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考察了西方文明试图驯化命运的三种途径:希腊悲剧文化对命运的英雄般的肯定,基督教对神圣天命的谦卑接受,现代技术社会对命运的“否弃”。在此背景下,作者认为技术的不可控性重新把悲剧的维度引入了我们的文化。通过对《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安提戈涅》《美狄亚》等古典悲剧,以及赫尔曼斯与维勒贝克的悲剧小说的广泛考察,作者清晰地阐发了当代视野中的悲剧观,赋予诸如自由意志、决定论和生命的偶然性等哲学论题以崭新的光辉,为审视“悲剧重生于技术精神”提供了一种新颖独特的视角。
达尔文主义可以分为新、旧两种。旧达尔文主义(或“经典达尔文主义”)的内容不仅包含以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为代表的生物学思想,而且还包括以斯宾塞和赫胥黎的相关著述为代表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与之相比较,所谓的“新达尔文主义”的实质,是以细胞科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新成就为内容,以达尔文的演化论为框架,完成生物学各个门类知识的大综合。和新达尔文主义相关的哲学问题有: 形而上学问题: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真的能够对物种的分化做出一种有力的说明吗?怎么看待已经被现代分子生物学武装起来的智慧设计学说对于演化论的挑战? 语义学问题:自然选择叙述方式所包含的目的论结构,是否在语义上包含了某种不可被消除的“内涵性”?如果这种内涵性无法被消除的话,我们如何将自然选择学说镶嵌到一个由纯粹
《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论》共有十章,主要包括:其一是现状研究。明确科技带来的伦理问题的现实影响,并从生态伦理、生命伦理、网络伦理及核伦理方面等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其二是历史研究。探究中西科技发展与伦理变迁的历史溯源,明确二者发展的抑扬轨迹。按照中西方古代、近代及现代科技引发伦理变迁的不同特点的分析,明确科技与伦理的历史发展过程与历史阶段,探究科技伦理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对当时与现代科技发展的意义,把握其内在的规律;其三是现实研究。包括科技与伦理关系的实然解析与应然诉求。如科技与伦理互动的内在关系与互动机制研究。把握科技与伦理之间具有的逻辑关联,明确科技与伦理之间是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的。其四是理论研究,包括科技与伦理互动的理论基础、障碍、理念、原则及实现维度等;其五是操作研究。
《一般科学哲学史》分为三篇,从溯古希腊自然哲学家的思想之源头开始,论述了近现代科学与科学哲学的兴起、流变及重要哲人科学家与科学哲学家的科学哲学思想,并介绍和阐释了后现代主义兴盛时段,西方重要哲学流派代表人物的科学哲学思想。全书既囊括了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哲学思想与理论体系,同时又介绍了历史上重要哲学家的科学哲学思想,脉络清晰,语言平实,详略有序,精谨有致。读者可从科学哲学的源头、发展与自我反思中学习、体悟其中的思想内涵。
作为一本科学历史哲学的入门书籍,《世界观》(版)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因为严谨认真的态度和阐述复杂深奥的概念的能力,这本著作的作者理查德?德威特受到了高度的赞扬。这本著作的第二版进行了增补,但是仍然继续集中阐述关于世界观的基本概念问题——探讨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到牛顿世界观的转变,思考和探索的科学发展尤其是相对论、量子理论、进化论对西方人的世界观的种种挑战。另外,新增加的三章包括:关于科学原理的独特论述,进化论的论述,进化论在哲学/概念上的含义。《世界观: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第二版给广大读者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各种层次的思考方法,用来思考西方科学思想的发展过程及其本质,它作为初学者学习科学哲学的理想的入门书籍,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
《追思科学--历史与哲学视域中的科学话语》共收录了36篇文章,依主题所及来分,大致为三:一是历史域地中的科学问题(亦即“科学之历史源流”),二是哲学视野内的科学问题(亦即“科学之哲学话语”),三是带有人文意韵的科学问题,其中包括些许不以科学为伍的“政论”或笔谈(亦即“科学之人文精神”),故总名为“追思科学”。 《追思科学--历史与哲学视域中的科学话语》由炎冰所著。
选题内容:人是生命的“类”存在,人们从事生命活动要肯定人是在生态系统中的生命体验活动,并且必须主动地,有目的性地构筑生态优化性的生存。人类要运行这种生存机理就不可别离生态学方法,必然在生命及生存中体验主客体结构的生态化转换性关系。优化人的生态性生存还需要通过人与自然的生态互动,以及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与文化生态等多向度的生态支持,用以构建系统内部共生、协调、健康的关系,进而构建全面、合理、可持续性的,集合与融聚着人类那种无限的创生性机能,希求与自然生态、与生物多样性,在共在家园中同体共生、互惠互利的生态文明形态。 出版意图:参加学术研究,向社会公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呼吁全社会的生态关爱,建立生态思维方法,为人类未来生存提供自己的思考路径。
近年来,与科技伦理相关的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不断出现,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科技人员道德想象力的缺失。科技人员道德想象力是一种使科技人员以道德的方式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理性。科技活动自身的特性使得科技人员道德想象力具有不同于其他职业活动者的特性:注重科技活动后果的不确定性、强调“考虑的周全性”、整体思考科技活动基础的可靠性和全程追求科技活动要素的和谐性。本书分析了科技人员道德想象力在科技人员道德认知视域的拓展、道德敏感性的形成和伦理自觉性的养成,以及引导科技人员自觉践行社会责任、树立道德理想和对科技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关注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并重点阐述了科技人员道德想象力在有效减少和化解科技风险、提升科技伦理的实践有效性、促使科技人员创造性思考科技伦理问题和应对道德冲突方面所具有
本书是一部科学哲学的普及性著作,以20世纪科学哲学在西方的兴起与发展变革为线索,对波普尔、托马斯·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等重要科学哲学大师以及维也纳学派、SSK等一些重要科学哲学流派的主要思想与学术贡献作了全面的介绍与分析。既通俗易懂,又不失思想之真谛;既突出了大师们的智慧与启迪,又较好地呈现了科学哲学历史发展的整体图景与清晰脉络;既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认识科学活动的性质,促进科学工作者的必要反思,又能帮助读者学会哲学地思维,努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与批判性。
现代化是中国社会历史性的转型,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不仅充满了传统与现代的交锋,而且交织着东方与西方的冲突,所包含的深刻内涵和深远后果仍然未被人们所充分认识,因此,应该有一部分人始终保持对现代化的反思心态和忧患意识。十多年过去了,中国的环境状况持续恶化,中国的教育问题积重难返,旧忧未去,又添新忧。诗曰:“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本书正是借用现象学、存在主义及后现代文化的批判技巧,全方位地审视中国的现代化过程。
《技术与自由--马尔库塞技术哲学思想研究》为社科院博士后文库丛书,《技术与自由--马尔库塞技术哲学思想研究》讲述了:技术时代人的自由解放是马尔库塞技术哲学思想的主题。一方面是深刻揭示和批判了当代发达工业社会对人的全面统治和奴役:另一方面,他试图在批判的基础上重建一个真正的自由世界。马尔库塞虽然有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极为深刻的批判。却始终找不到解决人的自由解放的正确的途径。在面对技术文明的异化现实时,他不是逃避到抽象的前技术时代(本能的人),就是逃避到个人孤独的内心世界中(审美的人),从而走向了审美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