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书春*的《算经之首--九章筭术》作为《自然 国学丛书》的分册之一,通过对中国*经典的数学* 作 《九章筭术》的探讨,系统而全面的介绍了中 国古代传统数学的特点,并和西方数学做平行比较, 以展示其优劣所在。
董仲舒的思想体系,也一直被看作是与科学发展相对立的和反科学的,在以往中国科学史的著作中,除了对董仲舒进行批判之外,极少谈及董仲舒有什么科学思想,当然也就谈不上对董仲舒的科学思想进行阐述。该书从自然观角度去研究董仲舒,一方面批评了将董仲舒宇宙论和“天人感应” 论归于“正宗神学”的错误,肯定董仲舒思想的进步性和的秋学性;同时又批判了董仲舒思想中不符合科学的东西及其对后世的负面影响,在总体上肯定董仲舒是一位进步的思想家,肯定董仲舒的宇宙观是一个“变而有常”的辨证论思想,在揭示和认识自然规律上有进步性,拓展了董仲舒思想研究的领域,是董仲舒思想研究方面一部有创新、有深度、有份量的著作。
正因为“大学丛书”等一系列著作对中国学术文化及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别意义和重大影响, 自上个世纪出版发行以来,始终备受各界学人和普通读者的推崇喜爱,即便是于战火之中,亦屡有重印。然至今时今日. “大学丛书”中虽有部分名家名著零散出版,却不成系统,拣选不易.甚或有明珠蒙尘,一般学子遍寻不得者。有感于此,我们重新编辑出版了这套民国大学丛书。 此次重编民国大学丛书,是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之“大学丛书”,中华书局出版之“大学用书”,以及上海生活书店、三联书店出版的“新中国大学丛书”基础上,融人了北京大学丛书、清华大学丛书、中山大学丛书、东南大学丛书等民国著名高校名师课程讲义而成。丛书由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担纲选目,既可再现民国大学学术繁荣之盛景,又可为今日之大学学科建设服务。 我们希望.这
本书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两部作品《自然与希腊人》《科学与人文主义》的合集。两部作品主题密切相关,关注的都是实在的本性以及自古以来人类如何感知存在。讨论了一些与科学和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有关的社会议题,更关心的是历史上的大思想家是如何处理这些议题的。《自然与希腊人》着重从理性与感官的竞争、毕达哥拉斯学派、克塞诺芬尼的宗教、原子论者等展开论述;《科学与人文主义》则从科学对生活的精神影响、我们“模型”的本性、连续体的复杂性等方面展开论述。本书对于物理学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本书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性方法。内容包括:科学方法论总论,科学研究的发生方法论问题,科学研究中的逻辑思维方法和非逻辑思维方法,科学研究中的系统科学方法和数学方法,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论,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和检验的方法论问题。 目的是让年轻学子在学习科学方法论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在科学研究中不断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和素养,提升自身思维的弹性和力度,在科学研究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自然的概念》是怀特海1911年11月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塔纳讲座的系列演讲稿汇编。怀特海在演讲中集中阐发了自己科学哲学的基本观点,提供了他对认识的主体与客体、感知的本质与过程、时间、空间、运动等问题的理解与解答。
藏明、孙开泰*的《邹衍自然观/自然国学丛书》讲述了邹衍的自然观是在对邹衍思想进行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总结形成的,以往的哲学史、思想史*作虽都会对邹衍的思想进行论述,但仅仅是对其主旨思想的阐述,并没有对邹衍的生平、思想渊源、学术思想等进行全面的阐释,本书在这方面做了尝试。 其次,邹衍的自然观是我国古代先哲对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等问题进行思考的思想结晶,邹氏的自然观创造性地将 五行 阴阳 等自然要素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联系,本书对以 大小九州天下观 五德终始说 为核心的邹衍的自然观进行了论述,不仅丰富了先秦思想史的研究,而且为先秦时期天人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物理科学的哲学》系由英国著名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阿瑟 爱丁顿爵士所著,剑桥大学出版社于1939年出版英文版。全书分为前言和十三章。本书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基础,探讨了当代物理学科中的基本哲学问题,对主体选择论、科学认识论方法的范围、认识论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关系、以及发现、分析、结构、存在等基本概念和知识的开端与综合等,提出了独到见解,把科学认识论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何为科学?科学是否客观?科学能否解释一切?本书《科学哲学》为当代科学哲学中的主要问题提供了一幅清晰准确的鸟瞰图。萨米尔?奥卡沙开篇扼要介绍科学发展的历程,继尔探讨科学推理的本质、科学领域的革命以及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等理论问题。《科学哲学》作者还审视了专门科学领域中的哲学问题,科学和宗教之间的争端,以及科学作为双刃剑的利与弊。
20世纪末工程哲学的兴起,彰显了哲学研究中迷失已久的人类造物活动一一工程一一的重要地位。哲学的“进化论转向”为工程哲学研究领域的开拓与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且,进化论在“自然一科学一技术一产业一经济一社会”的知识链中存在“工程”环节的缺失。因此,依据哲学视野研究工程演化观,一方面,有助于对工程有更全面的认识,促进工程哲学的深化和丰富进化论的理论宝库;另一方面,对当代工程实践中树立新的工程理念、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工程概念进行多维度的梳理,从哲学层次给予界定,工程是集成与构建人工实在的过程。工程的核心在于集成与构建,本质上是动态演化的。这是本研究的逻辑起点。然后,从工程是动态演化的观点出发,对工程演化进行历史阶段性考察。根据不同经济时
本书是从实证主义观点出发对量子力学系统做出哲学解释的代表作,也是作者赖欣巴哈的一本主要著作,写于1942年。作者从实证主义的立场出发,分析了量子力学的科学成果,从中论述了他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看法,并据此阐述了关于知识的性质、客观实在(即所谓“观测之外的食物”)以及因果性等问题。 实证主义哲学上世纪前半期在西方曾经历了一段辉煌,20世纪50年代已逐渐走向衰落。但从历史的角度看,实证主义哲学在量子力学体系形成的过程中曾经发挥过正面和负面的双重影响,所以直到今天,量子力学的研究者仍然有必要深入了解这一段历史。
科学使我们能去往外太空、探索人类演化的关键,以及治疗十数年前还在肆虐的疾病。科学也威胁着我们,看看核毁灭、人种论和环境污染便知。我们该如何调和这两者呢? 《科学哲学》一书讨论了这些问题,也论及关于科学的其他方面。它展示了科学本身,连同我们学习它的方法,是如何在晚近几十年急速变化的,又特别检视了科学学的源起—托马斯·库恩、卡尔·波普尔和保罗·费耶阿本德等人的思想和后续发展。
现代化是中国社会历史性的转型,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不仅充满了传统与现代的交锋,而且交织着东方与西方的冲突,所包含的深刻内涵和深远后果仍然未被人们所充分认识,因此,应该有一部分人始终保持对现代化的反思心态和忧患意识。十多年过去了,中国的环境状况持续恶化,中国的教育问题积重难返,旧忧未去,又添新忧。诗曰:“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本书正是借用现象学、存在主义及后现代文化的批判技巧,全方位地审视中国的现代化过程。
经典阅读有资政育人之功效。本套丛书力求从理论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独特层面,重点把握经典作家的思想全貌及其作品的深厚底蕴,以写作背景、成书过程和出版、全书结构、主要内容和观点及其历史影响和当代现实意义等为基础脉络,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进行了原创性的**解读和剖析,以使读者能系统掌握贯穿经典*作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强化其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并分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张娅、艾四林编*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导读》是该丛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