智慧与哲人的洞见。书中许多思想发人深省,一读而难忘,对人生的诸种问题不但有明晰的见解,对人们的行动更是起到了有益的指引作用。
暂无内容简介。。。。。。
魏德东、张时坤主编的《思想的探险——哲学的十三堂课》脱胎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开设的“哲学入门”通识讲座课程,展现的是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哲学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抽丝剥茧的深度解读。从学者对自己治学经历的感性分享,到对既有思维方式的颠覆,再到对人生中重要命题的探讨,而后落实到对哲学名篇的导读, 以“为自我出征”为落脚点,从而形成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认知自我、领悟生命的体系。这不是一本哲学百科全书,而是一幅详略得当的地图,引导着你我,走进寻求人类伟大思想宝藏的探险历程!
《三松堂全集(第三版·第三卷):中国哲学史补》是冯先生1936年手定的论文集,主题鲜明,集中展现了冯先生在写作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前后,对中国哲学史的思考与探索。 关于具体篇目,本卷除保留商务本全部文章外,还作出以下增补和调整:,补充冯先生1935年自译的《原儒墨》英文译本“The Origin of Ju and Mo”;第二,冯先生与张可为合作的《原杂家》,以及瞿世英所作《读冯著(中国哲学史)》,曾长期作为两卷本《中国哲学史》的附录,但其写作年代和目的,与《中国哲学史补》内各篇文章大体相同,因此将前者编人《中国哲学史补》正文部分,后者编入附录;第三,冯先生两篇英文论文,各附以涂又光先生的中文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