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追求幸福生活,然而幸福难以捉摸。叔本华的《人生智慧箴言》深入探讨了幸福生活的艺术,指出人生面对两大敌人,一是窘困制造的痛苦,二是富足产生的无聊: 既无痛苦,也不觉无聊,本质上就实现了人世的幸福。 他认为,对于幸福人生,*重要的是人之所是,尤其是健康;其次是人之所有;*后才是人的形象。他用散文诗般语言阐述了五十三条忠告与格言,分别涉及人生总则、如何律己、如何待人、如何应对世道与命运。他还讨论了年龄对人生境界的影响,分析了人生四季的特点。对于追求幸福人生,本书堪称青年的药,中年的酒,老年的茶。
有一天,我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渴望,一种想要亲近大地的急切需求。于是,我决定每天去做园艺。经历了三次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我在被我称为秘苑的花园里侍弄花草已有三年。在花朵竞相开放的花园里驻足停留,使我再次变得虔诚。 在眼前这本书中,某些字句是在祈祷,在告白,在对大地和自然进行爱的告白。大地不是死的、无生气的、沉默的存在,而是一个善言的生命体,一个生机勃勃的有机体。就连石头也有生命。 今天我们恰恰正在残暴地利用它,蹂躏它,并由此彻底摧毁它。大地发出请求, 要我们爱护它,善待它。 爱护 在词源上与 美 同源。爱护它,就要赞颂它。本册文字皆为赞美诗,是对大地的赞颂。 -------------------- 韩炳哲作品(第2辑) 《山寨:中国式解构》(2023年1月出版) Shanzhai. Dekonstruktion auf Chinesisch. 《超文化:文化与全球化》(2023年1月
事实证明,自杀比想象中困难得多。 资深记者凯蒂 恩格尔哈特历时四年,跟踪访谈数百位不想活下去的人。他们或因疾病、或因衰老、或因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 当生命注定无法好好地活,他们但求得好好地离去。 然而重病之人往往很难独立终结自己的生命,有人冒险订购非法的致死药物;有人倾尽家产远赴 死亡诊所 ;还有人甚至已经无法自主选择,只能依靠亲属做出可能符合自己心愿的决定 种种自杀困境使辅助自杀合法化的呼声日渐高涨,支持者强调免遭病痛折磨的渴望,认为这关系到自主权,关系到尊严。反对者担心允许协助死亡的法律只要存在,就会给道德伦理带来滑坡,最终将所有病患囊括其中,滥用在穷人、自身并不情愿的人、妥协了的人、感到害怕的人身上。 在这场关于死亡的辩论中,作者重点关注了六个人的故事,他们代表着不同立场:当事人
我们如何才能实现并维系一个合宜的自由社会,让这个有志于正义的社会在赋予每个人平等机会的同时还能激励个人为公共利益而牺牲?针对这一问题,玛莎?C. 努斯鲍姆在本书中探索了情感和社会正义的本质,并阐释了爱对于正义的重要意义。 即使是一个良好的社会,恐惧、厌恶、嫉妒、怨恨和竞争性忧虑等负面情感也普遍存在,而根植于爱的公众情感却可以培养民众对社会共同目标的忠诚并抑制这些负面情感的作用。历史上那些杰出的民主政治领袖,如亚伯拉罕?林肯、莫汉达斯?甘地和马丁?路德?金等,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正是因为明白培养公共情感的重要性。但是,一些自由主义的信奉者有时会认为,一种致力于公共情感的理论会妨碍人们追求自由和自主。努斯鲍姆对此表示怀疑,她在充分考察卢梭、孔德、密尔和泰戈尔等人提出的宗教方案后明示,一个合
这本书是当代经典之一。平等是政治理想中一个面临困境的理念。平等的关切是政治社会至上的美德。平等的关切要求政府致力于某种形式的物质平等,我把它称为资源平等,虽然其他称谓也可能同样合适。论证分为两部分。部分大体上是从理论问题开始,主要以标准的哲学方式运用一些事例 它们就像是为阐明和检验理论假设而发明的人为事例。相反,第二部分的起点是当代热烈的政治论战,囊括了保健措施、福利计划、选举改革、种族教育中的优待措施、基因实验等话题。这一部分由外及里,从这些问题到似乎适合于表述它们并有助于对其作出判断的理论结构,都作了深入的讨论。
关于衰老和死亡,我们应该提前做什么,怎么做? 正值壮年时,我们如何提前计划未来,眞正实现生而有爱,别亦无憾? 暮年将至时,我们如何照顾好自己的后半辈子,拿什么养老? 身患重疾时,我们如何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治疗,不给亲人带来巨大的身心负担? 生命将逝时,我们如何修复亲密关系,计划身后事,与这个世界优雅告别? 《人生除此无大事》是一份真诚、实用、可操作的告别指南。讲述的内容面面俱到,帮助我们和家人在医疗护理、日常生活、家庭关系,以及身体、心理和经济上都做好万全的准备,来一场有准备的离别。不给亲人留下烂摊子,不给自己留遗憾。
《最好的告别》 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影响世界的医生阿图 葛文德结合其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与流畅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对在21世纪变老意味着什么进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本书富有洞见、感人至深,并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路线图,告诉我们为了使生命晚年的岁月有意义,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作者选择了常人往往不愿面对的话题 衰老与死亡,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书中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
对于胡塞尔及其现象学传统来说, 亲熟 和 陌生 这对概念既是方法概念,也是主题概念。从方法上看,现象学的方法就是使亲熟之物陌生化。通过陌生化的手段彰显那些我们日用而不自知的亲熟之物,这是现象学家擅长的研究策略。从主题上看,一方面, 陌生 标识了 非我 以及与之相关的概念群, 陌生 概念指示出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另一方面,现象学家通常将自身意识理解为主体与自身的亲熟。基于此,本书分为四篇:方法篇、亲熟篇、陌生篇和结语篇,分别处理现象学的方法、自身意识及其相关问题、陌生意识及其相关问题、胡塞尔研究的经典与未来。
本书记录了二十多位20世纪知识界和政治界的著名人物,如温斯顿 丘吉尔、富兰克林 罗斯福、哈伊姆 魏茨曼、奥尔德斯 赫胥黎、阿尔伯特 爱因斯坦、弗吉尼亚 伍尔夫、埃德蒙 威尔逊等。这些人,伯林都很熟悉,他以自然天成的幽默感、睿智轻松的语言、不带恶意的勃勃兴致讲述了自己对这些人物的个人印象。书中还详细描写了1945年和1956年在苏联与帕斯捷尔纳克和阿赫玛托娃的会面,感人至深。加上 彼时,我在何处 和 我生命中的三条主线 等回顾性文章,读来又像一本印象式的自传,引人入胜。
本书是 当代道教研究 系列的一种,该丛书由上海市浦东道教文化研究所出版,以当代道教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本辑分道教文化自信的基础、道教蕴含的优秀文化、道教文化助力道德重建三部分,通过本辑 道教文化自信与道德重建 的研究,我们清楚地看到,当代道教必须要进一步传承道教优秀文化,重建道教 文化自信 ,积极阐扬道教思想精华,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发挥其应有的时代价值。
本书的研究有两个目的。一个目的是在现象学的意义上来解释人在世界中的存在(即人的此在)。另一个目的涉及人在世界中存在的特殊方式,即精神病理的方式。这两个问题分别属于专业与方法截然不同的科学研究领域。第一个问题处于现象学哲学的框架中,第二个问题属于精神病理学。本书将在不同形式的现象学精神病理学(即以不同的现象学精神病理学家为线索)中来考察现象学对于精神病理学的澄明,以及精神病理学对于现象学的澄明。本书揭示了现象学在精神病理学和心理治疗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首先,通过对精神疾病体验现象重要性的强调,现象学是对越来越强的还原主义的有效补救。其次,现象学的方法论是掌握原初经验的重要路径。再次,精神病理学的现象学进路假设:人类实存的脆弱性是精神疾病的根源,而现象学对人类实存(时间性、具身
《人生道路诸阶段》是克尔凯郭尔的代表作。正如克尔凯郭尔的许多著作一样,《人生道路诸阶段》也是托名著作。全书分为 给善意的读者 、 酒中真言 、 一个丈夫对各种反对婚姻的看法的回应 、 有辜的? - 无辜的? 、 给读者的信 五个章节。克尔凯郭尔以威廉 奥海姆讲述回忆录的形式,以给读者的信的形式,讨论了人生道路的诸阶段,这道路的诸阶段是审美阶段、伦理、宗教阶段。克尔凯郭尔要我们面对主观个体的生存感受去选择自己,他要我们穿透审美生活,在享受生活所带来的幻象和愉悦之后,去发现隐藏在其背后的不幸和痛苦,进而认识到伦理生活的局限,从而*终进入到沉静的宗教阶段。
无
“为什么有些人会在你的生命中出现?”“你们在过往的时空里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怎样找到灵魂的另一半?” 在漫漫的时间长河中,你是否爱上了某个人,然后遗失,然后再次相会? 在布莱恩?魏斯的超级畅销书《前世今生》中,超过1000万读者认识了凯瑟琳,读到了她在不同时空里经历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通过催眠治疗,魏斯博士这名年轻的病人找回了她遗忘的生命时光,她的经历让魏斯对自己心理医生身份的认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那么,你能否在今生再次找到自己挚爱的灵魂伴侣? 在《爱是的真相》中,魏斯博士在前作《前世今生》的基础之上,做了更深入、更令人震撼的阐释。他的两名病人——伊丽莎白和佩德罗从未谋面,完全不知道彼此的存在,但是通过催眠,他们发现,千年以来两人皆是彼此的挚爱。而如今,命运
何为超人类主义?当科技与人体深度交融,人类是否正在突破自然界限、迈向 后人类 时代?本书以跨学科视角全面解析这一思潮的源流与未来图景,既是一部思想史,也是一份面向未来的哲学宣言。 作者以清晰的语言剖析超人类主义的核心议题:意识上传是否意味着永生?身体改造会不会加剧社会不平等?当技术能 优化 人性,伦理边界何在?书中不仅涉及基因增强、抗衰老技术等前沿领域的科学进展,也深入探讨随之而来的哲学与理论挑战。通过融合科技动态与人文反思,本书为读者打开一幅理解超人类主义的全景画卷,同时邀请我们共同思考 在技术狂飙的时代,何为人之为人的终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