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父母、妻子、哥哥相继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下来。这段经历让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富光彩的见证。 他并不是当年集中营里被编号为119104的待决囚徒,而是让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大的圣者。这位历经沧桑的圣者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80岁竟然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 这本书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并入选香港大学*** 50 本图书。 到今天,它被翻译成24种语言,销量已达1200万册,。在弗兰克尔逝世 18 年 之际,华夏出版社特此推出珍藏版,让《活出生命的意
《善恶的彼岸》是《道德的谱系》的姊妹篇,本书由一个序言、九大章节和一个终曲组成,包括哲学论说、格言、短评、诗歌等多种话语风格,牵涉到了西方哲学传统中各个经典问题,比如:什么是自我?什么是知识?为何要求知?什么是宗教的本质?宗教与哲学的关系为何?堪称尼采心目中的未来哲学之宏大序曲。尼采在本作中一如既往地 用锤子从事哲学 ,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尤其是 柏拉图主义 进行猛烈敲打,而尼采晚期思想中重要的 权力意志 ,其地位也在本作得到突出,成为帮助破除人们头脑里种种偏见、站在 善恶彼岸 进行真诚思考的关键概念。
本书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 弗兰克尔的*独立自传。作者按其生平和经历分类追忆,首先谈到自己的家世背景,接着讲述他的童年趣事、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青少年时代的学习经历,期间,他不忘细谈自己的学术渊源,之后还分享了自己和家人辗转数个集中营的种种内心体验,在他那温暖、不断闪烁着智慧与伟大胸襟的吉光片羽里,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有一个堪为灵魂导师的长者对着我们的心灵发出的呼唤。弗兰克尔一生都在为人的存在寻找意义,也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生命更好的意义,他是人类灵魂的守夜人。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小小的回忆录特地保留了弗兰克尔发散式联想的写作风格,不论是谈治学还是谈作为医生的经历,他的聪颖机敏、幽默风趣、善良博爱、严谨细致、笃信好学等特质都跃然纸上,从而让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这位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索 生命的意义 。这本书作者威尔 杜兰特以其严谨的视角回答了这个严肃的生命议题:当死亡、疾病和信仰的丧失摧毁了所有的希望时,是什么让生命有意义?他联系了100位艺术界、政界、宗教界和科学界的名人,并请他们回答这个问题。 这些人里既有诗人、哲学家、圣人、运动员、诺贝尔奖得主、心理学家、音乐家、作家、政治人物,也有囚犯和身患重疾的病人,尽管他们作为个人各有其特点,尽管他们的生活轨迹不同,但我们将从他们的回答中看到某种人类的共性,或者说一种真实生命的轨迹,那就是活着不只是为了寻求某种生命的意义,因为一如既往前行本身就是生命中美好的意义。
1927年,德国著名现象学家马克斯 舍勒在达姆斯达特 智慧学派 大会上发表了名为《人之特殊地位》的报告。1928年,舍勒在此报告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出版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单行本。 《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德文版先后出过数版,但通常所见版本是不同编者按不同取舍标准在不同时期对原文的加工成果,包含了来自编者而非作者的文本改动,改变了舍勒生前撰写出版这本书时的原始面貌。本书根据《人在宇宙中的地位》1928年第一版译出,为中文读者首次呈现了舍勒这部代表作的原貌和原初筹划。 本书围绕 人 这一概念展开,期望在摆脱神学、哲学、自然科学视角的束缚下,从哲学人类学这一崭新视角提出 人之本质结构 的问题,获得有关 人是什么 的认识,并提高人之为人的自我意识。书中,舍勒首先揭示了 人 这一概念的二义性: 人 可以是一个自然体系性
本书勾勒了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的问题域的由来和基本内容,以及谢林哲学在这部著作之后的后续发展。本书的第一、二、三章分别简要叙述了康德的批判哲学、费希特的早期哲学和谢林哲学在《先验唯心论体系》之前的发展,第四、五、六、七章分别阐述了《先验唯心论体系》的问题域与方法、理论哲学部分、实践哲学部分和目的论与艺术部分,第八和第九章粗略地讲述了谢林哲学在《先验唯心论体系》之后的发展,即同一哲学和以1809年《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为始的中后期哲学,第十章则对谢林哲学总体做了简短的回顾和评论。
阐明这本书所发表的论文题材,我没有用哲理性的说教,也没有以学者观点加以探讨,也许这对我来说更为合适。我生长在一个以奥义书经典作为日常礼拜的家庭,并且在很久以前父亲就作出了榜样。父亲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一直保持着与神的密切交往,但是他没有忽略对世界应尽的责任,也丝毫没有减少对世俗事务的强烈兴趣。因此,我希望这些论文能使西方读者有机会接触到印度的古代精神,这种精神曾反映在我们的圣典中而今天仍然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人的一切重要言论不是通过词句而是通过精神来判断的 这是在历史中伴随着生命的成长而呈现出来的精神。我们懂得基督教的真实含义是在观察它的当代生活各个方面而得到的 无论如何,它与早期的基督教,甚至在重要方面都可能是不同的。 印度伟大的宗教圣典对于西方学者来说似乎只具有怀旧与
......
生命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在一路跌跌撞撞中成长中为现在无畏的自己,有过迷惘,有过自弃,有过失望,但终于可以打开心胸,勇敢而自信地面对这个世界。本书告诉我们,只有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找到了生命的真相: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对梦想的不离不弃,对世间之爱心存感激,以符合自己心灵性的方式去活着,才能对抗无常的空间和时间,让生命以贴近大地的姿势飞翔,不虚度,不浮夸。只要活得真实、有意义,生命就会接近永恒。本书用通俗的言语告诉人们如何坦然地去生活,文中的故事和例子均贴合当下实际,图文并茂。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共 17 章。*部分包括前 4 章,主要帮助读者理解压力的产生与发展,压力与我们的身体、性格特点之间的关系,以及认知行为疗法相关概念。第二部分包括第 5 章到第 17 章,帮助读者从了解、评估自身压力状况开始,一步步看清是哪些因素导致了我们身上难以承受的压力,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改变计划。在计划执行的过程中引导读者定期回顾、调整,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不断进行训练,一点点地让我们在应对压力的方式上,发生坚实的转变。
《雅致生活(剑桥大学本森教授的生命求索随笔集)》是剑桥大学教授亚瑟·里斯托弗·本森的生命求索随笔集,书中记录了各种美好的事物,这些美好的事物在生活中弥足珍贵,它可以指引人们在人生的迷宫里找到出路,看到希望。全书共42个章节,作者从消沉、爱情、残缺、苦痛等多个方面来解读生活,为在迷茫、困惑、喧嚣生活中迷失自我的人们指引方向,让人们懂得:原来,在忙碌的生活之外,还有诗和远方;从而抽出身来,放慢脚步,找到生活的本质和真谛,使生活上升至新的精神层面,达到一种很好的朴素和精细,学会对生活的虔诚和感恩。
《处世哲学 体验哲学浅说(简体本)》内容简介:杜亚泉的《处世哲学》以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中对世界的基本观念为论述对象,向读者介绍了叔本华处世哲学的基本框架。 李石岑的《体验哲学浅说》以克尔凯郭尔哲学思想的基本观念为论述对象,向读者介绍了体验哲学的基本框架。此两种书均属于哲学科普性读物,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且篇幅短小,故将两书合在一起出版,便于读者了解经典哲学思想。
世人眼中的顾随,往往尊其为词学大师,而顾老 在禅学上的造诣也是为学界认可的。《不觉欢喜真是 欢喜》所收入的《揣龠录》,一经刊出,便被誉为不 可多得的 谈禅大* , 天才之笔 。可是除了这 部可贵的论*,顾随治禅的独到之处,还的是他对禅 宗与文学关系的理解,包括佛典中具有文学意味的作 品挖掘,及他对诗味与禅意的精当解说
《如果我们错了呢?》是美国知名哲学思维畅销作家查克·克洛斯特曼挑战传统文学、文化与科学知识的上乘之作。在本书中,克洛斯特曼从奥卡姆剃刀定律谈到鲍勃·迪伦,从“超对称性”宇宙谈到斯蒂芬·金在2112年的文学地位,从时间的本质谈到NASA对摇滚乐发展的意义。通过谈论这些或传统或流行的知识,他不断向读者发问:如果换个角度,是不是这些被称为“事实”的东西就会被推翻?我们确信十足的观点有多少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究竟看问题重要还是看未来重要?
《死亡的五次沉思》出自程抱一和友人的交谈。作者通过自己一生的体验、观察和思考,提出一种新的认识生命的视角:与其由生向死,不如由死向生。死亡不再被视为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一个阶段。作者强调生命的运动性和超越性,他关注的是死亡如何将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和宇宙的历程联系在一起,从而使有限的生命成为一个 永恒的瞬间 。而这种触及生死问题、直面生命本质的交流之*高境界,必然超越精神层面的理性论述,进入 灵魂与灵魂 的对话。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寻“生命的意义”。天文学家告诉我们,人类活动只是星辰轨迹中的一瞬;地质学家说,文明不过是冰期之间一段跌宕起伏的插曲:生物学家说,所有的生命都是战争,是个体、群体、国家、联盟和物种之间为生存而进行的斗争;历史学家告诉我们,“进步”是一种错觉,其辉煌终究会以衰败而告终:心理学家则告诉我们,意志和自我是受遗传和环境操控的工具,一度被认为不朽的灵魂也不过是大脑转瞬即逝的一线亮光。 这本书的作者威尔·杜兰特试图用一个哲学游戏来探索这个严肃、深刻却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生命议题:人类生命的意义或价值究竟是什么?他给100位艺术界、政界、宗教界和科学界的名人写了一封信,并请他们回答这个问题。这些人里既有诗人、哲学家、运动员、诺贝尔奖得主、心理学家、音乐家、作家、重量的政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