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思想体系,也一直被看作是与科学发展相对立的和反科学的,在以往中国科学史的著作中,除了对董仲舒进行批判之外,极少谈及董仲舒有什么科学思想,当然也就谈不上对董仲舒的科学思想进行阐述。该书从自然观角度去研究董仲舒,一方面批评了将董仲舒宇宙论和“天人感应” 论归于“正宗神学”的错误,肯定董仲舒思想的进步性和的秋学性;同时又批判了董仲舒思想中不符合科学的东西及其对后世的负面影响,在总体上肯定董仲舒是一位进步的思想家,肯定董仲舒的宇宙观是一个“变而有常”的辨证论思想,在揭示和认识自然规律上有进步性,拓展了董仲舒思想研究的领域,是董仲舒思想研究方面一部有创新、有深度、有份量的著作。
正因为“大学丛书”等一系列著作对中国学术文化及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别意义和重大影响, 自上个世纪出版发行以来,始终备受各界学人和普通读者的推崇喜爱,即便是于战火之中,亦屡有重印。然至今时今日. “大学丛书”中虽有部分名家名著零散出版,却不成系统,拣选不易.甚或有明珠蒙尘,一般学子遍寻不得者。有感于此,我们重新编辑出版了这套民国大学丛书。 此次重编民国大学丛书,是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之“大学丛书”,中华书局出版之“大学用书”,以及上海生活书店、三联书店出版的“新中国大学丛书”基础上,融人了北京大学丛书、清华大学丛书、中山大学丛书、东南大学丛书等民国著名高校名师课程讲义而成。丛书由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担纲选目,既可再现民国大学学术繁荣之盛景,又可为今日之大学学科建设服务。 我们希望.这
《重新认识世界》这本书是以物质产生发展的137亿年绵长历史为主线,具体而又生动地描绘了物质的来龙去脉和宇宙的演化历程,指出世界由物质所主宰。作者张光复首先创始性地提出物质呈物质、半物质和非物质三种形态,这种科学划分才真正全面地将世界万物无一例外地清晰囊括其中。并进而科学地提出: 物质是由色子、粒子、原子、分子等具有形体和质量的东西所构成。 半物质是由电、磁、声音、光、电磁波、幅射等能和力构成的。 非物质是由意识、精神、空间、时间等构成的。 结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主宰着世界。 世界也是半物质的,半物质充斥着世界。 世界还是非物质的,非物质是世界的另一半。 《重新认识世界》作者平静的转告世人日取其半的分不尽的物质不可再分了,物质不可再分的最小颗粒是上帝粒子。上帝粒子是物质不可再分的终点。而
自然选择的单位是个体、群体、物种还是基因?这本来是个生物学经验研究中的问题。但由于其中涉及一系列的方法论和本体论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之后便成为生物学哲学的一个关注的焦点。自此之后,新的观点和理论层出不穷,相互之间争论激烈,直到今日。黄翔著的这本《自然选择的单位与层次(精)》按照历史发展脉络,对这些观点和理论做出梳理;分别介绍了达尔文的疑似群体选择观、威廉斯对温一爱德华的群体选择的批评、汉密尔顿的亲族选择理论、道金斯的基因选择理论、索伯和威尔逊的性状群体理论、古尔德和韦尔芭等人的物种选择理论、奥卡沙和高德菲?史密斯等人的多层次和选择层次跃迁理论;对这些理论的产生背景、论证结构和引起的争论做出了简洁的分析。
经典阅读有资政育人之功效。本套丛书力求从理论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独特层面,重点把握经典作家的思想全貌及其作品的深厚底蕴,以写作背景、成书过程和出版、全书结构、主要内容和观点及其历史影响和当代现实意义等为基础脉络,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进行了原创性的**解读和剖析,以使读者能系统掌握贯穿经典*作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强化其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并分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张娅、艾四林编*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导读》是该丛书之一。
《物理科学的哲学》系由英国著名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阿瑟 爱丁顿爵士所著,剑桥大学出版社于1939年出版英文版。全书分为前言和十三章。本书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基础,探讨了当代物理学科中的基本哲学问题,对主体选择论、科学认识论方法的范围、认识论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关系、以及发现、分析、结构、存在等基本概念和知识的开端与综合等,提出了独到见解,把科学认识论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系统哲学之数学原理》运用数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的理论,对系统哲学作出论证,以彰显系统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内在统一性。哲学的数理化历来是一个重大课题。《系统哲学之数学原理》尝试用数理方式研究“系统哲学”,体现系统论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的高度统一,同时提供一种新的思维范式,帮助人们在哲学与数。
本书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两部作品《自然与希腊人》《科学与人文主义》的合集。两部作品主题密切相关,关注的都是实在的本性以及自古以来人类如何感知存在。讨论了一些与科学和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有关的社会议题,更关心的是历史上的大思想家是如何处理这些议题的。《自然与希腊人》着重从理性与感官的竞争、毕达哥拉斯学派、克塞诺芬尼的宗教、原子论者等展开论述;《科学与人文主义》则从科学对生活的精神影响、我们“模型”的本性、连续体的复杂性等方面展开论述。本书对于物理学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何为科学?科学是否客观?科学能否解释一切?本书《科学哲学》为当代科学哲学中的主要问题提供了一幅清晰准确的鸟瞰图。萨米尔?奥卡沙开篇扼要介绍科学发展的历程,继尔探讨科学推理的本质、科学领域的革命以及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等理论问题。《科学哲学》作者还审视了专门科学领域中的哲学问题,科学和宗教之间的争端,以及科学作为双刃剑的利与弊。
本书是从实证主义观点出发对量子力学系统做出哲学解释的代表作,也是作者赖欣巴哈的一本主要著作,写于1942年。作者从实证主义的立场出发,分析了量子力学的科学成果,从中论述了他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看法,并据此阐述了关于知识的性质、客观实在(即所谓“观测之外的食物”)以及因果性等问题。 实证主义哲学上世纪前半期在西方曾经历了一段辉煌,20世纪50年代已逐渐走向衰落。但从历史的角度看,实证主义哲学在量子力学体系形成的过程中曾经发挥过正面和负面的双重影响,所以直到今天,量子力学的研究者仍然有必要深入了解这一段历史。
现代化是中国社会历史性的转型,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不仅充满了传统与现代的交锋,而且交织着东方与西方的冲突,所包含的深刻内涵和深远后果仍然未被人们所充分认识,因此,应该有一部分人始终保持对现代化的反思心态和忧患意识。十多年过去了,中国的环境状况持续恶化,中国的教育问题积重难返,旧忧未去,又添新忧。诗曰:“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本书正是借用现象学、存在主义及后现代文化的批判技巧,全方位地审视中国的现代化过程。
本书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性方法。内容包括:科学方法论总论,科学研究的发生方法论问题,科学研究中的逻辑思维方法和非逻辑思维方法,科学研究中的系统科学方法和数学方法,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论,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和检验的方法论问题。 目的是让年轻学子在学习科学方法论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在科学研究中不断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和素养,提升自身思维的弹性和力度,在科学研究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