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庞加莱代表作之一,开创性地阐明了 假设 在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及其合法性,通过对假设进行分类,深入探讨了建立在假设之基础上的数学、物理学等科学知识体系。庞加莱看到数学及相关学科中存在的自由约定的特征,由此提出了 约定论 ,既要求摆脱狭隘的经验论,又要求不囿于先验论,这一思想在本书中得到了明确的阐发。具体而言,庞加莱在书中精辟地阐述了他的一系列富有创见和智慧的思想要点,包括:经验约定论;关系实在论;科学理性论;科学中的假设;统一性和简单性;数学归纳法;相对论的前瞻;进化认识论;操作论;科学中的语言翻译;空间问题;等等。本书出版后已成为科学哲学领域的经典,深刻影响了爱因斯坦等科学家。
本书是一部时间观念的演化史,从思想史的角度发掘了当代哲学和科学中时间再发现的意义。作者关注时间的构成作用,展示了时间的多样性;破除了把时间只当作一个物理学概念来对待的哲学传统,力求揭示出时间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基督教文化等不同文化类型的重要意义;并把理解技术时代、理解现代科学中数理传统与博物学传统之交汇整合,也置于时间的视域之中。
《科学与假设》(1902)是法国伟大的数学家、数学物理学家、理论天文学家、科学哲学家彭加勒的一部科学哲学经典名著。在该书中,作者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科学和哲学的理论前沿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其*创的约定论思想在书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像彭加勒的其他科学哲学著作一样,《科学与假设》也是多由已发表的短论、讲演、书评、科学著作的序言或绪论串接而成。例如,*章是1894年发表在《数学评论》上的文章,第二章*初发表在1891年的《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总评论》上,第三章是对罗素的《论几何学基础》一书的评论(发表在1899年的《教学评论》上),第九章根据作者1900年在巴黎国际物理学会议上的报告写成(原题为 实验物理学和数学物理学的关系 ),第十二章由两部著作 (《光的教学理论》,1889年;《电学与光学》,1901年) 的序
20世纪以来,概率论逐渐渗入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研究领域,还是在教育领域,它愈来愈成为重要的学科之一。在概率论发展历史上,18、19世纪之交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具有特殊的地位。 拉普拉斯在他的纯粹与应用数学的众多严格的学术著作之外,还出版了为普通读者写的两篇通俗文章,《关于概率的哲学随笔(双语版)》就是其中的一篇,它构成了《拉普拉斯全集》第7卷中的巨著《概率的分析理论》的引言。 《关于概率的哲学随笔(双语版)》的意图就是让读者不借助较深的数学知识就能了解概率的原理,作者本质上将数学对象以非数学的面貌呈现,用大众化的语言详细论述当时概率论的原理和一般结论。 拉普拉斯概率理论在19世纪的概率论发展史上占据了中心和统治地位,对19世纪的概率论的发展产生了
中国部系统研究朱熹自然研究成果的学术专著,全面阐述朱熹的科学思想,充分肯定朱熹科学思想对于后世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朱熹不仅是继孔子之后重要的大儒。同时,他重视自然研究,强调对自然界事物的研究,从而形成他的自然观,在科学上有许多创新,在传播自然知识和科学思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朱熹的科学思想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本书全面阐述朱熹的理学与科学思想,特别就朱熹重视自然研究、深入科学探索、创新科学思想、传播自然知识以及朱熹理学的科学价值展开具体的论述,充分肯定朱熹科学思想对于后世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以期对今天的科技与文化的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本书是硕士研究生 科学技术哲学 课程的教材,为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发展提供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本书除绪论以外,共分18章,内容包括:科学与技术的含义和特征,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模式和趋势,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史,自然界的存在,自然界的演化,自然界中的人类,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过程及规律,科学技术研究中的经验方法,科学技术研究的理论方法,数学方法和系统科学方法,创造力开发,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与经济、自然的协调发展,科学技术的正负效应,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创新与教育,科学技术与人类未来。
著名科学家与人道主义者厄休拉·M.富兰克林在这本书中考察了技术对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与传统上的技术解放人类、技术让世界更美好的观念不同,富兰克林认为技术从未像它所允诺的那样解放劳动力,而且很有可能将我们引向一个命运未卜的未来。通过将技术视作一种实践、一种催化剂、一种媒介,以及最重要的,一种体制,富兰克林全方位地展示了我们生活中的技术,以及技术带来的服从的文化。
《技术的当代哲学视野》是作者刘同舫近年来对技术与人类生存、人类命运等技术哲学问题的新探讨。人类面临的*大现实问题可以说是由技术革命而导致的人类的生存革命。人类解放从根本上内在包含了人类从自然界中解放出来的问题,学术界主要是从人类内部的矛盾、冲突、压迫等来谈论人类解放与人的解放,我们还必须思考人类对外部自然限度的把握与**的问题。尽管技术不能被断定是现实问题之源,但却折射着所有的现实问题。作者试图对技术的哲学反思以及对如何获得与复杂技术世界相关联的自由关系的反思,这种反思实际上就是对人类的前途、未来与人类的真正解放的沉思与求索。作者对技术问题的思考主要集中在下列方面:关于对技术的本质、技术的异化、技术的理性与非理性等问题的思考,关于对技术与环境关系问题的思考,关于对技术与现代性关
本书是一部科学哲学的普及性著作,以20世纪科学哲学在西方的兴起与发展变革为线索,对波普尔、托马斯·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等重要科学哲学大师以及维也纳学派、SSK等一些重要科学哲学流派的主要思想与学术贡献作了全面的介绍与分析。既通俗易懂,又不失思想之真谛;既突出了大师们的智慧与启迪,又较好地呈现了科学哲学历史发展的整体图景与清晰脉络;既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认识科学活动的性质,促进科学工作者的必要反思,又能帮助读者学会哲学地思维,努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与批判性。
科学合理性 是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张志林所著的《科学合理性(精)》以库恩和费耶阿本德所提出的 不可通约性 论题为中心线索,追溯了这一论题产生的过程及其对科学合理性观念造成的冲击,分析了这一论题的立论根据和论证思路,评析了回应这一论题的几种典型方案,涉及合理性与科学的划界标准、检验结构、解释模型、科学变化、理论选择等问题的关系,并提示了科学哲学的*新发展动态。
一位科研工作者,将其科研工作中的心得体会以及所思所想综合成了二十四节课。在这二十四节思辨课中,作者较为系统地论述了科研工作一般科学思维范式、科学精神以及科学与其它诸多学科(哲学、艺术、文学、心理学、科幻等)相互渗透问题,是文理交叉的哲理性书籍。在写作上,作者用一个接一个科学人文事例讲述道理,力图淡化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边界痕迹,试图将科学法则、思辨方式、探索规律、科学与人文融合等作为一种文化进行理性阐述,达到让学生在今后的科学学习和生活中,有效引领思维、领悟规律、感受科学美妙之目的。 因之,本书适合人文、理工科以及社会科学工作者阅读,也适合作为大专院校大学生的文理交叉类通识课程教材。
生态是生命体的环境状态,生态价值是指环境对生命体的价值以及能动的生命体对环境的价值。生态价值体系包括自然界的生态价值和人类的生态价值。 《生态价值哲学》一书从生态规律和生态保护出发,对传统哲学的价值论进行了改造。人的*价值主体地位让位于人的相对价值主体地位,从而间接肯定了其他生命体的价值主体地位。本书高度评价了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对生态价值论的先知先觉和伟大贡献,澄清了人们对马克思“价值”概念的误解。 胡安水的《生态价值概论》在生态价值论的内容上,分别论述了生态伦理价值、生态经济价值、生态审美价值和生态宗教价值等独立的生态价值形态。出版意图是为了推动生态价值论的研究,也为了普及生态价值观念,为了向环境保护事业提供理论指导。
理论研究的任务,在于对事物的现象从其内部联系作出科学的说明,也就是设想、构思其内部过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图景。由此推想,作为理论研究任务之内的哲学研究,虽然理应着力于改造世界,但首先要能够合理地诠释世界。对于显现人类智慧乃至于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科学创造而言,亦应如此。 本著以为,科学创造活动的内在图景是:自然的任何存在物都是有结构的,任何结构本质上都是一种序的存在方式;存在物可以无限多样的序的方式或形态存在,现实事物只是无限多样的序的呈现方式之一。潜在的无限多样的序的形式,既是人类认识的未知领域,也是人类进行科学创造活动的可能性空间;不同的序受不同的序律制约,不同的序具有不同的功能。科学创造的发明活动,就是提取序元,构建新序的活动;科学创造的发现活动,就是通过现实的序而发
现代科学中的经济因素给科研伦理、科学哲学、科学政策带来了很多重大且棘手的问题,比如:金钱是如何影响科学的?经济利益是否会损害如客观性、可信度、诚实等科学规范?科学家是否会成为某种一心只想赚钱的经济人,而不再是探求真理者?科研的商业化将如何影响公众对科学的认知?科学家是否能避免金钱对科研事业的腐蚀?科学家应基于什么样的准则来避免经济利益给科研和公众认知科学带来消极影响?本书考察了当代科学中诸如此类的与金钱有关的种种问题。作者并没有站在一种反对知识产业化的立场来抨击金钱、所有权、商业化,而是从实在论的角度为控制、管理、监督科研中的经济利益,以及避免金钱损害科学声誉提出了对策。
《哲学视野中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共分上、下两篇内容。上篇为科学技术哲学基本问题研究。内容包括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科学价值的哲学探索.简单性和复杂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发展的动力问题,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以及科学思维方式等。涉及并涵盖了“科学技术与社会”之外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的基本问题。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学科内容体系。 下篇为科学技术与社会专题研究,内容包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技发展战略问题,科技进步与人民利益的实现,科技活动的社会组织形式,科学普及和科技传播,科技人才培养,科技全球化和企业的技术联盟以及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等。侧重点是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从整体上勾画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科技政策体系。