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活的生命。 哲学史就是哲学。 遵循 历史与逻辑相一致 的原则,本书从古希腊哲学一直讲到黑格尔哲学,突出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揭示不同哲学家出现的历史顺序与哲学概念发展传承的关系,展现了哲学史就是哲学概念演变的生命历程,而不是堆积以往哲学家思想遗骸的荒冢。作为一部讲演录,本书在作者多年讲授的 西方哲学史 通识课程基础上整理而成,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晦涩的哲学概念娓娓道来,并省去了引经据典之繁,可谓哲学入门书。此次修订版特别增加 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 一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从英国经验论哲学和自然神论向德国古典哲学的过渡,弥补了初版之憾。每个人都是有哲学慧根的,哲学史的训练正是通过启发我们的睿智慧根使我们成长为具有独立批判精神的爱智者。
《中国哲学简史》成稿于1946年至1947年冯友兰受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期间,为中国哲学史课程讲稿,于1948年由美国麦克米伦公司出版。本书以二十余万字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几千年的中国哲学史,不仅一直是世界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更成为许多西方人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入门书。此次出版为英汉对照版本,中文译文采用赵复三译本。
《中国哲学史大纲》从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三方面对我国古代哲学做了梳理,重点论述了《周易》、老子、孔子、庄子、墨子等人或流派的哲学思想,阐释了中国哲学史上的的天人关系、人性论、人生问题、知识论等问题。本书是我国历史上具有科学精神的中国哲学史及开山著作。1919年2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只有上卷)。甫一出版,即引起轰动,多次重印,至今仍然是很有影响、值得阅读的中国古代哲学史经典著作。
内容简介 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历代祖先留下的宝贵资产,其中包括无数的器物、各类的制度与丰富的理念。而历久弥新、塑造民族心灵的是理念。今日谈国学,显然侧重于对理念的继承与发展。不过,若想重振传统理念的生机与活力,国学首先要面对三大挑战:第一,如何跨越两千多年帝王专制对儒家思想的钳制与扭曲?第二,如何化解宋朝以来儒家学者对佛教和道家的误解与批判?第三,如何回应西方文化对理性思辨的要求? 若要探讨国学对人生有何启发,首先要做的是正本清源。作者撰写本书的心意,是希望跨越两千多年帝王专制政体对传统理念的扭曲与压制,回归先秦时期的儒家与道家。克服三大挑战,回归国学原典。由学习而理解,在实践中品味,知之好之乐之,再创文化新机。儒家提供处世原理,道家示范自处之道。修己安人
初编:视野 角度与方法 本书的主题是中国思想史研究方法。本卷的几讲主要讨论现代西方新理论和新方法如何运用到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中,包括年鉴学派、福柯和后现代历史学;并讨论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包括考古发现、图像,甚至地图。作者以此提供了一套不同于以往哲学史、思想史研究的新方法,希望青年学生们借此对习以为常的观念进行 陌生化 的再思考,并由此走入一个离开思想史研究套路的新空间。 二编:在思想史的周围 思想史不只是要讨论思想,还要讨论思想的历史背景、知识基础以及成为制度的过程,所以,它总是和政治、社会、生活的大千世界相关联,它无法画地为牢,也无法限制自己的边界。本卷的几讲把思想史研究的视野横着放大到文化史、知识史、法律史等各个方面,还竖着放入不同的研究时段。在不同的研究视域中,
本书基于哲学与历史相结合的思想史视角,深入探究了 性别和种族平等 思想和表达自由 等现代价值观念的历史演化进程,并将其思想根源追溯至激进启蒙运动。激进启蒙运动最初于17世纪晚期作为一股思想暗流隐秘登场,而后于18世纪在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温和主流启蒙运动的角力过程中成熟,并于世纪末叶公开化且逐步稳居上风,最终演化为一场宏大的 思想的革命 。
18 世纪的启蒙运动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翻天覆地的新时代,道德、科学和政治领域在这一时代里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来自欧洲和新世界的知识分子密切交往,形成了友谊、合作和争鸣的网络。他们挣脱教会权威的束缚,努力发现其改造世界的使命。这就是《启蒙运动》一书将要展现的时代。 本书详细考察了伏尔泰、狄德罗和卢梭的作品,也提及了亚当 斯密、塞缪尔 约翰生、伊曼纽尔 康德、本杰明 富兰克林和托马斯 杰弗逊。这本指南读物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带领我们去认识那些伟大的男人和女人,那些相信理性和科学可以揭示宇宙奥秘的启蒙运动人物。
本书认为,希腊以来一开始以哲学为代表,后来发展为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西方现代学术,从根本上代表了一种与中国古代学术迥然不同的学术传统。无论是中学原有的分类体系,还是西学今天的学科体系,都有其各自的合理性;无论用西方今天的学科范畴来肢解中国古代学术,还是用中学原有的分类体系来衡量西学,都是值得怀疑的。进一步看,通常所谓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往往不是同一学科内部的两种思维方式差异,而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学术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正因为学术类型的不同,人为地追求所谓中西结合,有时也没必要。用现代西方学术和学科范畴来分割和整理中国古代学术,不仅可能包含对西方学术本质的深刻误解,也可能构成对中国学术传统的人为摧残。
在传统中国,经学凌驾于所有的学术之下,而胡适的这部中国哲学史,将其当成独立学科,将经学与之剥离开,因此冯友兰说 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胡适创始之功,是不可埋没的 。中国哲学史的近代化,其实也就是学术转型,由经学范型转向西学范例,由此可见胡适的创始之功的意义。
本书通过三卷的形式,分为从商代到秦汉、自汉代独尊儒术至1840年、近现代三个时间节点,从哲学理论的高度阐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内容和特点。从诗经与政治教化、春秋的政治理想等方面对早期儒家的政治理念做了阐释和总结,又从如董仲舒的公羊学到王夫之的理势等,总结出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思想的意涵,*后关注到康有为的改良、梁启超的国家学说、严复与进化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和建国方略、国粹派、*和中国革命学说,是对中国政治哲学思想与实践发展历程的系统梳理与阐述。
意志 自由 以及 自由意志 向来是哲学史上受争议多的概念,这些繁杂与无休止的争议,恰恰反映出它们的复杂性与重要性。在古代,人们从何时开始认为人类具有自由意志?为什么有人会这么想?这时使用的是怎样的自由意志概念?这个概念从一开始是否就具有缺陷? 弗雷德凭借深厚的哲学素养,结合文献学的方法,在宏大的视野下同时关注文本细节,为这些争论引入了极富启发的视角和新的解读可能。
这是一本通俗的哲学入门读物,作者系菲尔兹奖得主、清华大学丘成桐教授之父 丘镇英教授。丘镇英教授193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政治经济学系,翌年进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深造,专攻政治制度与政治思想史。执教于香江书院、崇基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前身)和聯合書院,任香江書院文史哲系主任。讲授中国哲学史、西洋哲学史、中国上古史、中国近代史、中国诸事研究、中国经济史、经济地理等课程。 本书由丘镇英教授存世哲学课程讲稿结集而成,全书综述了各种哲学思想对当时及后代的影响、产生了何种价值,进行了客观的评论;系统性地介绍了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将东西方哲学的起源和沿革条分缕析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清晰展现了代表性人物的思想轨迹。 丘镇英的文学、哲学素养深刻影响着丘成桐,对哲学思想修养的修炼,也培养了他对学术研究的兴
关于古典学的简明历史这一主题,伟大的著作是德国古典学大师维拉莫威兹留给我们的这本书。 全书围绕Altertumswissenschaft(古典学)一词展开,这一由19世纪德国学者发明的新词语用来指称与古代世界有关的一切事物的研究,并把这种研究想象为一个整体。古典学的任务就是利用科学的力量来复活那已逝的世界,维拉莫威兹相信,这种复活的意义就在于唤醒情感和理想,为现在和未来的时代注入古人曾有过的生气与活力。
《宋元明哲学史教程》是陈来教授在香港公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讲授宋元明哲学的讲稿。 宋元明哲学是中国哲学自先秦以后*重要的发展阶段,宋明理学则是此一时期主要的哲学形态。本书分十个单元,立足于不同历史时期理学的特点及发展脉络,详细叙述了两宋、元代、明代前后期的理学,对宋明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命题、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创发均有深入而精当的讨论,每一单元又辅以 单元目标 活动题 测试题 参考书目 等。语言晓畅,知识点清晰,好读又好用,既可供授课参考,亦可作为了解中古思想的普及读物使用。
本书汇集作者近二十年关于中国思想史的思考。上卷从先秦诸子,至汉代思想,至魏晋玄学,再至宋明理学,至清代思想;下卷从晚清、民国直至 文革 结束。本书是作者近年来集中心力整理的一部重量级作品。 自《观念史研究》后,本书是金观涛、刘青峰两位作者在国内出版的第二部全新作品。该书系统梳理了中国思想史的演变,以观念史研究的方法,深刻揭示了中国思想史变迁背后的历史逻辑,环环相扣,有极强的说服力。
本书为哲学思想提供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历史梳理,并附有大量具有极高价值的一手文本。本文是一本全面的、以历史为线索编排的哲学入门书籍,传达出了本学科的丰富性,并为学生提供了西方哲学发展的专业知识。它以生动、平易近人的风格涵盖了西方文明中 影响力的哲学家的主要贡献。 新版在保留了使原书风靡数版的思想性和写作理念的同时,在编年和文体上进行了与时俱进的修订,并在第20章 补充了“政治哲学”一节,用克制的篇幅展示了罗尔斯和诺齐克的思想精要。本书附有重要词汇、延伸阅读等部分,便于读者使用。
《剑桥文艺复兴哲学史》由剑桥学派代表人物昆廷 斯金纳和文艺复兴研究巨擘查尔斯 施密特共同主编,是一部全面论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的综合性文集。多位撰稿人皆是相关学术领域里的重量级人物。本书是深入了解与研究文艺复兴时期思想与文化不可绕过的重要著作,亦是英语学界首次对庞杂的研究文献进行综合梳理,以飨读者的成果。 全书按哲学分支而非哲学家或学派来安排组织,共分三个部分23个章节,内容涵盖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逻辑与语言、自然哲学、道德哲学、政治哲学、心理学、形而上学、知识论以及修辞等各个方面。编者从文艺复兴哲学自身的具体历史语境出发,以其自身话语来呈现文艺复兴哲学不同侧面的内在发展,勾勒这一时期哲学的主要面貌与特征。
《中国近三百年哲学史》是蒋维乔在光华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时的讲义。上自顾炎武,下及王国维,历述清初以至民国初年近三百年哲学思想之变迁,将近三百年哲学史划分为复演古代学术时期和吸收外来思想时期,并于每一时期之中又详列各派和各家的学说著述以作比较。
本书分为从古希腊到宗教改革、从霍布斯到黑格尔、20世纪的政治哲学三卷,*卷论述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城邦、正义、优良秩序与平等的观念,经由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思想,以及早期教父哲学以及经院哲学时期的 神学-政治 ,重点论述了柏拉图的统一共同体:《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体、西塞罗的法权国家,以及奥古斯丁的政治哲学、宗教改革时代的路德与加尔文的政治哲学思想。第二卷意图勾勒出近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主要轮廓,凸显这一时期核心的政治哲学论题,并且阐释了在西方政治哲学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历史地位与思想影响的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洛克、斯宾诺莎、卢梭、托克维尔、康德、黑格尔等人的政治哲学思想,在此基础上梳理和总结了西方政治哲学的历史流变。第三卷关注20世纪背景下各种政治哲学思潮的义理、观念与特点
20世纪大陆哲学与其说是一块无丝毫缝补的布匹,不如说是一块多姿多彩的锦缎。现象学、诠释学、存在主义、结构主义、批判理论和解构主义 这些是20世纪伊始到20世纪90年代在欧洲大陆发展的主要运动,尽管它们的影响绝不局限于地理上的这个区域。大陆思想已经被证明是高度输出性的,它远远超出了欧洲的界线,在整个知识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本卷的14篇文章勾勒和评价了大陆哲学的部分论题和试验。前五篇涵盖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这两个孪生运动,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开始,到萨特、梅洛庞蒂和列维纳斯。随后的几篇文章探讨了大陆思想在科学、马克思主义、语言学、政治学、美学、女性主义和诠释学等领域中的特殊思潮。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后一章突出了大陆思想中的许多关切是以怎样的方式达到激进反基础主义的*的。 本卷为哲学和相关专业学生
神学 发端于12 13世纪人们探索宇宙奥秘的乐趣,本是为超自然知识领域保留的术语。但在16 17世纪,大量自然哲学家和世俗人对神学经典论题的讨论,使得科学与神学以全新的方式结合在一种话语模式中, 神学关切以世俗化的术语表达,而科学的关切则以神学术语表达。神学与其他科学几乎成为同一个领域 。由此形成了一种看待神圣事物的独特方式,即 世俗神学 。后者虽然只短暂存在了一个世纪,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神学与科学的想象》是犹太思想史家阿摩斯 冯肯斯坦一生阅读与思考的结晶。全书细致考察了早期现代科学理念在中世纪的形而上学基础,讨论16 17世纪的 世俗神学 对后世科学、社会学与历史观念的影响。作者以独到的问题意识和视角,将人们耳熟能详的各个思想史片段整合为一幅全面的思想史图景。
书名:周易(中华经典藏书 升级版) 定价:29.00元 作者:杨天才 译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10111567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周易》被称为 群经之首 ,由 经 、 传 两部分组成。 经 称《易经》,括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卦象、卦辞、爻辞,是《周易》的主体; 传 由《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共七种十篇构成,称 十翼 ,又自成体系而为 易传 。《周易》是我国古代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 大道之源 。其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