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于生命哲学的观照,通过大量的文化典籍之稽考,发掘蕴含其中的平安之道。全书于绪论之后分上、下两编:上编为 平安之道的本元探究 ,涉及神话渊源、文化表征、理论基础、状态预测、社会谐调等诸多方面;下编为 平安之道的生命观照 ,侧重阐述平安之道的生命环境要求、传统礼俗、医疗养生、生活修行、生命境界超越、慈善精神。本书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阐述了平安生活法则,展示了中国经典文献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并从当代社会生活角度予以新的诠释。
本书共分为两个部分:论文和书评。论文部分收录的第一篇论文是伽达默尔的教职论文,在他的学术生涯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这篇早期论文是十分 海德格尔 的,无论是主题还是方法都延续着作者在马堡时期跟随海德格尔学习到的东西。此外,本书收录的其他几篇论文代表了伽达默尔早期的思想以及对海德格尔的扬弃和超越。书评部分,虽然不如论文重要,但却具有很重要的文献作用: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伽达默尔对当时的重要古希腊研究者的赞同与批评,从而反映出他的某些观点以及他在调和正统古希腊哲学研究和海德格尔全新研究范式时所做的努力。
伽达默尔是哲学诠释学的创始人。哲学诠释学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它所强调的理解与解释的与时俱进的品格、实践品格和创造品格,这是一种与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当今时代相适应的理论品格。本书为伽达默尔著作集第6卷,延续了第1卷和第2卷《真理与方法》的诠释学方法对古希腊哲学予以重新理解。本书共分为两个部分:论文和书评。论文部分收录伽达默尔18篇关于希腊哲学的论文。书评部分收录作者涉及希腊哲学的书评三篇。这些论文和书评涉猎的内容非常广泛,重新诠释和研究了希腊哲学的内容和价值,也分析了希腊哲学与近代哲学和当代哲学的关系,以及在当代仍有必要继续研究希腊哲学。
本书为伽达默尔著作集第6卷,延续了第1卷和第2卷《真理与方法》的诠释学方法对古希腊哲学予以重新理解。本书共分为两个部分:论文和书评。论文部分收录伽达默尔18篇关于希腊哲学的论文。书评部分收录作者涉及希
李蜀人,男,1958年5月出生于重庆市,西南民族大学社科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哲学博士。1982年毕业于地质专科,1992年9月考入四川大学哲学系攻读硕士,专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1995年获得硕士学位后被分配到西南民族大学社科部,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1999年9月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在职攻读博士,专业是外国哲学,方向是西方哲学史。2002年8月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又回到西南民族大学从教。已参编学术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现在主要研究当代西方哲学和现代中西哲学比较。
明清之际会士赴华,带来了西方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学术体系,他们很重要的一个工作便是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翻译成汉文并且进行了富有创意的诠释。与此同时,他们学习、吸收儒家经典,并且尝试以亚里士多德主义为理论依据,发起了对儒家经典的新诠释,增加了新的内涵。他们不仅使儒家经典在西文中获得生命力,而且在中国儒家诠释学中留下了一些影响。在会士及其中国同仁的努力之下,儒家经典可以从外来文化中获得一些新的发挥,这对中国和西方都有影响。反过来,会士用儒家术语写成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著作,使亚里士多德思想本身获得新的发挥,呈现出新的可能性。如此,在这种经典的交织过程中,东、西文化在相互阐释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加丰富的诠释和内涵。
李蜀人,男,1958年5月出生于重庆市,西南民族大学社科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哲学博士。1982年毕业于地质专科,1992年9月考入四川大学哲学系攻读硕士,专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1995年获得硕士学位后被分配到西南民族大学社科部,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1999年9月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在职攻读博士,专业是外国哲学,方向是西方哲学史。2002年8月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又回到西南民族大学从教。已参编学术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现在主要研究当代西方哲学和现代中西哲学比较。
李蜀人,男,1958年5月出生于重庆市,西南民族大学社科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哲学博士。1982年毕业于地质专科,1992年9月考入四川大学哲学系攻读硕士,专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1995年获得硕士学位后被分配到西南民族大学社科部,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1999年9月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在职攻读博士,专业是外国哲学,方向是西方哲学史。2002年8月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又回到西南民族大学从教。已参编学术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现在主要研究当代西方哲学和现代中西哲学比较。
李蜀人,男,1958年5月出生于重庆市,西南民族大学社科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哲学博士。1982年毕业于地质专科,1992年9月考入四川大学哲学系攻读硕士,专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1995年获得硕士学位后被分配到西南民族大学社科部,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1999年9月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在职攻读博士,专业是外国哲学,方向是西方哲学史。2002年8月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又回到西南民族大学从教。已参编学术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现在主要研究当代西方哲学和现代中西哲学比较。
明清之际会士赴华,带来了西方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学术体系,他们很重要的一个工作便是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翻译成汉文并且进行了富有创意的诠释。与此同时,他们学习、吸收儒家经典,并且尝试以亚里士多德主义为理论依据,发起了对儒家经典的新诠释,增加了新的内涵。他们不仅使儒家经典在西文中获得生命力,而且在中国儒家诠释学中留下了一些影响。在会士及其中国同仁的努力之下,儒家经典可以从外来文化中获得一些新的发挥,这对中国和西方都有影响。反过来,会士用儒家术语写成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著作,使亚里士多德思想本身获得新的发挥,呈现出新的可能性。如此,在这种经典的交织过程中,东、西文化在相互阐释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加丰富的诠释和内涵。
本书共分为两个部分:论文和书评。论文部分收录的第一篇论文是伽达默尔的教职论文,在他的学术生涯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这篇早期论文是十分“海德格尔”的,无论是主题还是方法都延续着作者在马堡时期跟随海德格尔
本书共分为两个部分:论文和书评。论文部分收录的篇论文是伽达默尔的教职论文,在他的学术生涯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这篇早期论文是十分“海德格尔”的,无论是主题还是方法都延续着作者在马堡时期跟随海德格尔学习到的东西。此外,本书收录的其他几篇论文代表了伽达默尔早期的思想以及对海德格尔的扬弃和。书评部分,虽然不如论文重要,但却具有很重要的文献作用: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伽达默尔对当时的重要古希腊研究者的赞同与批评,从而反映出他的某些观点以及他在调和正统古希腊哲学研究和海德格尔全新研究范式时所做的努力。
李蜀人,男,1958年5月出生于重庆市,西南民族大学社科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哲学博士。1982年毕业于地质专科,1992年9月考入四川大学哲学系攻读硕士,专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1995年获得硕士学位后被分配到西南民族大学社科部,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1999年9月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在职攻读博士,专业是外国哲学,方向是西方哲学史。2002年8月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又回到西南民族大学从教。已参编学术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现在主要研究当代西方哲学和现代中西哲学比较。
本书共分为两个部分:论文和书评。论文部分收录的第一篇论文是伽达默尔的教职论文,在他的学术生涯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这篇早期论文是十分“海德格尔”的,无论是主题还是方法都延续着作者在马堡时期跟随海德格尔
本书是在作者近三年发表的中西哲学研究论文的基础上集结、修改成形的,主题是论述中西哲学的根本差别。全书分为两部分,部分为“预备性探讨”,就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不同的文明类型及其哲学定向、中西哲学的前提反思等基本问题进行必要的澄清;第二部分为“专题研究”,即对中西哲学之根本差别开展出深入的理论阐述和内容上的多重具体化。本书认为,中西哲学的根本差别只有根据其基本建制才可能得到决定性的分辨;这一分辨的基本结论是:西方哲学的实质是形而上学,而中国哲学则在形而上学之外,并且依其本质一向就在形而上学之外。
晓芒说:我并不一般地反对中西哲学的汇通,但我以为真正达到汇通的时机还远未到来,它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对方精神实质的基础之上,而这种理解则应以精确把握中西思维方式的区别为前提,在搞清区别之后再去试图寻求双方的前提条件上相通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根据就是中国人和西方人都是 人 ,有共同的人性。 作者收入本书中的大多是严格学术研究性质的文章,基本上可以代表其在中西哲学比较方面的学术观点。本书为学术专著,根据哲学本源问题的 真善美 在形式上体现得更加简洁,内容上也较为丰富。
本书就主题来说,旨在系统地描述作为个人的精神理想的“无为”或“轻松自如”,在战国时期中国人的思想里所起的作用,再现无为充当道家和儒家共同理想的过程,同时揭示其固有的概念矛盾,因为这种矛盾推动了战国时期思想的演进。就方法论而言,本书希望用当代概念隐喻理论来研究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这种想法未必成熟。本书专门研究战国时期的中国,但与其主题和方法论相关的讨论,必然超出对古代中国的研究范围,甚至会扩展到晚近东亚宗教思想或西方所谓道德伦理传统,凡是对此感兴趣的读者,“无为”这个话题对他们来说就不陌生,也可谓息息相关,与此同时,概念隐喻研究法――乃至此法所依据的“涉身现实主义”的原理――还能为比较思想研究、甚至一般的人文科学,提供全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