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20世纪于西学传播厥功至伟的商务印书馆决定推出《科学史译丛》,继续深化这场虽已持续数百年但还远未结束的西学东渐运动。西方科学史著作汗牛充栋,限于编者对科学史价值的理解,《科学史译丛》的著作遴选会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科学现象置于西方文明的大背景中,从思想史和观念史角度切入,探讨人、神和自然的关系变迁背后折射出的世界观转变以及现代世界观的形成,着力揭示科学所植根的哲学、宗教及文化等思想渊源。 二、注重科学与人类意义和道德价值的关系。在现代以前,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很少脱离对宇宙本性的理解,但后来科学领域与道德、宗教领域逐渐分离。研究这种分离过程如何发生,必将启发对当代各种问题的思考。 三、注重对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思和批判。在西方历史上,科学技术绝非
`
本书基于认知哲学,以人物思想为主线,探讨了30位著名任职科学家、认知哲学家、认知心理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关于认知、意识、思维、智能、表征等的本体论,认知论与方法论,具体表现为认知发展观、认知模型观和认知表征观,认知发展观包括认知规律、语言认知、生态认知、因果认知、语义认知、社会认知、生成认知、具身认知、延展认知等思想与方法;认知模型观包括语境认知模型、时空同构模型、隐喻模型、知识表征模型、文化认知模型等观点与方法;认知表征观包括潜意识表征、记忆表征、人机交互表征、知觉表征、框架表征、心灵设计等观念与方法。这三部分构成了认知哲学的主要内容。
本书在追踪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前沿的基础上,首次全面阐述了哲学与认知科学在相伴相生60年的互动发展中形成的“双向挑战效应”。这一判断以争论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哲学与认知科学交叉研究的问题域,展现了分析哲学家和现象学家在认知科学的旗帜下的协同共进,必将推进哲学家和认知科学家跨学科的对话与合作。全书在“审慎的涉身—延展认知”的框架下建构“紧致的心智—认知架构”,面向传统哲学中的意识本体论、感知行动关系、语义学、认识论、伦理学、科学哲学、元哲学的主要问题考察了哲学与认知科学的交锋和互鉴,并回应了未来**“扶手椅”方法论的哲学究竟何为。
吕祖释义之《道德经》,向为道家所重。世传吕祖释《道德经》两种,其一曰《道德经释义》,其一曰《道德经解》,皆称“吕祖秘注”。本书所辑,前者以广州纯阳观藏本并参以扫叶山房版;后者系成都经堂版,为四川刘止唐(沅)于清光绪十二年重镌。并参考行世所见之他版五种,重加校订,择善而从,总其名曰《吕祖秘注道德经心传》。心传者,以心传心也。 本书并附录吕祖诗词一百八十余首,与《道德经释义》参照阅读,大有裨益,尤其《谷神歌》、《敲爻歌》、《直指大丹歌》、《修身诀》、《明胎息》等,简直就是《道德经释义》的旁注,几同于可传大道的“修真秘笈”。又附录《阴符经》,此亦向为道家所重,可与《道德经》相参。
原著是由著名德国哲学教授瓦尔特?施瓦德勒(Walter?Schweidler)先生于2012年所著,是一部重要的从西方人文精神内部思考“人的尊严”的哲学专著。“人的尊严”是攸关全人类的生存意义和生命权利的根本性思想命题。施瓦德勒教授认为人的尊严是所有人权的哲学性基础,只有真正理解了人的尊严问题,人权为什么必须得到保障才能找到充分的理由。通过整本书七章的内容,分别对“人是什么”,人的本性,人的义务,自然法与人的自由,人的权利,人的人格和生命的文化等命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理解和面对这一命题。
《自然的概念》是怀特海1911年11月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塔纳讲座的系列演讲稿汇编。怀特海在演讲中集中阐发了自己科学哲学的基本观点,提供了他对认识的主体与客体、感知的本质与过程、时间、空间、运动等问题的理解与解答。
吕祖释义之《道德经》,向为道家所重。世传吕祖释《道德经》两种,其一曰《道德经释义》,其一曰《道德经解》,皆称“吕祖秘注”。本书所辑,前者以广州纯阳观藏本并参以扫叶山房版;后者系成都经堂版,为四川刘止唐(沅)于清光绪十二年重镌。并参考行世所见之他版五种,重加校订,择善而从,总其名曰《吕祖秘注道德经心传》。心传者,以心传心也。 本书并附录吕祖诗词一百八十余首,与《道德经释义》参照阅读,大有裨益,尤其《谷神歌》、《敲爻歌》、《直指大丹歌》、《修身诀》、《明胎息》等,简直就是《道德经释义》的旁注,几同于可传大道的“修真秘笈”。又附录《阴符经》,此亦向为道家所重,可与《道德经》相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